明代著名書法家王鐸,立軸作品有哪些特點?

2020-03-30     牛老師的歷史閒談

王鐸,河南孟津人,世稱"王孟津"。著名書法家。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其書法筆力雄健,長於布白,楷、行、隸、草,無不精妙,主要得力於鍾繇、王羲之、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等各家。自出胸臆,梁巘評其"書得執筆法,學米南宮之蒼老勁健,全以力勝"王鐸作為晚明浪漫主義書風的重要代表,其立軸作品存世量極大。

王鐸立軸臨帖作品,主要臨摹對象是《淳化閣帖》。但他並非亦步亦趨的簡單摹擬,而是以閣帖之內容,經過字形筆法的改造,抒發己意。採取的方法是"拓而為大",即把原有晉唐尺牘臨成8尺以上的高堂巨軸,這在書史上無疑是一大創舉。他的立軸條幅臨古與其說是臨摹,實則是一種創作,是借他人之酒澆自己胸中的塊壘。

王鐸立軸書法創作作品以自作詩和錄杜甫詩為主,多是行草作品,取法二王、魯公、米芾,在結體上受米芾影響尤大。王鐸在米芾名作《吳江舟中詩題跋》云:"米芾書本羲獻,縱橫飄忽,飛仙哉!深得《蘭亭》法,不規模擬,予為焚香臥下。"可以看出王鐸對米芾的情有獨鍾。

在其行草立軸作品中,單字結體的奇正關係與上下字之間字勢的擺動都源自米芾,並在此基礎上誇張處理。邱振中說:"王鐸行書單字軸線最大傾斜角度超過以往任何時代的作品。"這種欹側的結體以及上下擺動的字組在其立軸作品中所形成的跌宕起伏之勢"揮斥八極",攝人心魄。

在用筆上,王鐸承襲二王筆法,但為了滿足其大幅立軸的創作,並非簡單的拿來。而是"刪繁就簡",即摒棄二王筆法中纖細的用筆,並參以魯公法,增其厚重與澀拙,使線條具有篆籀質感。吳昌碩對此有著很高的評價:"眼前突兀山險巇,文安健筆蟠蛟螭。波磔一一見真相,直通篆籀通其微。"王鐸立軸作品在用墨上十分豐富,濃、濕、淡、干、枯並舉,特別是他獨樹一幟的"漲墨法",使其作品猶如大寫意山水一樣,極富視覺感染力。

在同時代書家中,張瑞圖、黃道周、倪元璐三人也成功的解決了立軸作品站立的問題,但三人是通過拉開行距、壓縮字句的方式來提升縱向感。相對而言,王鐸的作品行距明顯更緊,左右顧盼生姿,軸線擺動幅度更大,加之墨色豐富,故視覺衝突更大,藝術性更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0nJyK3EBrZ4kL1Viuch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