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二語習得""學英語要重習得"的話題我前面好幾篇文章都有提及,但今天萌萌想跟大家從另一個角度來談談習得的必要性,希望給還有疑問的爸媽一劑強心針。小孩子學外語要重"習得",還有個原因是在學習方法上,兒童更傾向於"隱性"的學習方式。
"二語習得論"把語言知識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顯性知識指"知道什麼",比如我們從課本上學來的知識,就是顯性知識。而隱性知識是"知道怎樣做",具體指經驗、能力,如騎車啦、游泳啦。
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二者儲存在大腦的不同區域。即我們關於語言的"知識"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儲存在大腦不同的地方,這一點很令人深思。我們看過這樣的電影,電影里的人,大腦受到了撞擊,不記得自己是誰了,但他還會說話!這說明他大腦的"記憶區"損壞了,而"語言區"還是好的。而這也從側面說明了,語言並不是依靠記憶的"知識"。
2)對顯性知識(如外語的語法)的處理需要付出努力,而對隱性知識的處理是自動化的。對比之下讓我們太有感觸了,當外語還是學來的"知識", 而不是運用"能力"時,與外國人說話,我們吭吭哧哧、抓耳撓腮地不少費勁!而我們說母語時,"想都不用想"。外語運用是否自如,取決於是怎麼學的。
3)顯性學習是有意識的、主動的學得;隱性學習是無意識的、憑經驗自動進行的習得。"學得"靠毅力和自律,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而"習得"則不用靠毅力,不知不覺就會了。
4)隱性學習不受智力影響,比如,絕大多數人都能夠習得母語;而顯性學習則剛好相反,比如,只有那些具有較高語言分析能力的成年學習者,才能達到或接近母語者的水平。外語學習如果及早學、隱性地學,根本就不需要過高的智商!但如果學晚了,或者方法不當,還是需要依靠智商的。
總之,家長們最需了解的事實是:兒童在語言學習中,傾向於吸收隱性知識, 隱性學習能力很強。比如,雖然兒童沒有學習過語法,但他們有一種天生的能力:會從語言使用中自動統計出機率,從而使用正確的語句,還能根據自己總結出的規律,創造出新的語言。再比如,兒童不會分析語法,總是"囫圇吞棗"地把語言整體儲存,"整進整出",這加快了大腦的處理速度。
人到了青春期後,會逐漸喪失僅僅依靠隱性機制就能成功學習語言的能力。成年人學習外語,側重於規則運算,像做數學題那樣解決問題,更多使用顯性知識來分析語言輸入的各構成成分。這一分析就耗費了很多的認知注意力,減緩了語言處理速度,阻礙了語言學習。語言中還有一些成分難以通過顯性學習獲得,比如發音,所以成年人的發音大多不準確。
兒童通常採用隱性學習方式習得語言,因此,在外語教學的過程中,家長應當給兒童提供自然真實的語言輸入,讓兒童在生活中通過與語言的接觸,潛移默化地習得外語。對兒童講語法,讓兒童背單詞,是不對的,兒童不善於顯性學習,不能逼迫他們用不擅長的方法學習,而放棄他們的隱性習得強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