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害!溫州7位農民獲評高級職稱!

2020-07-23     溫州古道

原標題:厲害!溫州7位農民獲評高級職稱!

近日,浙江省農業農村廳主持的農業正高職稱評審會結果出爐,在全省109名新晉農業正高職稱人員中,4位職業農民——薄永明、婁建英、馬亞平、麻劍雄榜上有名。其中婁建英來自溫州,成為我市首位正高職稱的「職業農民」。而在2018年至2019年,我市還陸續有6位職業農民獲得副高級職稱。

農業高級職稱評審,主要面向農業事業單位技術人員,新型職業農民通過農業高級職稱評審並取得證書的極少。2017年,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和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聯合發布《農業技術與農業工程系列職稱評審工作的通知》,提出打破戶籍、地域、身份、人事關係等制約,將新型職業農民納入農業系列職稱的評審範圍,拓寬農業生產經營主體技術人員職稱評審通道,將參評主體向農業生產經營主體中的技術人員以及返鄉創業大學生、農創客等拓展。

這幾年來,我市陸續在職業崗位取得優秀成績的新型職業農民中,評選副高級職稱人員(2018年度獲評4人,2019年度獲評2人),他們雖然「非體制內」,但通過獲評高級職稱,對他們專業技術予以肯定。比如,我市2018年度獲評高級農藝師的金聯宇,從事葡萄種植和研究30餘年,獲得了16個國家級、省級質量評比金獎,其研發的栽培模式更被中國葡萄協會命名為「聯宇模式」。

據了解,浙江省農業生產經營主體發展提速,現有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中,已通過職業技能鑑定的新型職業農民超過16萬人。而以職稱改革為支點,可以更好集結三農「生力軍」。自2017年以來,浙江省已評出154名副高職稱的職業農民。記者了解到,浙江省在接下來將通過職稱評審向一線傾斜等多種途徑,著力打造引領型、開放式、多元化、可持續的「三農」人才隊伍,為廣大涉農人才在廣闊農村創業創新提供更好環境。

訪我市第一位「正高農民」婁建英

中長卷髮、得體妝容、穿一襲米黃長裙,昨天下午,記者來到位於甌海區的溫州市神鹿種業有限公司拜訪婁建英。「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時間在田裡,可不是這副樣子。」婁建英笑稱,現在種子已夏收,在篩選和質量鑑定。

眼前的溫州首位「正高農民」,從事的農活,就是為了一粒粒「種子」。

溫州作為農業大市,農民群體龐大,第一位「正高農民」為何是婁建英?

「這是對我工作的肯定和激勵,也是民企科研工作者的一份榮譽。」拿到正高級農藝師證書,婁建英稱,這在以往想都不敢想。今年,我省對農業主體放開正高級職稱評選,婁建英成了我市首位「田教授」。

婁建英現年51歲,是溫州市神鹿種業有限公司技術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做了30年蔬菜種子培育工作,她主持選育的雜交一代早春甘藍(俗稱包菜)「爭春」「曉春」品種,成為全國主栽品種,近年在浙江、江蘇、四川等地累計推廣種植約55萬畝,帶動農民增收約2.4億元。

民以食為天,農以種為先,但要獲得良種,並非易事。

婁建英介紹,培育一粒優質的種子,既枯燥又辛苦,需要大量實驗穩定「父母本」優質性能,能在四五百份雜交組合中,篩選出一兩份「有前景」的就已經很不錯了,一粒新種子,一般需要4-5年時間。

「甘藍一年只有一個生育期,想把它的性狀穩定,每年只有一次機會。」婁建英稱,選育種子需要經過多年、多點、多季節的實驗,冬天在田裡凍到手指失去知覺,夏天在高溫里採收汗流浹背,都是工作常態。

這位「田教授」的論文,是寫在大地上。近年來,婁建英選育和改良了10多個優良蔬菜品種,推廣到全國各地,以及東南亞國家,新品種具有高產、優質、抗病等特點。

她參與的市級科技項目「松花型花椰菜新品種選育及種質資源創新研究」,選育出「綠松90天」松花菜,2016年通過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該品種花球潔白、鬆散,花枝青綠,肉質細嫩,不易出現早花、毛花、紫花、夾葉現象,商品性極佳。在浙江、江蘇、湖南等地累計推廣約4000畝,新增效益128萬元。

她主持選育的雜交一代早春甘藍,是解決春淡市場供應的重要品種,該品種早熟、高產、不易未熟抽薹、葉球胖尖形,品質脆甜、風味佳,成為全國早春甘藍的主栽品種。婁建英擅長於甘藍種質資源收集和創新,積累了大量雄性不育系的材料。而普及運用雄性不育系解決目前人工短缺的困局,將大幅降低生產成本。

婁建英所在的民企溫州市神鹿種業有限公司,是集「育、繁、推」一體化的種業企業,婁建英也總能收到來自全國各地農民的諮詢電話。「湖南一位農民,隔三岔五就給我電話,諮詢新的品種要怎麼種植,雖然沒見過面,都已經是很『熟』的老朋友了。」婁建英說,看到新種子,在土地上發芽生長,為廣大農民帶去「收穫」的種子,是自己在農民這個平凡崗位上最大的收穫。

東甌快評:

「正高農民」為農民「增高」

作者:一見

浙江省農業農村廳近日公布職稱評審結果,我省歷史上首次有4位職業農民評上農業正高級職稱,溫州占據了其中一席。這4席的地位,或可與教授「平起平坐」。

對於農民來說,這是個很好的消息,種田「種出」教授,接下來的田野,還將會有更多希望等待他們去收穫!

農民這個群體,歷來以一種相對底層的身份,為人們所關注。數千年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寫照,卑微或許說不上,但「體面」是肯定沒有的。

為什麼不夠「體面」?比較世俗的看法,其一是農民在土地上的收穫總不理想,辛辛苦苦,倉廩不實,腰包不鼓,底氣不足;再者是種田靠天,技術含量低,有沒有文化,這一畝三分地,都有可能是好收成或壞收成。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農業的基礎地位從來沒有被改變,農民的存在價值也從來沒有被動搖。但有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農民相對弱勢的地位,決定了留給他們施展才華的舞台還不大,他們獲取可利用的公共資源也不多。這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農民與生俱來的想像力和創造力,限制了他們在某個特定領域潛能的發揮。

可以這麼說,農民在創新活動中不是「先天不足」,恰恰相反,靠實踐出真知,在傳統耕作中融合現代文明,他們創造性的探索,更接近於生產需求。很多田間地頭的科研成果,更容易轉化為生產力。只是他們前行過程,缺少來自多方面的支持,會有更多偏見和坎坷形成羈絆,最終變得心有餘而力不足。

這次「正高農民」評選的意義,就是打破了體制桎梏,形成一種對農民能力真正意義上的認同。雖然浙江全省正高只有4人,副高不過150多人,但這個良好的開端,表明農業生產正在發生根本性變革,農民的職業認同感,會因此得以提升。一種長期形成對於農民群體的認知,會隨著職稱的確認而變化,粘貼在農民身上「文盲」「素質低」「死腦筋」等標籤,會被「綠領」「農場主」「職業農民」「副高農民」「正高農民」所替換。一旦認定概念基於知識的多元化,農民,也就不再是約定俗成的稱謂了。

未來的農業發展,需要一支引領型、開放式、多元化、可持續的「三農」人才隊伍引領,「正高農民」可能會令人高不可攀,但是,我們很有必要讓「正高農民」站上高點、占據高地去啟迪未來,知識化的新型農民隊伍,終將是不可或缺的中堅力量。「正高農民」不僅僅是提高農民的社會地位,還將賦能時代新的元素,真正為農民「增高」。當下的社會,已經給出了答案。而今後,整個社會會朝著這個方向繼續前行。

來源:溫州日報全媒體

溫州日報全媒體記者:沙默 金朝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R_TenMBnkjnB-0zDMi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