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山追海環線一日游,風光無限!

2022-06-12     溫州古道

原標題:大羅山追海環線一日游,風光無限!

文圖:張崇珍

俗話說:「家鄉美,美在山」。這話真不假。我的家鄉有大羅山,我們親切的稱它為家山。雖然沒有黃山巍峨,沒有泰山有名,卻擁有眾多的風景名勝和豐富的人文古蹟,山青水秀,岩奇石怪。在我的心中,大羅山是最美麗的山。

6月5日周末,又是珍跡留緣羅山群的常規例行活動。如果沒有特殊情況,這樣的活動都是風雨無阻,雷打不動。疫情期間,我們不能無所顧忌的遠走高飛,但在有限的範圍內,我們仍可以安全的去周邊的地方,放飛自我,追求心靈的嚮往。

用一份激情,持一份恆心,以自已喜歡的方式,堅持每一場美麗的邂逅。上午8點半,一行30多人從大羅山坦頭村起步,這次活動的主要目的是帶隊友們去看前段時間被我們發現的大羅山古越人捕魚岩畫,這是一處比甲骨文還早的,據專家鑑定至少擁有3000年以上的珍貴遺蹟。

經過坦頭嶺,到三百年古道十二盤的第二盤,朝右側岔口南坑路而去。一路行來,俯看山下,景物盡收眼底。視野中,城市建設日新月異,一座座高架橋如巨龍般盤旋而起;天際處,溫州灣新區一覽無餘。

然而,最誘人的還是沿途的楊梅,這個時節已經紅了,嬌艷欲滴……

山幽林靜,小路蜿蜒,拾級石頭橋右邊台階而上,朝著我們的目標前進。這蒼翠崎嶇的山路,歷經滄桑,千百年來,承載了多少風風雨雨,人來人往。

爬上山脊,忽然發現山谷里有雲霧在遊動,一絲絲,一屢屢,一片片,一團團,像畫家潑墨,眼前的風景變成了一幅幅水墨丹青。這雲霧豐富多彩,變幻莫測,它在山頭繚繞、積聚、簇擁,漸漸的形成了雲海,給這⼭野增添了⽆窮的魅⼒。

駐足,凝望,除了靜謐,還是靜謐。人生期待登高,總想看到更遠更美的風景。拾步而上,其實不要走得太急,要懂得欣賞沿途的風景。轉頭看時,你已經身在高處,回望都是最美的風景!

蓮花座,這是一塊精緻的石頭,上面雕刻著清晰的蓮花圖案。前些年經過這裡時,常看到有道人在石頭上面打坐修行。

鯧魚石

南坑山雙嶴西山崗上最經典的石頭當屬鯧魚石,從各個角度觀察,既像活靈活現的兔子,又像惟妙惟肖的鯧魚,也像栩栩如生的神龜,移步換景,各具神態。這就是大羅山的石頭,只要展開你的想像,每一塊石頭都是一個神話,一段傳奇。

離開鯧魚石,沿著山脊往度山林場走,去查看我們此行的重要目標--古越人岩畫。

終於看到了岩畫,這是我們群里的黃明孝等幾位隊友在5月2號發現的,然後我帶著岩畫權威專家,浙江岩畫第一人陳曉明律師來到現場,經鑑定為至少3000年以上的新石器時代古越人岩畫。此地海拔510米,當時的大羅山是一座海上孤島,岩畫的內容反映的是捕魚場景,代表的是祭祀活動和漁獵文化。這處岩畫第二天就上了溫州都市報等眾多新聞媒體,並引起轟動,這也是大羅山發現的第二處珍貴岩畫遺蹟。(小編註:陳曉明律師的個人鑑定還有待權威部門鑑定)

除了我,其他的隊友都是第一次看到這岩畫,而這也是本次活動的主要目的。仔細欣賞過後,我們對岩畫恢復原狀並進行了保護,才離開現場。如果要問這個岩畫的具體位置,為了更好的保護,我只能說,站在這裡看到可以看到對面的峰台水庫。

遙望峰台水庫

在喧囂的塵世中待久了,就要選擇逃離。拋棄生活中所有的瑣事,走進山野。當我們背著行囊走進大山,收穫的不僅僅是腳步的延伸,更是心靈的凈濾。

穿過度山林場

林間,發現一隻蝴蝶。

到達山雞坑水庫(天池)

山雞坑水庫位於大羅山羅勝村光嶴風景區的東面,建於1959年,因有山雞常於此棲息,故名山雞坑水庫,又名天池。是大羅山上海拔最高,最天然最純凈的一處水庫。天池水質清澈碧透,四周群山環抱,峰巒挺拔,壑谷幽深。旁邊的壽桃山與水庫相映如畫,美輪美奐。站在水庫北岸,可欣賞氣象與軍事雷達雙塔,亦可遠眺龍脊,石竹村,洪岩尖諸景;置身天池之上,仰望蒼穹,頓感天高地闊,氣象萬千,令人心曠神怡,豪情無限!

碧波粼粼,今天的天池看著格外的美。

每次來到天池,最喜歡看那純凈的水,還有山頂的那顆壽桃石。

離開天池,原路返回一段,目標是海豚灘。雖然夏日的溫度有點高,還好山上的風特別涼爽。穿行在茂密的森林中,那些參天古松有著遮天蔽日的綠蔭,腳下的落葉伴隨著我們的腳步發出唦唦的聲響,驚得幾隻松鼠在樹上竄來竄去。

中午12點50,到達海豚灘。

海豚石

海豚灘是大羅山最典型的石頭景觀群之一,海拔570米,地勢平坦,視野空曠,在民間也被稱為牛頭堆,西瓜坦。此處奇石林立,怪石嶙峋,其中有巨岩酷似海豚最為奇特,海豚灘由此得名。近來許多戶外人常把這裡叫做海豚灣,因為大羅山當初就是一片海,海豚灣之名更有意涵。

用雙腳丈量每一寸土地,憑毅力登上每一座山峰,和有趣的人一齊俯瞰山間美景,這就是戶外的魅力!

大羅山上有兩顆著名的壽桃石,一顆是我們剛剛在天池看到的壽桃山頂上的那個,還有一顆就是眼前的,位於海豚灘東面 。這是一塊孤石,形似壽桃,自然天成,比天池的那顆壽桃石更形象,更生動。

從壽桃石沿著山脊走1公里,就來到了峰台水庫大壩上。繞著水庫沿線往北面的峰台果園走,按照行程安排,我們要從十二盤下來。

豐水期的峰台水庫儼然就是一座美麗的高山平湖,碧水旖旎,風光秀麗。湖中有島,水淺的時候可以直接走過去,而水滿的時候需渡船上島,這也是大羅山唯一的一座湖中有島的水庫。

峰台水庫之前是一個古村,就叫峰台村。1957年因為建造水庫而移民山下,成為龍灣區最早的一批移民。如今在水庫中央的桃花島上,仍遺留著幾間石頭房,見證著曾經的往事。

古樸的「搗臼」依然保留著歷史的痕跡

村裡的這口古井如今已被重點保護

十二盤古道,全長1200多米,寬為1.5米,原為塊石建造,現在已全部鋪上了平整的花崗岩條石。歷史上十二盤嶺是原峰台前輩農貿、工商、探求、訪友之腳力古道,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頭盤」大碗年糕、「次盤」魚餅夾肉……古道以菜肴命名,迂迴盤繞十二折,故取名十二盤。每盤山嶺各具特色,或綿長平緩,或短促陡峭,極考驗耐力。

從十二盤下行,比起上坡要輕鬆許多。

本次活動軌跡:坦頭村--十二盤(第二盤)--南坑路--鯧魚石--岩畫--度山林場--天池--海豚灘--壽桃石--峰台水庫--十二盤--坦頭村,全程14公里。

文章結束時,想要取一個合適的標題,最終定為「羅山追海」。其義有四:一是探尋古越人岩畫,當時的大羅山是一片海,岩畫的內容表現的就是捕魚場景和海上居民的漁獵文化;二是海豚灘,海之灣,其義自現;三是天池和峰台水庫碧波粼粼猶如山之海;四是於羅山之巔,可賞東海潮起潮落,山海一體,景色無邊。故「羅山追海」,可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a552f99075c881accad200c60dba4d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