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孔子也說:「不知言,無以知人也」。由此可見,一個真正有智慧的人,要懂得從他人的言行舉止中發現蛛絲馬跡,並大概判斷出其為人如何。而這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識人術」!
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的識人術口訣,其中,老祖宗善意勸告我們:這2種人才,要慎重使用,不然會吃大虧。記住老祖宗識人術:對於身邊這2種人,小心提防是上策。下面我們來具體看看是哪兩種人!
第一,不近人情的人
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是輔佐齊桓公稱霸天下的大功臣,臨終前,齊桓公問他:「你死後群臣之中誰可做相國?」
管仲說:「知臣莫如君。」
桓公說:「易牙這人怎麼樣?」
管仲回答說:「他殺死自己的兒子來迎合國君,不合人情,不能任用。」
桓公問:「開方這人怎麼樣?」
管仲回答說:「他拋棄雙親來迎合國君,不合人情,不可接近。」
桓公說:「豎刀這人怎麼樣?」
管仲回答說:「他閹割自己來迎合國君,不合人情,不可親信。」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可惜齊桓公沒有聽進去管仲的一片肺腑之言,不但沒有疏遠這三人,還親近任用他們,最後三人專權,將齊國攪得大亂,齊國國運也開始越來越衰敗。
不近人情的人,表面上能夠忍辱負重,阿諛奉承,曲意逢迎,但內心狠毒,為了達到目的會不擇手段,一旦他們得勢,則禍患無窮。
電視劇《少帥》裡面有個情節:張學良收編了一群土匪,而且非常信任土匪頭子張寶聲,將其視作兄弟哥們。沒想到,張寶聲背信棄義,瞞天過海安置下十五名肉票,故意糊弄年少無知的張學良。張學良惱羞成怒,下令要處死張寶聲。臨死前,張寶聲親自砍斷手臂,以示歉意和誠心,只求張學良免其一死。
張學良差點動了婦人之仁,幸虧郭松齡上前勸告說:「一個不把自己身邊當回事的人,也絕不會善待別人的生命」。聽完此話,張學良只說了兩個字:「斃了」。
從此事也可以看出,一個人若做事不合乎人情,則不可親近和重用。所以,我們要熟記老祖宗的識人術箴言,儘量遠離那些不近人情的人,免得引火燒身!
張寶聲劇照
第二,誇誇其談的人;
三國時期蜀漢將領馬謖,侍中馬良之弟,剛開始的時候以荊州從事身份跟隨劉備入蜀,歷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越嶲太守。後來,馬謖因為才器過人,喜好談論兵法,深得蜀漢丞相諸葛亮賞識。甚至,諸葛亮還多次向劉備推舉馬謖,希望馬謖得到重用。
但劉備並不看好馬謖,他在臨終前對諸葛亮說:「馬謖言語浮誇,超過實際才能,不可委任大事,您要對他多加考察。」這番話也是劉備多年識人的心得體會,即誇誇其談的人不可重用,因為搞不好是言過其實。
顯然,諸葛亮沒有將劉備的話放在心上,憑著自己喜好,繼續賞識和重用馬謖,甚至讓馬謖擔任自己的參軍(即高級參謀)。不論大事小情,諸葛亮都喜歡和馬謖一切探討,而且是促膝長談的那種,兩人也因此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馬謖劇照
諸葛亮平定南蠻之戰時,馬謖建議「用兵之道,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以心理戰為上,以短兵相接為下」,諸葛亮虛心採取了馬謖的意見,欲擒故縱,七擒孟獲,真正使得南中人心歸服。這也算是馬謖憑藉嘴皮子功夫取得的主要歷史功績!
公元228年,馬謖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諸葛亮不顧眾人意見,大膽提拔自己的心腹馬謖,任命馬謖為先鋒,統領各軍前行。打起仗來時,馬謖自以為是,妄自尊大,擅自違背諸葛亮的作戰部署,且不聽先鋒王平的連續多次勸諫,最終致使街亭大敗,蜀漢撤軍。撤軍後,諸葛亮按照軍法處置,揮淚斬馬謖,也為自己的識人不明而付出了慘重代價——第一次北伐就以失敗告終。
諸葛亮劇照
孔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即花言巧語的人很少有仁愛之心,老子也說:「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可見,誇誇其談的人,往往只會紙上談兵,沒有什麼真才實學,也不值得信賴。所以說,我們對待身邊誇誇其談的人要小心提防,慎重使用。
老話說得好:「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齊桓公不聽管仲的良言,使得小人當道,齊國大亂;諸葛亮不聽劉備的勸告,重用了馬謖,致使蜀漢慘敗。因此,我們要汲取前人經驗教訓,熟記老祖宗的善意勸告,對於身邊的兩種人,即使他們是人才,也是小心提防為上策,慎重使用,要不然會吃大虧。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國學智慧。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點擊標題下藍字「琢磨君」關注,我們將持續為您提供有價值、正能量的國學文章。
如果大家想要更全面、更系統地學習國學知識,可以去琢磨君的首頁專欄查看!
今日話題:
您認為老祖宗的識人術正確不?
歡迎大家留言互動,發表您的看法!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