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人術的2個誤區,很多人容易犯,看看有沒有你

2019-12-25     琢磨君

文章作者:琢磨君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十三章中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即:能了解、認識別人的優缺點,那叫智慧;能清楚認識自己,有自知之明,這才算是個明白人。

對於閱歷尚淺、心智不夠成熟的人來說,這句話堪稱是人生箴言,發人深省,需要時刻牢記於心。但是對於經驗老道、見多識廣的「老油條」來說,就感覺這句話是為自己而寫的,並認為自己兼有「知人」和「自知」的本領。這就叫盲目自信、自以為是,也是做人的大忌。

現實情況便是如此,很多人自認為年齡大了,吃過的鹽比他人走過的路還多,就覺得自己具備了足夠的智慧和聰明了。其實不然,當「自知」變成了「自大」,便會使得「知人」出現很大偏差,最後就演變成了「自欺欺人」。

識人術在使用的時候,經常存在這2個常見的誤區,很多人容易犯。其中一個便是以貌取人,但除了「以貌取人」,還有一種識人術方法也不可取,不少人因此吃了大虧。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

1、以貌取人;

早在幾千年前,謀聖鬼谷子先生就說過:「執形而論相,管中窺豹也。不離形,不拘法,視於無形,聽於無聲,其相之善者也」,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只通過外貌、外表去判斷一個人,是不準確、不全面的,這猶如從管子裡去看豹子,很狹隘。

時至今日,依然還有人在高唱「以貌取人」的論調,說什麼「沒有人會通過你邋遢的外表,去發現你豐盛的靈魂」。那是因為這些人成功了,審美的格局和境界也拔高了,可以大言不慚。如果他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還會說出這樣虛偽的話嗎?

流浪大師沈巍,之前穿著破爛,邋裡邋遢,在街頭流浪,但出口成章,精通《左傳》、《戰國策》等古典書籍,論語、四書五經更是信手沾來,一度走紅網絡。大家都非常欣賞他那有趣的靈魂,而不在乎他那邋遢的外表。沈巍還是沈巍,外貌沒有變,為什麼大家對他的態度卻變了?就是因為人們發現了他的內在美,而這才是看人時最重要的!

以貌取人,是膚淺無知的自以為是,只能看到表象,根本看不到本質。

蘇秦窮困潦倒的時候,連家人都看不起他,但當他發達富貴了,衣著華麗,行頭很大,就連家人也跪在地上不敢看他。蘇秦對他嫂子說:「為何以前傲慢,後來恭敬呢?」嫂子趴在地上說:「因為您地位顯貴,錢財多啊。」

於是蘇秦仰天長嘆道:「同樣是我這個人,富貴了,親戚就敬畏我,貧賤時,大家都輕視我,其他一般人更不用說了。」

以貌取人,往往就是典型的狗眼看人低,嫌貧愛富,看人下菜,屬於窮人思維、弱者思維。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里挑一。大家都去注重外貌修飾,化妝前後判若兩人,內在的靈魂卻不忍直視、慘不忍睹,這樣真的好嗎?

弱者往往喜歡炫耀,強者懂得主動示弱。因為強者內心強大,靈魂有趣,思想活泛,不需要顯擺,便由內而外散發出迷人的自信。

正如金庸先生所寫:「他強由他強,清風拂山崗;他橫由他橫,明月照大江;他自狠來他自惡,我自一口真氣足」,也如《卜運算元·詠梅》中所說:「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一件昂貴的衣服,換來個新髮型,戴上大金鍊子,他就不是他了,他就嘚瑟得可以上天了嗎?那這也太對不起那些十幾年寒窗苦讀,而「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莘莘學子了;更是對不起那些幾十年如一日兢兢業業教書育人的專家教授,以及腳踏實地干實業的優秀企業家了。

比如說,某大學教授衣著樸素,像個農民,卻盡捐800萬積蓄;吉利汽車的老闆李書福身家1000億,卻生活樸素,很少穿500元以上的衣服。難道這些優秀的靈魂,都是靠精緻的外貌皮囊撐起來的嗎?

即便是我們經常看電視劇,就可以知道:「以貌取人」非常不可取的。比如,金庸先生的電視劇中,那個看起來很不起眼的掃地僧,往往就是武功最厲害的。

曾經看過這麼一段劇情:一個衣著樸素的老大爺去售樓部看房子,很多銷售員都懶得搭理大爺,但某個善良小伙熱情又耐心接待了這個大爺,最後大爺有口氣買下了好幾套房。而那些當初以貌取人的銷售員,腸子都悔青了,心裡暗暗罵自己「真是瞎了狗眼」。

大千社會,人各有樣,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我們不要低估任何人,也不要隨便戴著有色眼鏡去看人,搞什麼「以貌取人」、「狗眼看人低」,要不然就會吃虧、後悔!所以說,以貌取人不可取,還是多學點真才實學的識人術——聽言、觀言、鑒心,做人要有點耐心!

2、以身份、職業取人;

除了「以貌取人」,以身份、職業取人也非常不可取,而且很多人因此吃了大虧。人非聖賢,人就是人,誰都有私心雜念,不要因為他人身上的光環——尊貴的身份、高貴的職業,就完全相信他人,甚至是不留後路地託付大事給他人。如果真是這麼做了,吃虧上當的只會是你自己!

比如說,新聞上報答,深圳警方抓獲了多名所謂「成功學」和「營銷學」的大師,他們都是以課程培訓和企業營銷為幌子,從事詐騙和傳銷活動。令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些大師頭上的光環(專家、教授、海歸)都是偽造的,他們都是高中或者中等專科學校畢業的,都沒有上過大學,之前大都是普通的工人。

所以說,做人要擦亮眼睛,千萬不能被他人身上顯赫的頭銜給忽悠住了,要不然就會傷財又傷心。

還比如,前兩天有則新聞「1380萬存銀行,2年後餘額只剩73.89元」:小伙子太相信某銀行副行長,將銀行卡交給副行長保管,前後陸續共計存入 1380 萬元。這位副行長還告訴小伙子「這張銀行卡是零存整取,存期三年,期間不能取錢,也不能掛失」。

2年後的某一天,小伙子聽說這位副行長犯案出逃,前往銀行查詢銀行卡餘額,發現銀行卡里只剩 73.89 元,後悔莫及。試想一下:如果小伙子有點防人之心,不要那麼相信他人,不要以身份、職業取人,還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嗎?如果把銀行副行長的職業光環拿掉,小伙子還敢放心把如此大額的存款讓他人保管嗎?

從他人的錯誤中汲取教訓,我們也千萬不要以身份、職業取人,過分相信某人。因為,人就是人,都會有貪慾,人性中總存在弱點和瑕疵。即便是對方身份尊貴、職業看起來很靠譜,我們也不能少了防備心理。不要過分迷信身份或職業安全,不要過分相信某個人,讓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上,這才是最靠譜的!

結語:

老祖宗總結的識人術方法有很多,但唯獨沒有以貌取人和以身份、職業取人。因為知人知面不知心,其貌不揚的人,但身懷絕技的大有人在。而且,人是一直在發展變化的,此刻的靠譜不能代表下一刻也靠譜;職業可以有安全感,並不能代表此人就一定忠實可靠。縱觀歷史,監守自盜、徇私枉法的例子比比皆是。

所以說,我們在與人交往過程中,關於識人術的這2個誤區——以貌取人、以身份、職業取人,千萬不要犯。我們不要動不動就先入為主,給他人貼上好或壞的標籤,要不然就真的成了「傲慢與偏見」了!大家不妨自我對照一下,看看自己身上有沒有這些毛病,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琢磨君——弘揚傳統文化精髓,傳播國學經典智慧。

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

如果您喜歡我們的國學文章,歡迎關注帳號,並在下方點贊、評論、轉發。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版權屬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 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DBAbSm8BMH2_cNUgtxC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