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定孩子善良與否的技能:第七感,底層是親子依戀模式的投射

2019-12-24     淅爸育兒記

孩子是無知的,他們帶著不明所以來到這個陌生的世界,隨後從身邊的人身上學習如何對待這個世界,如何在這個世界上生活。而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對孩子影響尤為重要。

倘若父母們放大孩子的無知,任由其野蠻生長,就可能讓孩子發展出「惡」的一面,例如把紙片曬進同學眼睛裡;倘若父母們把孩子引導向善良,就可以讓孩子發展出「善」的一面,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在監控錄像下,拍下了一對放學回家的兄妹,他們的行為讓網友們稱讚:這樣的孩子,去到哪裡都會被人稱讚吧?!

鏡頭中,路上沒什麼車輛,也沒什麼行人。路面上有一個「黑洞」--一個沙井蓋不知所蹤,只留下了隨時可能吞噬粗心路人的黑洞。

這一對兄妹模樣的孩子沿著路邊緩緩而行,看到黑洞後沒有離開,好奇心使然,他們兩小心翼翼地走到黑洞邊,仔細地觀察著。

隨後,他們離開了鏡頭,他們對黑洞視若無睹嗎?不。

他們走到馬路牙子上,搬來了幾塊大大的磚,放在了黑洞的旁邊,看他們的動作顯得非常吃力。

很難想像他們費了多大勁才能搬動那幾塊大石頭。路邊有一輛車經過,看到他們放下的石頭,咻一聲的就躲了過去。

很快第二輛車也來了,這輛車的司機顯然有些冒失了,直到開到石頭前面才突地變道。興許這位司機是非常感激兩個孩子的善舉的,這讓他避免了一場可能的車毀人亡。

但小男孩顯然覺得這樣的措施還不夠,他又費力地搬來了大石頭,把洞口團團包圍。

他的舉動,就好像背上書包的「蜘蛛俠」一樣,用自己的力量,盡己所能地為這個社會做出奉獻,保護這個世界。

路上的沙井蓋為何會消失?我想,或許是一些唯利是圖的人把沙井蓋換成了金錢,又或者是沙井蓋「調皮」跑掉了。而修復這個錯誤的,卻是兩個未經世事的孩子。

為什麼孩子能如此善待世界?--第七感

為什麼孩子能善待周邊的一切?他們是如何進行思考與行動的?美國的心理學大師丹尼爾·西格爾提出,這與孩子的一項能力:第七感。

聽名字或許你會覺得這是如第六感一般,玄之又玄的存在,但實際上,這是每一個孩子乃至每一個成人都會有的一項實實在在的技能,而且切切實實地影響我們的生活。

第七感這項能力包括了三個基本技能:

  • 基礎技能一:洞察

洞察,即感知自我內在心理生活的能力。洞察能讓孩子知道自己現在是誰,曾經是誰,以及在不遠的將來他想成為誰。洞察能力,將過去、現在和未來聯繫起來,這能給予孩子完整而且清晰的自我感知。

一個孩子,過去是善良的,現在是善良的,未來他也希望自己成為一個善良的人,這就是孩子的自我洞察。

關鍵詞:內自省

  • 基礎技能二:共情

洞察是感知自己的能力,而共情,則是感知他人內在心理生活的能力。共情使得孩子能夠從另一個人的視角出發,設身處地地想像他的內心。

是共情,也就是感知另一個人內在心理生活的能力。共情使我們能夠從另一個人的視角出發,設身處地地想像他的內心。共情是通往慈悲與善良的必由之路,也是提高社交商的關鍵。

它使孩子能夠理解他人的意圖與需求,這樣孩子便可以以讓雙方都滿意的方式來進行互動。

關鍵詞:換位思考

  • 基礎技能三:整合

整合,也就是將事物各個不同的部分組合成一個內部互相聯繫的整體。整合能夠締造出有益的人際關係,因為在與他人的交往中我們尊重差異性,提倡富有同情心的聯結。

由內而外的整合有助於我們將記憶不同的方面聯繫起來,以合乎邏輯的方式把過去、現在和未來組合在一起,這樣我們便擁有了能夠說明我們是誰的人生故事。

整合還有助於我們將大腦和身體不同的部分聯繫起來,這樣我們便是健康的,便能很好地發揮身體的各項功能。整合締造了我們內在世界以及人際關係的協調與平衡。

關鍵詞:協調與平衡

如這兩位孩子,如果他們僅僅知道自己並不希望遭遇這個危險,那麼他們只會對黑洞避而遠之;如果他們有共情的技能,那麼他們就會為其他路人設想--其他人也不希望遇到這樣的危險;最後他們整合自己和他人的需求,並作出有益於雙方的行為(當然也有可能製造出有害於他人的行為,取決於他們的前兩項能力所得出的認知結果)。

如何形成符合社會道德標準的「第七感」?--依戀模式

第七感這項能力,可以說每個孩子都有,這是他們處理與這個世界的聯繫的一種思維方式。但並非所有的第七感能力都能指導著孩子走向善良,也可能指導著孩子走向無知的、純粹的惡。

一個人的善與惡,取決於他如何對待自己、對待他人、對待社會;一個孩子以後是否能夠成為一個有用的人,同樣取決於他對待這個社會的關係,而有用與否,有一個很關鍵的點:他與社會的關係,是否符合社會道德標準。--在高中的政治書上都有教導:人的價值須在社會中得以體現。

那麼,是什麼影響著孩子的第七感形成?答案是:依戀模式。

依戀模式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安全型依戀,另一類是不安全型依戀。

簡單而言,安全型依戀讓孩子對這個世界充滿信任和安全感,而不安全型依戀讓孩子對周邊的一切充滿懷疑、不信任,不安全感,甚至拒絕所有的一切。

西格爾提出,從嬰兒成長為學步兒,人際關係的安全感會被內化到大腦中。我們對自己感覺良好,對與他人的交往感覺良好,知道需求會得到滿足,與能夠讀懂我們的心理、體會我們的情感並能夠滿足我們需求的他人建立起關係,這種堅實的自我感覺來自安全型依戀模式。

人類的依戀關係與四個S有關:

為了獲得安全感(secure)、需要被看護(seen)、被安撫(soothed)並且處境必須是安全的(safe),而根據這四個S的被不同滿足的程度,會形成四種依戀模式。

「被看護」:意味著照顧者能夠感知到我們表面行為之下的心理生活。

「被安撫」:照顧者聽到我們在哭,由此判斷我們的內在需求是什麼,然後提供某些東西來滿足那個需求。

「安全」:一方面意味著我們能夠得到保護,免受傷害;另一方面意味著我們不害怕照顧者。

「安全感」:所有這一切給予了我們在人際關係上的安全感。

四種依戀模式的形成關鍵因素

不管是何種依戀模式,其所描述的都是父母(孩子的主要照料者)與孩子之間的關係模式,在孩子踏出社會之前,父母的角色不僅僅代表著父母,還包括了夫妻、男性和女性、朋友人際關係的模型;而家庭也不僅僅代表著「家」,同樣扮演著小社會的角色。

孩子從家庭、父母身上,學習如何面對這個世界,進而把這份依戀模式投射到社會中去。

  • 安全型依戀

當四個S能持續不斷地被滿足--孩子遭遇挫折時及時被安撫、情緒能被父母所理解包容、能得到父母的充足保護並且不需要承受來自己父母的威脅時,孩子就會在心中成立一個安全島。

這個安全島給孩子提供著源源不斷的安全感,使孩子能夠及時平衡情緒,很好地理解自己,以互利互惠的方式與他人、社會交往。

  • 迴避型依戀

迴避型依戀屬於「不安全依戀類型」,當嬰幼兒(尤其是嬰兒)在生活中沒有得到父母應有的看護和安撫,就會發展出這種不安全的依戀模式,孩子把自己的依戀需求減到了最低,進而在親密的人際關係中形成了迴避,他會覺得與其他人沒什麼感情聯繫,也觸及不到自己的情緒和需求。

這是一種怎麼樣的心理邏輯呢?當一個嬰兒因為餓了、尿濕了時,這份不舒適讓他本能地感到不安全,隨即這份恐懼會讓他發出信號(哭鬧),如果父母不滿足他們的需求甚至傷害他們,他們就會對周邊的一切形成一種認知:這個世界很可怕,我要逃離他。

換一個角度來理解,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幾乎所有的事情都對他不友好,而他的父母用冷漠告訴了孩子,父母也對他不友好,那麼他又怎麼會對這個世界友好呢?

這裡不得不提起另一位美國心理學家哈洛所進行的一次殘忍實驗:鐵娘子實驗

哈洛把新生的幼猴和母猴分開,把幼猴囚禁在一個鐵籠子裡,為幼猴準備了一個鋼鐵母親。

這個鋼鐵母親身上有喂奶的裝置,同樣也有傷害幼猴的裝置:射鈍頭的鐵釘,有的向幼猴吹出強力冷氣,有的會對著小猴發出怪聲,有的甚至會刺傷小猴

無論這隻鋼鐵母親如何虐待幼猴,幼猴始終不離不棄,但卻始終與鋼鐵母親保持距離--只有在餓了時才會爬上去喝奶。

等這些幼猴長大,被投放到正常成長的猴群中,這些幼猴拒絕與社群中的其他個體發生關係。即便他們被強迫生育,它們完全沒有母愛一說,對生下來的孩子施以極致的虐待,就如鋼鐵母親虐待他們一樣。

  • 矛盾型依戀

矛盾型依戀同樣屬於「不安全依戀類型」,這種模式的特點是孩子與父母的關係是矛盾的或者具有侵擾性。

孩子的矛盾之處在於,父母的行為讓他感到疑惑:他不確定父母是否會滿足他希望獲得安慰的需求,這一次的哭鬧可能會被父母擁抱,但下一次可能會換來一頓訓斥,但孩子又天生的知道,眼前這對讓他感到極其疑惑的父母,是他生理、心理上的衣食父母,離開了他們自己完全無法存活,那麼最好的做法就是緊緊地賴著他們。

矛盾型依戀模式形成的關鍵,是父母沒有及時安慰嬰兒。

結合「矛盾型依戀」,我們同樣得老生常談地提起哈洛的另一個實驗:哈洛的猴子

美國心理學家哈洛把猴子當成實驗對象,他把新生的幼猴與生母分離,製造了一個帶有哺乳功能的鋼鐵母親,以及一個沒有哺乳功能但能提供溫暖的毛娃娃母親。

這些猴子在餓了的時候會爬到鋼鐵媽媽身上喝奶,吃飽喝足後立即跑回毛娃娃媽媽身上尋求溫暖。

  • 紊亂型依戀

紊亂型依戀模式有可能發生在產生其他三種依戀關係的環境中。除了基本的依戀體驗之外,你的生活中還發生了其他一些事情,但其中的關鍵是:這些依戀對象讓孩子感到了恐懼,進而激發了兩個不同的迴路。

其一、做出生存反應:逃走或者僵住不動;

其二、激發依戀需求:鼓勵孩子去依戀對象那裡尋求保護和安慰;

但是問題來了,孩子即想逃離眼前讓他恐懼的父母,又想從父母身上得到保護和安慰,即恐懼源和安全感皆來自於同一個人。

因此,當依戀對象是恐懼之源時,孩子會變得很分裂。紊亂型依戀關係讓孩子在很多方面都變得脆弱不堪。

孩子很難平衡自己的情緒,與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甚至很難在壓力之下保持清醒的頭腦。更有甚者,紊亂型依戀關係使孩子的意識分崩離析,這被稱為「分裂」。

如果要具體點來說,這種情況比較容易發生在喜歡把社會規則帶回家裡的父母身上,他們回到家裡會對孩子發脾氣,而事實上孩子並沒有做錯什麼,父母的脾氣也不完全是針對孩子,而是針對自己工作上的不順利、生活中的不順利。

如何和孩子建立安全依戀?

在理解了依戀模式的形成原因後,更重要的是要能夠學以致用,跟孩子建立一份良好的安全依戀關係,進而才能讓孩子能良性地使用「第七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這個世界。

那麼,父母們應該怎麼樣做才能幫助孩子建立起安全型依戀關係呢?

  • 生理需求:有規律地滿足

孩子最初的需求,僅僅是維持生存所需的需求,當父母能夠及時地滿足孩子,那麼就能使孩子對周圍的人事物產生一種基本的信任感,感到周圍世界和人都是可靠的。

必須提醒的是,這個有規律並非僅只固定時間的喂養、換尿片等時間節奏,還包括了對孩子情緒上的滿足,例如孩子哭鬧了,媽媽是即時回應孩子,還是置之不理,又或者是隔一會才回應。

這裡的規律,指的是對孩子的內在秩序。

  • 安全感建立:1歲前是關鍵

6個月~1歲是形成依戀關係的關鍵時期,這個階段,家長要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照顧,讓孩子從媽媽的親熱、愛撫、及時的喂養、交流、注視等行為中體驗到媽媽的愛,獲得安全感,形成積極的人格品質,比如自信、信任、友好、友善、勇敢等。

這些品質,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就呈現出來了。

  • 讓寶寶快樂成長

心理學家羅耶說:「在喚醒嬰兒的感官愉悅的過程中,父母扮演著第一個重要角色。通過他們對嬰兒的日常照料——喂奶、換尿布、親撫,嬰兒發現了皮膚的接觸、音樂般的嗓音、甜膩的奶香、媽媽溫柔的目光給他帶來的快感。」

而快樂是一切積極情緒的基礎和歸宿。一個在6歲前就獲得了快樂的孩子,一定能夠打下良好人格發展的基礎。

  • 不忽視寶寶的獨立

很多家庭過於溺愛寶寶,無條件滿足寶寶的一切需求,寶寶有了自己做事的慾望時,父母為了安全,極力阻止,妨礙了寶寶獨立能力的形成,使得最初建立起來的安全依戀感逐漸發展成過度依戀、依賴。

那些祖孫三代生活在一起的家庭,由於祖輩對孫輩呵護有加,更容易多溺愛少教育。

  • 和寶寶親密接觸

有的年輕媽媽過於貪玩,覺得寶寶小不懂什麼,吃飽穿暖就成了,當襁褓中的寶寶向媽媽發出愛的呼喚的時候,她們並不敏感,也不喜歡抱著寶寶,不經常撫觸、親吻寶寶,甚至對寶寶愛的索求置之不理,導致寶寶情緒不穩定,對這個世界很不信任。

淅爸寄語:孩子是這個世界上最簡單的生物,他們是惡是善,完全取決於這個世界怎麼對待他們,他們不懂得什麼叫以德報怨,但他們必然懂得投桃報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Ou2OG8BMH2_cNUghlB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