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色之於藝術家,誰能逃得過「藍」的魔掌呢?

2020-01-10   摩爾沫兒2017

Hi~新朋友,記得點藍字關注我們喲

2000年,色彩研究機構潘通發布了第一個年度流行色蔚藍色(Cerulean Blue),那一抹混合了白色的藍色,給人寧靜沉穩的感受。


此後的每一年,潘通都會發布一種能夠捕捉時代風尚的色彩,作為全球文化情感和態度的表達。


草木綠的2017

紫外光的2018

活珊瑚橘的2019


兜兜轉轉,在20年後,又回到了那抹熟悉的藍色,讓人感嘆色彩審美也開始回歸初心。


2020年流行色經典藍


今年發布的流行色經典藍(Classic Blue),在官方的說明里被描述為:冷靜,信心及連結感。這個永恆不朽的藍色調,簡約中流露優雅。就像是薄暮時的天空,平靜悠遠、引人深思,為疲憊的心靈提供庇護。從心理學上解釋,藍色調有助於專心與釐清一切,讓人平靜下來集中思緒,能孕育恢復力。


藍色,是藝術家的初心,也是哲思的海。


藍色沒有維度,它超越了維度,代表天空和海洋等大自然中最真實而抽象的存在。這是其他顏色做不到的,所有其他顏色都會引起特定的聯想,只有藍色純粹。


藍色,是悲傷和憂鬱,也是新生和希望。


藍色是天空,是水,是空氣,是深度和無限,是自由和生命,藍色是宇宙最本質的顏色。


藍色之於藝術家們,或許是生命的全部,或許是創作的一部分。


又有誰能逃得過「藍」的魔掌呢?


聖母瑪利亞藍


從古羅馬到中世紀,藍色能夠重回人們的視線,要感謝第一位給聖母瑪利亞披上藍色長袍的畫家。


在十二世紀以前,西方繪畫中的聖母瑪利亞總是穿著灰、黑、褐色的長袍,以此表現她對兒子的哀悼,直到某個大膽的畫家將一種罕見而昂貴的藍色運用在她的身上。



這種從青金石中獲取的深藍色顏料後來成了最受追捧的顏色。為了追求純凈清麗的藍色,東方與西方的眾多著名畫作中,都曾用到寶石級純凈的青金石研碎製成的顏料。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維米爾《戴珍珠耳環的少女》,1665年


維米爾的著名油畫《戴珍珠耳環的少女》,運用經典藍與黃隱約浮現於深色背景之中,巧妙地用冷調的藍色襯托出少女粉嫩的容顏。


由於青金石的礦物質特性,一抹純凈的藍色歷經時光的磨礪卻絕不褪色。


在長達數個世紀的歷史中,只有在阿富汗一座山脈中才能找到青金石,導致它的價格堪比黃金。也正是因為毫不克制地購買昂貴的深藍色顏料,導致維米爾最終負債纍纍。


梵谷的藍


梵谷應是最為人所熟知的藝術家之一了。


他的畫作和他的人生似乎是兩個極端,前者明快熱烈,後者孤獨清冷。


他的畫作從不缺熱烈飽滿的色彩,麥穗兒的金黃,遠山的青翠。


還有藍色,它清冷而自由,憂鬱而富有生命


梵谷《羅納河上的星空》

1888年 布面油畫 72.5x92cm

巴黎奧賽博物館藏


這幅1888年作品《羅納河上的星空Starry Night Over the Rhone》,是梵谷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是在法國南部城市阿爾的羅納河創作的。


冷色迷人的深藍短線鋪滿整個夜空,強而有力的筆觸表達出夜的深沉神秘與無法預測,而點綴其上的微明星子,與倒映在河面上的瓦斯燈燈影相互輝映,表達出畫家澎湃的內心。


寥寥幾筆勾勒出河岸線,著重點是天空和河面,右下角的點睛之筆動態的河面拍打停泊的小舟,一對夫婦的散步把畫面直接衍生到弧形的河岸。


藍色主調抹上黃調的星光河沿岸燈火,一對男女在河畔牽手夜行,那是羅納河最典型的浪漫之夜。


梵谷《鳶尾花》

1889年 71cm×93cm 布面油畫

美國加州保羅蓋茲美術館


這幅畫是梵谷在去世前一年1889年5月,他進入位於法國一間精神病院後所畫的。


畫中色彩豐富,線條細緻而多變,左邊的白花與最右方的淺藍花相呼應。畫家細心安排花朵位置,引導觀者視線。整個畫面充滿律動及和諧之感。


同向日葵一樣,梵谷似乎也很喜歡畫這類植物。


油畫中的鳶尾花在人們看來,遠遠美過真實的。也許就是那種淡淡的美麗與可愛,才會如此深深地吸引著觀賞者。


100年後,1988年11月11日,《鳶尾花》以5300萬美元的天價賣出。


梵谷 《星月夜》

1889年 73x92cm 布油彩

紐約現代美術博物館


這幅畫是梵谷第二次精神崩潰、住進聖雷米療養院時的作品。


在這幅畫中,梵谷以藍色和黃色為主色調,用飽蘸激情的條狀筆觸,攪動起旋轉的漩渦。這些天空中星星與月亮的舒捲涌動。參天的柏樹搖曳著扭曲的、火焰狀的身軀,呼應著天空的韻律。


被壓縮了的村莊在哥德式尖頂教堂的庇護下安然棲息,事實上,聖雷米附近並沒有這樣的教堂,那是梵谷的幻象,也許象徵著人類的掙扎與奮鬥的精神。


梵谷《加歇醫生》

1890年6月 布面油畫 68x57cm

巴黎奧賽博物館藏


1890年6月,也就是在自殺前一個月,梵谷為精心照顧他的加歇醫生畫了這幅肖像。


他說:「我希望畫一位藝術家友人的肖像,他滿懷偉大的理想。我希望把我對這個人的感覺和愛慕之心畫進作品裡。我誇張了他的頭髮的金黃色,在頭像後面我不畫小屋的普通牆壁,而用我調配得極為豐富、極為強烈的藍色塗出無限深遠的背景。由於這種單純的配合,使金黃色頭髮的頭部,在這豐富的藍色背景上發光,像星星嵌在深沉的碧空中。」


他畫這個像的時候,他寫了一句話:「人們也許會長久地凝視它們,甚至在100年後,帶著渴念追憶它。


而在百年後的1990年5月15日,另一幅《加歇醫生》在紐約克里斯蒂拍賣行以8250萬美元成交,創下了當時藝術品拍賣價格的世界最高紀錄,這個紀錄一直保持到2004年5月5日,穩坐世界最昂貴藝術品寶座長達14年之久。


梵谷《奧維爾教堂》

1890年6月 布面油畫 74x94cm

巴黎奧賽博物館藏


這幅畫是梵谷晚期作品的代表作。


1890年5月21日凡高來到距巴黎不遠的小鎮奧維爾接受加歇醫生治療,並繼續創作。


在奧維爾, 凡高的畫以深青色、藏青色為主。他一生中對於社會的不理解所作的抗爭, 對於真善美所作的追求, 還有生存中的苦惱與歡樂, 似乎都孕育在這天空的蔚藍里。


他那濃重而扭曲的筆畫、所用的厚厚的顏色可以看出他十分強烈、幾乎瘋狂的內心感受。


他寫給妹妹的信中說:「這一張畫與在紐南畫的古塔、墳墓等習作, 似乎很相似, 只是現在所用的色彩, 或許更富於表現力、更為華麗。」


梵谷由紐南的教堂開始,經過不同的時期,,最後走到奧維爾教堂,,完成了他生命和繪畫的旅程。


1個多月後,1890年7月29日,他自殺身亡了……


畢卡索藍色時期


以色彩多變著名的畢卡索也有一段「藍色時期」。


畢卡索曾回憶說:"我在卡薩吉馬斯的死後學著以藍色做畫。"


在1901至1904年間,畢卡索受到在西班牙的旅程以及摯友卡洛斯·卡薩吉馬斯自殺的影響,作品中充斥著陰鬱的藍色——避開光感和景深,背景、人物皆藍,藍色仿佛主宰了畫面,沉重、強烈而流動的線條,給人以不真實的印象。


第一次畫展的落寞;摯友生命戛然而止;窮困、撂倒讓年輕的藝術家陷入了對於人生與現實的思考。


《Crouching Woman》 1902年


畢卡索藍色時期最著名莫過於

《年老的吉他演奏者》

The Old Guitarist 1903年


1903年畫作《生命》 La Vie

達到了憂鬱的最高峰

現收藏於克里夫蘭藝術博物館


《Melancholy Woman》1902-1903年


《Portrait of Suzanne Bloch》1904年


畢卡索的藍色時期常使用「失明」這個題材。


《盲人的晚餐》

The Blindman's Meal 1903年

收藏於大都會博物館


《賽樂絲汀娜》

Celestina 1903年


儘管「藍色時期」的畢卡索,還並未真正被藝術世界所接納,在最困頓的時刻,畢卡索甚至點燃自己的畫作取暖。


但憑藉真摯的情感表達以及對於人生的哲學性思考,使得今天的藝術藏家們對於畢卡索的「藍色時期」倍加珍惜。


國際克萊因藍色


憑一種顏色成為20世紀後半葉最炙手可熱的藝術家,與安迪·沃霍爾、杜尚、博伊斯齊名……全世界除了伊夫·克萊因找不出第二個。


讓克萊因名聲大噪的「國際克萊因藍色」


1956年,克萊因在化學家朋友的幫助下發明出一種獨特的藍色。


1957年,克萊因在米蘭畫展上,帶去了八幅同樣大小、塗滿這種藍色顏料的畫板,一時間轟動藝術圈。


1960年,克萊因給這種顏色申請了專利,並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為「國際克萊因藍色」(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簡稱IKB),稱它為「一種理想之藍、絕對之藍」。


在法國,克萊因憑藉這一系列作品成為了爭論的焦點。


有人認為他是杜尚的後繼者,因為他諷刺既有的對於繪畫的概念,並且使藝術向新的媒體開放;也有人說他是馬列維奇和亞歷山大·羅欽可的門徒,因為他尤其偏愛單色繪畫。


但事實是克萊因不屬於任何人的繼承者。


他鐘愛深藍色,卻不同於當時的抽象主義畫家。他的藍色單色畫甚至可以當作是對當時抽象藝術的嘲諷。因為用他自己的話說,它們「不僅沒有主題,而且可以說是一無所有,如果有什麼的話,那就是『空無』」。


克萊因相信,只有最單純的色彩才能喚起最強烈的心靈感受力。


他的藍色仿佛一汪無垠的深海,除了它本身一無所是,卻讓人淹沒其中。


藍與白


深沉的藍色背景上畫一道明亮的白色直線——就這樣看似簡單的一幅作品《Onement VI》在2013年的蘇富比拍賣中拍出了4380萬美元的價格,刷新了紐曼作品的拍價紀錄。


巴尼特·紐曼《Onement VI》在蘇富比2013年拍賣中拍出了4380萬美元的價格


巴尼特·紐曼《Canto VIII》,1963年


藍與黃


除了和兼容性極強的白色搭配,藍色還可以有很多變化,也可以在那些擅長運用色彩的藝術家們作品中找到靈感。


馬克·羅斯科《無題(黃與藍)》,1954年


野獸派代表畫家亨利·馬蒂斯也是藍黃配的擁躉,他曾經創作了一系列以女性為主角的剪紙作品,巧妙地在藍黃中安排大塊黑色,以達到視覺上的和諧平衡。


藍與紅


除了黃色之外,紅色也常與藍色出雙入對。


蒙德里安《Composition II in Red, Blue, and Yellow》,1930年


荷蘭畫家蒙德里安,通過比例考究的分割和黑白的中和實現了紅黃藍三色的純粹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