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摸魚,回家學習:被「偽修行」毀掉的年輕人

2019-11-13     維小維生素

只有面子,沒有里子的斜槓青年 上周,和前同事木蘭一起吃飯,她十分八卦地透露了一條信息:老陳又回來上班了。 我一臉懵逼:「哪個老陳?」 她一臉嫌棄地看著我:

還有哪個老陳,就是那個說自己繪畫天賦了得,上網學了幾節插畫就創業的那個老陳啊。

結果創業失敗了,就灰溜溜回來上班了,從頭開始還是要按新人標準計算獎金。

我想起來了,是有這麼個人,有這麼回事。

之前做護士的時候,他有點閒暇就開始線上學習,後來慢慢有了起色,開始接簡單的海報,每個月能多賺三千。

於是,感覺人生從此起飛,後來一鼓作氣辭職創業去了。

沒想到,他嚴重缺乏策劃能力和美感體驗,而且經驗嚴重不足,最後的結果是:有上頓,沒下頓,拿半路出家的技術謀生根本不成事兒。

恕我直言,斜槓青年哪有那麼好做,你看到的都是面子和標籤,剩下的大多是名不副實、不上檯面的技能。

你憑什麼拿速成的技能,去挑戰別人吃飯的本事? 表面的顯性知識誰都容易學會,內里的隱性知識才最難掌握。

職場的怪相:上班摸魚,回家學習,越學越迷茫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大多數人上班迷茫,下班後更迷茫。

相當多一部分人不喜歡現在的工作,看到別人能寫文章、拍抖音、做奶茶,於是按捺不住掙錢的慾望,也想做個斜槓青年。

於是,他們開啟了上班摸魚、下班學習的狀態,利用一切空閒時間進行碎片化的學習。 比如,聽了爆文大牛的寫作課,把十幾條寫作心法銘記在心,但是依然寫不好文章。


這種現象實在是太常見了。 但是過了一段時間,突然發現,效果真的出來了:自己更加迷茫了。 別說無心上班了,甚至連碎片化學習都看著心煩了。

如今,講成功方法的書、號稱「40分鐘學會」的技能線上課、「15分鐘就能看完」的經典名著俯拾即是。


很多人都在爭先恐後地學習新知識,但是完全派不上用場,工作上依然敷衍了事。 就拿職場管理來說,有很多方面的內容要學習:

  • 傅盛講的是小企業逆襲;
  • 彼得德魯克用管理的哲學;
  • 吳伯凡老師講的是中西方文化;
  • 馬雲老師灌的是毒雞湯;
  • 劉強東主張兄弟們一起996;
  • 吳曉波老師講的是財經管理。

結果一股腦吞下去之後發現:不僅弄混了,還記不住,頭腦還是一團漿糊。

有沒有那麼一瞬間,你覺得自己看了很多知識依舊一無所長?

說實話,我有。

明明覺得自己學了很多,成就感爆棚,但是冷靜下來就會發現,自己還是像霜打的茄子,在一堆乾貨面前,我們學也焦慮,不學也焦慮。 古典老師說過:

一個人如果沒有搜索能力,他不會知道背景;沒有思考能力,不會知道為什麼——

這樣單純知道一句話,比不知道更糟糕。


問題出在哪裡呢?就出在乾貨太多了。吃不消,撐不下,都成了不能實踐的一頁空談。 生活的重擊面前,乾貨也拯救不了我們。

乾貨依賴症,你是否也中招了?


前兩天我和Andy討論了一個話題:如何高效又快速地貼雙眼皮貼? Andy說:「我知道啊。」


然後她翻了半天微信收藏,甩給我一條教程連結,但是真的讓她實際操作,她卻完全不知道第一步是什麼。

這種感覺就好像,哈利波特說自己懂得魔法,但是真到要和伏地魔對峙的時候,卻茫無頭緒地狂翻教科書尋找魔咒。 這樣不但會錯過可能的勝利機會,說不定還會小命不保。

你見過、聽過的乾貨太多了,但是都沒有轉化成自己的知識,只有量的積累,沒有質的改變。 網上有這麼一個段子:

如果你每天還在看耶魯公開課,上3W咖啡聽創業講座,知乎果殼關注無數,36氪每日必讀,對馬雲的創業史了如指掌,對張小龍的貪嗔痴如數家珍,喜歡羅振宇勝過喬布斯,逢人便談網際網路思維…… 那你應該還在每天擠地鐵。

這是乾貨依賴症:你聽了,但是沒聽進去。這是病,得治。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聽了很多道理,卻依然過不好這一生的原因。

乾貨所代表的顯性知識,只是一個骨架。


而背後的隱形知識,才是血肉,沒有血肉就不能盤活知識,就沒有競爭力,你能很快地學到的乾貨,別人也能。

你能很快地記住,也能很快地忘記。

日本知識管理大師野中郁次郎說過:

我們行動中蘊含的知識,屬於不易用語言表達的隱性知識。
而書本中的知識屬於可用語言清晰表達的顯性知識。 知識創造的過程,其實是隱性知識和顯性知識相互轉化的過程。
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叫做「知識的內化」。

所謂核心競爭力,就是知識的內化能力。


人跟人之間的差距,中間都藏著你對知識的轉譯、演變、深化。

如何在工作中修煉隱性知識?


就像開頭提到的,創業失敗又回來的老陳,學了畫圖軟體,畫了幾張海報。


但是,他並不了解設計和美感,所以失敗也是意料之中。

晚上想了千條路,一覺睡醒走老路。 日漸焦慮的年輕人,真的無藥可救了麼?當然不是,我給你提3點建議:

1、專注當下,把本職工作做到極致


之前聽《劉潤5分鐘商學院》,劉潤老師講了自己在微軟時候的疑問:如何在2年內學會別人5年內掌握的知識? 後

來他發現只有一個辦法:加班。

一點點做好本職工作,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 本職工作是你的飯碗,也是你精進的最好路徑。

2、形成自己的「經驗學習圈」(Learning Cycle)


從身邊人、前輩或者書中積累經驗,然後對經驗進行積極思考,把碎片化的東西進行梳理整合。


再從思考中找到規律,最後把規律主動運用於實踐,在實踐中又可以得到更多經驗,這樣便形成正向循環。

《5分鐘商學院》的劉潤老師曾經講過一個費曼技巧:

用你的語言,把你的模型,講給別人聽。

你很可能會發現,過程中自己不明白或聽眾不明白的地方,就是自己理解的薄弱點。

3、不要學見識,要掌握知識


碎片化的信息很難成為真正的知識,它只能讓人增長見識。

見識與知識最大的區別在於,前者是滿足了你的好奇心,後者是滿足了你的真正需求。

創造小米手機的雷布斯說過:

任何人成功在任何的領域都需要一萬個小時的苦練,談飛豬上天真的是機會主義者。

今天在空中飛的那些豬,他們都不止練了一萬個小時,可能練了十萬個小時以上。


沒有時間的積累,見識很難內化為真正的知識。

這篇文章有點干,但是如果你讀完就讀完了,那麼它也是一篇害人的「乾貨」,有價值但是無用。

如果你從中思考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它就是值得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6HUaG4BMH2_cNUgA2k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