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小技巧,教你如何判斷股票的趨勢

2020-05-12     維小維生素

原標題:一個小技巧,教你如何判斷股票的趨勢

首先趨勢是什麼?百度百科上的答案是事物發展的動向。

孫子兵法裡面有這麼一句話:

善戰人之勢,如轉圓石於千仞之山,勢也。

意思是善於打仗的人,在戰爭中創造的制勝態勢,就像在千仞(大概1600米)之山上滾動圓石,其勢不可擋。

而股票市場的趨勢,李佛摩爾有個很經典的論述: 股價沿最小阻力方向前進。這個最小阻力的方向,就是趨勢的方向。

如何去判斷股票的趨勢呢?

首先看看趨勢的方向。

趨勢的方向

趨勢的方向有三種,分別是上升趨勢、下降趨勢和盤整趨勢(也叫無趨勢)。

在通常情況下,市場不會朝任何方向直來直去,市場運動的特徵就是曲折蜿蜒,它的軌跡酷似一系列前赴後繼的波浪,具有相當明顯的峰和谷。

從股票的K線圖上來看,上升趨勢就是這些波浪狀的K線向上運行,一浪比一浪高,也就是每一浪的高點一個比一個高,低點也是一個比一個高。

下降趨勢則相反,K線波浪向下運行,一浪比一浪低,每一浪的高點都一個比一個低,低點也是一個比一個低。

而盤整趨勢就是K線波浪是橫向發展,每一浪的高低點參差不齊,都沒有明顯的高低排序。

很多人習慣上認為市場只有兩種方向,要麼上升,要麼下降, 實際上市場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時間是處于震盪盤整的狀態,也就是在某個價格區間內運動。

搞清楚這點挺重要的,因為盤整的時候沒多少獲利的空間,對很多沒時間盯盤的人來說,就可以不操作,也不用過多關注行情。

趨勢的類型

趨勢不但具有三個方向,而且通常還可以劃分為三種類型,這三種類型就是主要趨勢(也叫長期趨勢)、次要趨勢(也叫中期趨勢)和短暫趨勢。

一般來說,主要趨勢是以年為單位的,時間至少超過1年。次要趨勢是3個星期到幾個月,短暫趨勢則是2、3個星期以內。

所以說趨勢是有時間周期的,有時候長期趨勢是向上,但中期趨勢可能是幅度不小的下跌,而短期趨勢可能又是上漲。

不同的時間周期對應不同的玩法,比如對於長線的投資者來說,他們想要抓住的行情往往是幾年一遇的牛市,像A股2014年底到2015年6月的那種:

因此長線投資者就必須容忍一些中線或者短線的回調,有時候回調還挺大的,比如3400跌到3100,4500跌到4100。

遇到這樣的回調不但不應該賣掉,反而會是很好的買入機會。

中線投資者就不太能接受這種回調幅度了,因為一波幾個月的上升行情,大盤總的漲幅可能也就20%-30%,如果回調10%,那利潤基本沒了。

而短線的投資者,比如一些做T(日內交易,股票買賣是T+1,做T需要先有股票,先賣後買,賺取差價)的,那都是當天買賣,不把倉位留到第二天。

很多人有自己的本職工作,平時沒有太多精力放在股票上,所以只適合中線或者長線投資,那麼要關注的是中期趨勢或者長期趨勢,忽視一些短期的小波動。

判斷趨勢的方法

只是在實際操作中,等我們肉眼都能看出趨勢的方向時,往往趨勢已經走了很長一段時間。

比如下面這段走勢,等我們肉眼都能看出是下跌趨勢時,已經跌到底部了:

所以在實戰中,靠肉眼是不靠譜的,我們需要藉助一些工具提前判斷趨勢的變化,其中最常用的就是畫趨勢線。

趨勢線的畫法比較簡單:

如果是上升趨勢,就找兩個回調的低點(波谷),連成一條直線,要求除了兩個低點外,這段行情中的其他K線都不能穿過趨勢線,如果趨勢線被跌破,意味著趨勢可能反轉。

下降趨勢是找反彈的高點連成一條直線,同樣要求其他K線不能穿過趨勢線。

以上面提到的2015年那波牛市為例,趨勢線的畫法如下:

當價格跌破上升趨勢線時,意味著上升行情可能結束,接下來可能是下跌,也可能是盤整,不管怎樣,都是一個考慮賣出的時間。

當時價格跌破趨勢線的位置是4740,相比最高點5178隻跌了不到10%,相比肉眼去判斷趨勢,顯然要提前很多,也能保住大部分的利潤。

另外趨勢線的畫法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行情不斷調整。

一般來說,一波上升行情往往開始階段比較緩慢,中間階段速度會加快,等到行情末尾時,一般有個加速沖頂的過程。

從趨勢線來看,就是剛開始的趨勢線比較平緩,然後慢慢變陡,最後可能會非常陡峭。

所以我們畫趨勢線也要根據行情的發展不斷調整,儘可能貼合走勢,這樣在實戰中才有幫助。

如果一直守著最初那條趨勢線,可能上升結束後的下跌趨勢都快走完了,價格仍然沒有跌破趨勢線,那這條趨勢線就沒有意義了。

最後總結一下,判斷股票的趨勢,首先是看趨勢的方向及時間周期,方向有上升趨勢、下降趨勢和盤整三種,時間周期上有長期趨勢(一年以上)、中期趨勢(3個星期到幾個月)和短期趨勢(2、3個星期以內)。

一般來說趨勢用肉眼就很容易判斷出來,但因為肉眼判斷的滯後性,所以在實戰中還是要結合趨勢線或者你熟悉的其他技術工具來判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iD2FC3IBiuFnsJQVahN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