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技巧全在人性弱點,看看你被商家「利用」了沒?

2019-07-28     品牌話題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商家想的這些活動總是能直戳我的喜好?」「為什麼我明明不需要這個東西,卻忍不住為它花錢?」

你之所以會如此買單,是因為商家想出的這些營銷活動,全都是根據人性弱點而設計出來的。

貪婪——薅羊毛

很多人都會因為商家推出的「薅羊毛」活動,去購買一些自己本來用不到的東西。

最近突然流行起來了一款叫「騎士卡」的東西,號稱去肯德基、星巴克等連鎖店裡吃飯可以打折,視頻會員也能打折購買,現在還是免費領取。營銷君身邊剛好有人辦了這張卡,據他表示,這張卡的用處非常雞肋,所謂的肯德基打折,其實和APP內的優惠差不多,其他的打折力度就更小了。值得注意的是,說是免費領取,但你必須支付獲得該卡的郵費。

這完全就是商家利用了消費者們喜歡「薅羊毛」的心理弱點,把一個雞肋的東西很快賣出去,消費者還不覺得有什麼問題。

還有一種「薅羊毛」叫做BUG營銷,最為知名的便是肯德基曾經有一次APP出問題,用戶只需在APP內將帳號生日改為「20160828」,即可在五分鐘內獲贈一張六人全家桶半價券。一瞬間,一堆人就去下載註冊了肯德基APP,硬生生把一個美食類APP刷到了排行榜前50名。

「薅羊毛」藉助的就是消費者喜歡貪婪的心理,用很少的支付成本,去獲得更高的回報。對品牌而言又能獲得爆髮式的關注和用戶的增長。

從眾——人海戰術

人類天生就具備從眾心理,個體消費決策會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群體的影響。要想喚醒消費者的從眾心理,就要打數量戰。

如果是線下的網紅店,他們可能會採用飢餓營銷等方式,製造人海戰術,讓消費者們排隊三四個小時,只為吃上他們店裡的網紅產品;如果是在電視上播放廣告的品牌,那麼就要說出具體數量讓消費者信服,比如香飄飄奶茶的廣告詞——「一年賣出七億多杯,杯子連起來可繞地球十圈。」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具有誘導性的分享提示,其實也是在利用消費者的從眾心理。比如在有些餐廳吃飯,拍個照,帶上餐廳名字發個朋友圈,店家就會贈送一個小甜點,為他們寫上一則大眾點評,就能獲得優惠等等。當然,這誘導的不是吃飯的你,而是看到你這條信息的網友們,他們會覺得:「啊這裡原來已經來過這麼多人了,下次我也要去吃吃看。」

焦慮——引發共鳴

「販賣焦慮」聽起來似乎不太道德,但你無法否認這是一個很好的營銷方式。

落後的焦慮、被時代淘汰的焦慮、還未實現財務自由的焦慮……當下無論是年輕人還是中年人,似乎都被焦慮纏繞著。品牌們為了引發這類人群的共鳴,開始製造焦慮,又為他們解除焦慮。

為什麼現在以文案做包裝的產品那麼多?因為那是品牌試圖通過用產品來和消費者進行溝通,而上面最多的,便是最能引發消費者共鳴的文字。

營銷君曾經還給大家分享過不少走心的短片,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針對當下年輕人的焦慮痛點來進行展開的:異地戀、北漂、不得志等等。

販賣了這麼多焦慮後,品牌再告訴消費者:「不用擔心,我們的產品是為了幫你解決問題,讓你更省心。」以此來提高轉化率。

另外,人性的弱點還包括虛榮、恐懼、慾望等等,它們都或多或少地被品牌做成了營銷活動,以獲得消費者的認同。隨著時代的變換,營銷的形式一直在改變,但它的本質不會變,因為人性的弱點不會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uNkQmwB8g2yegNDUna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