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了一趟武漢較好的康復科,看看那些努力生活的人

2019-07-24     武漢三鎮吃喝玩樂



醫院眾多科室里,有那麼一些科室,若光聽名字,根本不清楚這個科具體是看什麼病的,康復醫學科(以下簡稱「康復科」)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康復科,一個特容易被忽視甚至被小看的科室。

吃了名字的虧,「康復」二字太過柔軟療愈,所指又甚為寬泛,因此這個科室聽上去就像個只能扎扎針灸、做做推拿的療養院或者按摩館,很容易讓不明真相的人暗地尋思:「回家康復不好嗎,幹嘛要浪費錢在醫院養著,太奢侈了!」




這種對康復科的不解和偏見,其實也間接反映了人們對那些需要康復治療的病人的不解與偏見。

不像重症病房裡生命垂危的病人,身受肉眼可見的外在傷痛抑或是某種臭名昭著的重大疾病的威脅,能以相對具象化的形式引起人們的共情。




而生命體徵相對穩定的康復科病人,因為沒有相對具象的生命危險,他們所承受的痛苦,往往沒有得到足夠的尊重與重視,甚至連最親近的家人都只會讓你「忍一忍」。




每年有多少病人因為無法接受身體功能的殘缺而產生心理疾病,有多少病人因為潛在的併發症不被重視導致死亡;又有多少病人明明有自力完成日常行動的可能,卻要像個活死人般躺床上一輩子最後鬱鬱而終。


很多病情不是只要「死不了」就不用治了,忍耐病痛帶來的長期的身心折磨,有時候比死更難受。



康復醫學到底是幹嘛的?



武漢同濟醫院的康復科,全國最好的康復科室之一,每天都會有來自各地的病人求醫問診,科室一百餘張床位,全年緊張無空檔。


康復科的病人病因特別雜,但有個共性:因為疾病喪失了某些原本正常應有的功能和能力。

康復醫學在香港地區叫「復康」,在台灣地區叫「復健」,英文叫「Rehabilitation」,簡單來講,就是讓病人身體的各項「功能」恢復到健康狀態的學科。


往大了講,因為截癱不能走路,因為昏迷生活無法自理,因為中風無法行動和說話……往小的說,僅僅因為落枕導致脖子不能自如活動,亦或是頸椎酸痛讓人不適……都可以算作康復科的治療領域。


住在這裡的大部分病人雖然暫時沒什麼生命危險,但要面對潛在的創傷後遺症威脅,以及功能喪失、行動受限帶來的不便。

脫離生命危險只是一個開始,更重要的是要今後如何正常生活。醫生的任務則是在有限的時間裡,通過康復治療和訓練,最大程度恢復病人原本的身體功能。



宛如健身房的康復治療室


康復科的病房宛如一個大型的「訓練營」,「訓練營」針對不同功能的恢復,又可分為若干個治療室:傳統治療室、作業治療室、物理治療室、語言心理治療室、生物反饋治療室……




物理治療室是面積最大的一間,跟健身房長得特別像,裡面的諸多治療儀器可以當做健身房器材的輕量級版本,但更高科技更智能。

外科手術醫生的治療工具是手術刀,那這些器械則可以稱作康復科醫生的「手術刀」,治療項目就是治癒病人的「藥」。


儀器里有幫助病人恢復平衡能力的,有刺激肌肉的,有幫助恢復肌肉力量的,還有帶動病人的肢體運動的……這些儀器看上去特別簡單,沒有過多設計,因為製造技術原因,價格異常昂貴。


作業治療室里的各種治療道具讓人仿佛身處幼稚園小朋友的遊戲室。病人們這時候就像小學生,醫生就像老師,「學生」在「老師」的幫助下,從最最簡單的動作開始做起,一點一點練習自身的行為能力。

將一個小球塞到胸前的口袋裡,從桌上摸起一張紙牌,用鑰匙擰開門鎖……所有的訓練動作其實都是在模仿日常生活場景,帶動病人學習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技能。


語言心理治療室主要是恢復病人的言語認知能力,病人的語言中樞受損或者認知出現問題時,就需要在治療醫師的帶領下,一點一點「激活」原本的語言認知能力。


健康的人很難體會病人深深的無力感,那種身體仿佛不是自己的、無法自如控制的感覺。在我們看來最最簡單的動作,對於有功能障礙的病人來說,需要很長時間的練習,才能緩慢完成。


沒有知覺、不受控制的身體部分,就是通過這樣不斷的練習與治療,才有重新「覺醒」的可能。

病人的痛苦和不便最容易受到身邊人的忽視,但在康復科里,病人不必再忍耐,覺得不舒服,那就想辦法改善。


住在康復病房的病人們


無論生什麼病,都是不幸的。但能到康復科的病人,用句不恰當的話說,算是相對「幸運」的,畢竟好多人還沒挺到康復科,就卡在了上一關。




康復科大概是看上去最忙碌最熱火朝天的科室,空氣里都是幹勁十足的氣息。不僅醫生在連軸轉,病人也要在各個小治療室「打卡」每日的治療項目,陪同的家屬則要幫助病人輾轉於各個治療項目之間。


因為絕大多數病人無法獨立行動,除需要家屬輔助外,大都需要額外配備輪椅等工具,因此總能看到傳統治療室門口像個擁擠的停車場一般停滿了輪椅。


康復科的病房裡,因為中風、脊椎損傷或昏迷等原因失去行動能力的病人是個大類。

中國人死亡原因排名中,中風排在第一。病房裡的中風病人雖然意識尚存,但失去了行動自由,也說不了話,還要忍受神經痛的折磨。

有位年紀大的病人,因為中風後遺症影響,連正常的進食也做不到,只能通過鼻飼(流質食物通過鼻腔進入食道)攝入飲食。


像這樣的病人,如果不進行康復治療,雖一時半會兒沒有生命危險,但卻要受困於輪椅病床,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在精神和身體的雙重摺磨中度過餘生。




我的奶奶就是因為中風,說不了話,只能吃特別軟的食物,除了一隻手能稍微動作外,完全無法行動,受困於床和沙發十多年,最後在病痛的折磨中去世。

那個年代條件有限,不知道怎樣做可以減輕她的痛苦,也不清楚有康復醫學這樣的科室,只能喂她吃去痛片緩解痛苦。

當時還是小孩子的我完全不清楚奶奶的病情,現在想來,奶奶生病的那幾年,真的是在常人無法想像的痛苦中度過的。




脊椎損傷的病人最常見也最讓人心疼的後果就是截癱。截癱不是截掉四肢,而是肢體失去知覺,知道肢體還長在身上,但就像不是自己的東西一樣,無法自如控制。


病房裡曾經有兩個二十出頭的年輕病人,因為在學校練習單槓的時候,不慎脖子著地,雖大難不死,但脖子以下的部分完全失去知覺。也有因為走路玩手機沒注意摔斷了腰,下肢截癱的病人。


這一類的病人越早接受康復治療,身體功能恢復的程度和效果會越好。

想要完全恢復如初是不大可能,畢竟創傷造成的後果是不可逆的,但可以通過治療與訓練,在諸如拐杖等儀器的幫助下,獲取一部分行動能力。


對於截癱病人,哪怕獲得一點點自由行動的能力,都是莫大的欣慰。

生活不是電視劇,光靠意念是站不起來的,非得結合專業治療才能達到相對理想的效果。


病房裡也有完全處於昏迷狀態的病人,仿佛睡著了一樣。曾經有因為羊水栓塞導致腦死亡的病人,這樣的昏迷病人如果不細心照顧,輕則是褥瘡、肌肉萎縮,稍有不慎很容易因為併發症受到死亡的威脅。

不像大多數人認為的,病人只要沒有生命危險就可以置之不理,沒有得到妥善康復治療的病人很容易在不被理解的痛苦中過早逝去。


在傳統治療室里,那些能自如使用儀器,做大幅的身體運動的病人都屬於恢復狀況相當良好的病人,大多數病人則需要多人輔助外加器材帶動才能完成一些非常簡單的動作。

對那些運動能力不佳的病人,即使運動幅度增大那麼一點點,也是康復之路上的巨大的飛躍。



除了康復身體,更重要的是康復內心。


沒去到康復科之前,一直以為病房裡是充滿歇斯底里和怨氣的地方,去到之後,發現病房裡出乎意料的平靜。


也許失去行動自由的痛苦,只有有同樣遭遇的病人才能感同身受。當你身邊都是跟你一樣情況的人的時候,心裡反而會好受一點,你的疼痛也好,不甘也好,一下子得到了理解和尊重:「其實我也跟你一樣。」

身處醫院,尊重別人的痛苦,比同情別人的痛苦更有意義。同情是種居高臨下,而尊重則往往伴隨理解。




康復病房裡,醫生的任務除了康復病人的身體,最重要的其實是康復病人的內心。

就像人不只需要活著,還需要活得有自尊、有自主能力,康復科的目的除了讓病人保持健康的狀態外,最大的意義在於,讓那些失去部分功能的人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氣,自信且有尊嚴的繼續往後的生活。




你有哪些關於康復科的故事,

留言分享一下吧


編輯 / 熊魚

主編 / 白廓

圖片 / Raveran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fqQKmwBmyVoG_1ZpqGI.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