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怯怎麼辦?利用「反應促進效應」,家長五招就搞定

2019-06-29     幼兒園張老師

點擊右上角關注「幼兒園張老師」,分享我的育兒原創,一起感受教育過程的美好!


早上在幼兒園門口值崗,不到七點半,蕭蕭就和爸爸早早來到幼兒園。蕭蕭爸爸先看到了我,他拉了拉蕭蕭的手:蕭蕭,今天是張老師值班呢!快問張老師早上好。

蕭蕭躲在爸爸身後,就好像一隻袋鼠,半個身子掛在爸爸身上,幾乎是被拖著走進幼兒園。經過我面前時,蕭蕭連眼皮都不肯抬一下,更別說問好了。

蕭蕭爸爸有點不好意思:我家蕭蕭膽子有點小,總是不敢和人打招呼,教了好多次了,還是這樣。

我:沒關係,您先帶孩子進去吧!

蕭蕭爸爸和蕭蕭剛進了大門,蕭蕭立刻從爸爸身上跳了下來。

我隱隱聽到蕭蕭爸爸說:不是說好了到幼兒園要給老師說早上好嗎?

蕭蕭嘟嘟囔囔:我不想嘛!我害怕!

蕭蕭爸爸:你這個孩子,總是說害怕,有什麼害怕的啊!

蕭蕭的表現讓我眼前浮現出許多孩子的樣子。在我漫長的工作生涯中,總有這樣一些孩子,他們莫名的膽怯和害怕,因為害怕,他們不敢舉手發言,不敢在大家面前講話,不敢和老師主動交流,被小朋友碰一下也不敢說,甚至想上廁所,因為害怕不敢說而尿褲子。

害怕,讓原本聰明伶俐的孩子失去了許多能夠變得更好的機會;害怕,也讓孩子們在與同齡人的交往中失去先機,總是處於弱勢地位。儘管許多家長在這個問題上絞盡腦汁地教育孩子,但是教育效果並不明顯。那麼孩子為什麼難以改變膽怯的狀態呢?

造成孩子膽怯的原因有哪些?

孩子本身性格使然

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也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孩子。每一個孩子都有屬於自己的認知特性,有大方勇敢的,自然存在膽怯內向的。任何一種性格的形成與所處的環境有關,也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

家長無意識的心理暗示

膽怯的孩子往往都接受過家長的心理暗示,儘管這種暗示不存在惡意,也只是隨機的行為,但是次數多了,很容易讓孩子內化為自我行為的固化印象。比如:當孩子不敢在親戚面前唱歌時,家長為了掩飾尷尬,一般會說:我們家孩子膽小,就是拿不出手;或者當孩子想要做出一些有未知結果的事情時,家長出於保護孩子的目的,會說:不敢去,有大灰狼。這些方式經常發生,就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就是個膽怯的孩子,無法改變。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

心理學家指出,從生命體形成到孩子個體發育成熟,這期間最需要的是安全感,這種生命最初的安全感被稱為原始安全感。

孩子對於一些需要獨立面對的情境有天然的恐懼感,仿佛要在眾目睽睽之下做這件事會有很惡劣的後果,這都是安全感缺乏的表現。每每此時,孩子最容易選擇的方式就是逃避或者拒絕。孩子們認為逃避可以躲過這件讓人感到焦慮的事情,並沒有意識到事情本身其實沒有那麼可怕。

」反應促進效應「對孩子克服膽怯的啟示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教育孩子就要不斷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麼就需要家長付出個人的努力,不斷進修自己。

教育孩子不但需要耐心,更需要智慧。一味的鼓勵或者批評孩子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時,建議家長不妨借鑑一下」反應促進效應「,達到不教而教的目的。

「反應促進效應」是班杜拉提出的觀察學習的五種效應之一,指學習者可以通過觀察促進新的學習或加強原先習得的行為。

簡單地解釋一下,「反應促進效應」主要表達的是:孩子的學習可以通過觀察別人的示範來獲得,也可以通過觀察示範把原本掌握的不熟練的內容再次加強。

以孩子不敢和別人打招呼為例,如果家長一直在旁邊刻意地說:寶貝,快向老師問好!大人越說孩子越不願意。但是如果幾個孩子三五成群地走過去,一個孩子說老師好,其他孩子就會不由自主地跟著說老師好。此時,這位老師要是再特意對孩子進行鼓勵,那麼最膽怯的那個孩子也會在這種情境中下意識地追隨同伴的榜樣示範。

」反應促進效應「告訴我們:培養孩子的膽量,五個原則要關注

從「反應促進效應」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觀察榜樣對孩子膽怯問題的促進效果,但又絕對不能簡單地認為,只要有榜樣,孩子就一定能大方起來。深入理解並有效運用「反應促進效應」,不可錯過這五個原則。

降低關注度,給孩子心理減壓。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父母對孩子的關注適度就好,過度關注孩子反而容易給孩子帶來壓力,造成孩子的心理變異。

希望孩子克服膽怯首先要降低對孩子的關注度,特別是不要表現出如臨大敵的樣子,這會給孩子很大的壓力。仍以打招呼為例:家長千萬不要不停地在孩子旁邊嘮叨,你看這是張老師,看見張老師要叫老師好。生音要大一點。原本孩子已經鼓起勇氣,被家長這麼一強調,瞬間變得偃旗息鼓,聽起來這件事仿佛很可怕似的,所以家長首先要弱化對事情本身的關注。

做好示範者,讓孩子理解常態。

家長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時間最長,也有充分的機會給孩子做出示範。我曾見到孩子和家長一起參加親子遊戲,老師邀請家庭參與,家長一直坐著不肯參加,但是輪到孩子的環節,又一直把孩子推推搡搡,非要讓孩子上場。可是孩子堅決不幹,最終以哭鬧收場。

孩子觀察榜樣最好的方式就是在常態下的習得,試問連家長都不敢做的事情孩子又如何敢做?所以家長要試著把孩子膽怯的情境常態化,孩子不敢打招呼,家長絕對不要強求,只是自然上前,主動打招呼,讓孩子看到,爸爸媽媽就是這麼做的,反覆幾次,孩子就會跟著去做。

鼓勵正當時,幫孩子強化行為。

在孩子第一次有克服膽怯的行為時,家長一定要充分地給予鼓勵,這種鼓勵的程度可以誇大,讓孩子立刻感受到自己的改變是得到成人認可的,這時孩子會意識到什麼樣的行為能夠收穫成功的體驗,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會產生再一次這麼做的願望,從而對正向行為起到強化的作用。

交流很必要,讓孩子表達感受。

表達是孩子獲得自信的重要途徑,表達可以幫助孩子緩解不愉快的感受,家長應該讓孩子擁有描述感受的空間。比如,家長描述性的詢問:你剛才看到老師很想打招呼,但是你又怕,所以就躲起來了對嗎?你剛才心裡有什麼感覺呢?和孩子溝通時最好有私密的空間,放鬆的心情,孩子才有可能說出自己的感受。孩子在說得時候其實就是在模擬情緒緩解,緊張的感覺也會慢慢地放鬆下來。

慎用懲戒法,助孩子正確認知。

美國教育家賽樂.賽維若說過,批評孩子是為了孩子的健康進步,鼓勵孩子也是為了孩子的健康進步,既然是為了相同的目的手段的選擇,就應該以雙方都樂於接受為原則。

孩子膽怯,家長一定不能用懲罰來解決問題,打罵孩子只會讓孩子更加害怕和恐懼。與其使用懲戒,不如用多次的行為示範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認知。在這一點上最好的方法就是讓孩子更多地參與與同齡人在一起的活動。同齡人可以提供給孩子更多示範和榜樣,孩子在集體環境中不被特別關注,情緒可以得到環節,也有時間和精力去觀察別人,逐步辨別哪些行為會被成人肯定和表揚。

反向思考

膽怯不是什麼錯誤

雖然我們都希望孩子勇敢大方,但是孩子膽怯就真的是不可原諒的錯誤嗎?我想沒有人可以這樣武斷的下結論。面對孩子的成長,我們做的只是行為管理上的適度干預,而不是給孩子隨意貼標籤。

干預不能立竿見影

即使家長對孩子進行引導,也並不見得一次就能見效,教育是個長期的過程,每一個孩子接受的程度也不完全相同,家長千萬不能因為孩子沒有按照自己既定的目標來就發泄情緒,這會讓孩子更加無所適從。

史代納曾說:我們最大的努力,是在培養自由的人。讓他能夠自己決定他的目標,指導他的生活。一個人是否能掌握自己的人格發展,對自己負責,與童年成長時期所獲得的東西有深切的關聯。

作為父母,我們所能做的,應該做的,更多地是有目的地引導,引導他們去尋找更好的自己,而不是為了家長所謂的面子,生硬地模仿所謂正確的行為,家長們,讓我們沉下心來,耐心地面對孩子,並堅信,孩子擁有自我完善的能力和勇氣。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e_i3WwBJleJMoPMFGf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