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逕老人翻出70年代的手錶 ,曾用一年積蓄購買......

2019-07-26     厚街發布

手錶對於現代人來說

已經不是什麼新玩意

然而在上世紀七十年代

並不說有錢就能買到

誰要是戴著手錶可是一件很「威水」的事

近日,大逕社區年過八十的黃兆球老人小心翼翼地從柜子里拿出一個盒子,裡頭除了收藏的一疊紙幣,還有一塊手錶。老人拿出手錶擦拭著,雖然這塊手錶已經有46個年頭了,錶帶縫隙里有些泥垢,走時卻依舊精準,錶盤上的「上海」倆字也依然光潔如新。

「上世紀七十年代,結婚三大件最高的配置就是這上海牌手錶。在當時要憑僑匯券去東莞市百貨商場購買,可以說『一表難求』, 這塊表也記錄著自己年輕時的奮鬥歲月。」說起這塊手錶,黃兆球老人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手錶像一條分水嶺,改革開放前,上海牌手錶那可是大件,可抵上普通工人一年的收入,而改革開放後大家的腰包都鼓起來了,樓房如雨後的春筍一般破土而出,手錶也不再是稀奇罕見的物件兒。」

黃兆球的第一塊手錶

手錶在過去可是身份的象徵

「縫紉機、手錶、自行車在當今社會再普通不過了,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可稀缺著呢。」黃兆球老人說:「70年代梅花、上海、雷達手錶紅極一時,尤其是『上海』牌這樣的好手錶,很難買到。」

據黃兆球介紹,70年代初期計劃經濟實行商品計劃調配和票證買賣,戴的起手錶那可是身份的象徵。他的這款上海牌7120全鋼防震表,可以說是中國制表歷史長河中,不能被抹去的一道痕跡。它在1974年開始生產,編號從20到120,所以,7120表是上海制表廠沿用這種編號生產的最後一批手錶。

「當時這款上海牌手錶售價120塊錢,普通百姓收入好的話一個月差不多有10來塊錢,可想而知,那個年代戴只上百元的手錶在手上那可是身份的象徵。」黃兆球老人說,那時候戴的起手錶的人總喜歡捲起袖子,將手腕抬得老高「看看現在幾點了」,別提多逗了!

黃兆球翻出手錶講述往事

喂了一年豬才湊夠錢買手錶

36歲那年,黃兆球老人也買了他人生中第一塊手錶。「上海牌手錶不是說買就能買的,必須得有僑匯券。」黃兆球說,他的弟弟早些年跑去香港,在弟弟的幫助下才湊夠了僑匯券,那是他將家裡喂了一整年的兩頭豬賣掉再加上自己平時攢下的錢才湊夠的。「在當時經濟並不富裕的時候,我家裡條件還是可以的。」黃兆球說,除了在生產隊集體勞動外,他經常東奔西走做點小買賣,為家裡攢下一些積蓄,而常常出門在外就需要只手錶知道時間。

據了解,二十出頭的黃兆球在大逕二隊集體勞動時,他的經商頭腦就表現出來,當時他在生產隊負責擔肥料,每擔100斤肥料就獲得12個工分,相當於1塊2毛錢。勤快的他終於攢下40塊錢,便跑去赤嶺買了一輛二手大梁自行車,有了代步工具,不僅他的工分經常被評為一級勞動,他還經常騎著車東奔西走做點小買賣。「自己那時候什麼都做,騎2個小時的車去虎門南柵批發些小豬仔回來賣,多少都能自己賺點錢。後來,終於攢夠了錢去市裡買了上海手錶,手錶買回來後在村裡很轟動,很多人專門跑來我家裡看。」黃兆球笑著說。

曾吸引很多村民前來圍觀的手錶

保存46年倍加珍惜

據黃兆球老人介紹,這塊上海牌手錶他已經珍藏了46年,而「上海」 手錶依然「老當益壯」地運動著,可想而知黃兆球對它的愛惜程度。在黃兆球眼裡,這塊手錶是鞭策他更加努力才能迎來美好生活的信念,勤奮的他不僅靠著雙手為家裡添了一件又一件居家電器,還僅憑80塊錢為家人建設起了新房,制瓦燒瓦批灰伐木全是他自己一人完成。

如今,老人家裡的牆上掛著一家人的全家福,那是他和老伴的驕傲。「從結婚到現在,轉眼間60多年過去了。這表雖然也退休成了『古董』,但見證了我們這個大家庭的成長。」黃兆球老人說。「滴答滴」,擰了幾圈,上海手錶又「矯健」地走開了,它不僅記錄了時光變遷,也見證了這個家的枝繁葉茂和越來越富裕的舒心生活。

文圖:董慶茹

執行編輯:丁滿

責任編輯:江洵

版式:許鑄

往期精彩回顧

突發!厚街女子遇車禍捲入車底,20多路人臨時「組團」抬車救人……

趕緊給親人查查,社保說這些參保人逾期不辦理這項業務將終止待遇

「欠債老總」多次「潛水」,法官苦尋之際,他卻「自投羅網」

厚街少年警校今天揭牌,每年要發展2000名「少年警苗」!

這些常見「小斜坡」厚街要拆!大部分是商家架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dJ9MGwB8g2yegNDFiq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