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說:「常使民無知無欲」,老子是在提倡愚民政治嗎?

2019-06-29   夢露居士讀國學

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點擊關注閱讀系列文章。

老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寫了一部五千餘字的《道德經》,傳誦了兩千多年,是華夏文化的不朽經典,也是中華民族智慧的來源。

不過有人說,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提倡愚民政治,他說:統治者要使百姓無知無欲,這樣才有利於國君的統治,才能讓國家長治久安。比如《道德經》第三章中說: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在這裡老子認為,要讓老百姓「虛心」、「弱志」、「無知無欲」,要讓「智者不敢為」。

而《道德經》第六十五章更是赤裸裸地說,古代善於治理國家的人,不是讓百姓變聰明,而是讓他們變愚笨,如果百姓的智慧太多,就難以統治了:

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

作為中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之一,老子真的提倡愚民政治嗎?

當然不是。

首先要先弄清楚一個問題:我們說的愚民政治到底是什麼呢?

所謂愚民政治,指的是統治者採取種種措施讓人民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等各方面素質保持在較低的水平,這樣才有利於統治者壓迫、奴役以及剝削人民。相反,如果提高了人民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等素質的水平,他們可能會反抗統治者的奴役,這樣是不利於統治者的。

那麼《道德經》中所說的「虛其心」、「弱其志」、「使民無知無欲」,是要降低勞動人民的思想、文化和道德等素質的水平嗎?

這當然不是老子的本意。

因為在《道德經》中,不論是「虛」、「弱」或是「無知」等詞,都是正面的、積極的、肯定的詞彙。比如《道德經》第十六章說: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

第四十一章說: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可見老子認為,只有虛、弱才符合道的特性,因此對百姓「虛其心」、「弱其志」,正是要提升老百姓的思想水平與境界,讓他們達到道的境界。

《道德經》中說的「虛其心」,是指讓百姓的心靈開闊寧靜,去除憂慮與私慾;而「弱其志」,是指讓百姓的意志堅韌。因為了解《道德經》的人都知道,老子認為柔弱勝剛強,只有柔弱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

如《道德經》第七十八章說:

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老子所說的「知」,指的是偽詐的心智,老子所說的「愚」,指的是淳樸自然。老子的意思是要讓百姓保持淳樸自然,去除偽詐的心智,難道說這有什麼不對嗎?

老子生於春秋時代,禮壞樂崩,社會一片混亂,統治者們動不動就征伐其他國家,百姓受到奴役,如牛馬一樣辛苦,生活困苦不堪。老子看到正是由於那些聰明人智巧日生、偽詐百出,想方設法的欺騙別人,才造成了天下混亂,帶來了許多災難。正如《道德經》第五十七章所說: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

所謂奇物就是邪物。老子認為,人的技術智巧越多,帶來的邪惡事物也就越多;人的知識越多,帶來的慾望也就越多,便會爭權奪利。比如一個人學會了軍事知識,就會想著為國君占領更多的土地;一個人學會了管理知識,就會想著為國君奴役百姓。

因此老子提出的對策是:「不尚賢」,不要推崇那些聰明人,「使民無知無欲」,要讓所有人都去除偽詐智巧,「愚之」,讓百姓回復淳樸善良,這樣才能達到平等的理想社會。

正如《道德經》第四十八章說: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所謂「為學」,自然是指學習知識。學的知識越多,人的慾望與紛擾也就越多,離道就越遠。而求道則會一天天地減少機詐智巧,最終達到無為的境界。

可見「無知無欲」是《道德經》中一貫所提倡的,並不是專門要讓百姓無知,怎麼能說是愚民呢?

《道德經》不僅對百姓是這麼要求的,對於統治者同樣是這麼要求的,可以說是一視同仁。真正的愚民政治是讓百姓無知,而讓統治者有智,與《道德經》中所說的恰恰相反。

例如《道德經》第二章說: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道德經》第三章說:

為無為,則無不治。

認為最好的統治方法是「無為」。什麼是「無為」呢?就是統治者不要認為自己比百姓聰明,不要強作妄為,不要對百姓指手畫腳,而是要順應百姓的本性與要求,讓他們自己成就自己。其實「無為」和「無知」就是一體兩面,並沒有實質區別,只有無知,才能無為。

《道德經》不僅要讓百姓無欲,同樣也要求統治者無欲。老子認為,只要統治者清心寡欲,老百姓自然就回歸於淳樸了。如五十七章說:

我無欲,而民自朴。

可見老子宣揚的並不是愚民政治。因為他不僅提倡讓百姓「無知無欲」,還要求統治者「無為無欲」。而真正的愚民政治則是讓百姓無知無欲,而統治者則肆意妄為,與老子思想截然相反。

我是夢露居士,為你解讀國學經典。歡迎關注,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