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家弟子常說一句話:四大皆空。到底什麼是「四大」呢?四大為什麼皆空呢?
對佛教不了解的人可能會說:「四大嘛,就是指酒、色、財、氣。四大皆空,就是說不要沾上這四種東西。」
這種理解完全背離了「四大皆空」的本意,可以說是驢唇不對馬嘴。
四大又叫四界,是古印度的一種基本的世界觀,類似於中國的五行。五行是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它們共同構成整個世界。四大則是指地、水、火、風四種元素,古印度人認為,世界就是由這四種元素構成的,所以稱之為四大。
地、水、火、風分別具有堅、濕、暖、動四種屬性。地是堅實的,水是濕潤的,火是溫暖的,風是流動的。印度人將堅、濕、暖、動四屬性稱為「能造四大」,將地、水、火、風四元素稱為「所造四大」。
能造四大只是屬性,是肉眼不可見的,所造四大則是物質,是我們可以看見的東西,比如高山、大河、野火、颶風。
佛教認為,世上的一切東西,山河大地、草木魚蟲、身體形骸,都是由四大和合而產生的,這是一種唯物主義的世界觀。
就拿人來說吧,人的皮肉筋骨屬於地大,精血口沫屬於水大,體溫暖氣屬於火大,呼吸運動屬於風大。如果四大能夠和諧相處,人就健健康康的,如果四大不和諧,人就會生病。所以佛教將生病稱之為「四大皆空」。
「空」是佛教中的核心概念,所有佛教學說都是圍繞著「空」這一概念展開的,所以皈依佛教又被稱為「遁入空門」。
到底什麼是空呢?有人說,空就是什麼都沒有。
這顯然是錯誤的,山河大地、動物植物等等事物都是真真切切存在著的,怎麼能說是什麼都沒有呢?
原來,空專指「性空」。
所謂「性」,指的是自性,說的是事物不依任何條件而獨立存在,自己有、自己成、自己規定自己、本來如此、恆常實在。
佛教認為,世界上一切具體的事物都沒有自性,所以「性空」。
因為一切事物都是由四大和合而產生的,而四大的和合只是暫時的,不是永恆的。如果四大調和,事物就能正常的生長、發展,如果四大違和,事物就會走向衰敗、死亡。
隨著四大的不斷和合、離散,整個世界,以及世界上的所有事物,都會不斷重複經歷成、住、壞、空的整個過程,從生到死,再從死中獲得新生。
綜上所述,由四大和合而成的整個世界,都是沒有自性的。因此佛教說:一切皆空。這也就是《心經》所說的: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空不是沒有,不是虛無,只是虛假,「空」又叫做「假有真空」。因為事物確實都是存在,但它們的存在都是暫時的,所以是「假有」。所有事物都沒有自性,本性空寂,所以是「真空」。
所以佛教讓人放下執著,你所執著的一切,都是暫時的,你又何必執著呢?
一切有為法,如夢亦如露。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夢露居士,閱讀更多有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