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是我國人口較少民族獨龍族的主要聚居區,這裡地處高黎貢山國家自然保護區和「三江併流」世界自然遺產核心區,是我國重點生態功能區。近年來,貢山積極探索生態保護和脫貧的雙贏之路,「治傷疤、保生態、防返貧」,美了山水、富了百姓。
馬春龍是貢山縣獨龍江鄉的一名生態護林員,他加入這支隊伍已經一年多了,每個月四次的巡山護林,他已經輕車熟路。這個土生土長的獨龍江小伙子向記者介紹,現在這裡的大山與他年幼的時候有很大不同:以前半山腰上都是茅草屋,現在大山變綠了,鳥叫聲變多了,巡山時他還看到過戴帽葉猴、小熊貓等野生動物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珍貴植物。
過去,這裡的老百姓毀林開荒,以單產低的玉米、土豆等作物為生,還獵捕野生動物補貼家用。傳統的生活生產方式使原始森林逐年減少,加劇了水土流失,造成了「生態傷疤」,也讓獨龍江群眾艱難度日,開闢一條不用燒山毀林也能脫貧致富的道路迫在眉睫。
為此,當地政府制定出台了《獨龍江保護管理條例》,實行嚴格的生態補償機制,通過縣、鄉(鎮)、村、小組,實施「四級」網格化管護制度,現在全鄉已經有376名生態護林員,他們不僅要對亂砍亂伐、偷獵偷采等行為進行巡護,還要向群眾宣傳防火和動植物保護知識。經過不斷努力,生態保護意識深入人心,副鄉長鬍晨鴻說,「如今每一個老百姓都是一名『生態護林員』」。
52歲的李明星當護林員有18年了,常年和大山打交道,他不僅是獨龍江森林的保護者,是這裡從靠林「吃」林、刀耕火種到「護山復林」的見證者,也是生態補償機制的受益者。他向記者介紹,剛開始當護林員一個月只有幾十塊的補助,現在一年的補助將近一萬元。護林員、護路員等公益性崗位不斷為群眾增收。據了解,目前全縣生態護林員共有4658人,其中建檔立卡戶3800人,占全縣城鄉農業人口的15%以上。
為了修復生態、改善群眾生活,貢山縣政府實行易地搬遷政策,將住在山上的老百姓請下山,讓他們住進安置房,並對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進行全面退耕還草,昔日的大地傷疤上逐漸重現茂密的樹林和草甸。生態環境的日益優化為林下經濟的發展鋪了道路。草果喜陰濕,適宜在茂密的森林下種植。貢山縣雨水充沛、林木茂盛,是種植草果的絕佳之地。貢山政府因地制宜,為農戶免費發放草果苗,一個個紅紅的小果子成了當地群眾的「提款機」。
這幾天,草果進入了開花期,為了讓花更好地授粉,貢山縣普拉底鄉咪谷村的種植戶余忠花開始為自家的草果地除草。她將豬草放入背簍準備喂豬,剩下的雜草則可以自然腐爛變成天然肥料。余忠花說,她家種草果平均每年收入三四萬元,收成和價格好的時候一年就能收入十萬元。
目前,貢山縣草果種植面積達23.34萬畝。2019年底,貢山縣草果產量達6450噸,產值達5805萬元,僅草果一項就實現人均收入1935元,戶均增收5800元。除了草果種植,貢山縣還發展中草藥、羊肚菌、蜜蜂等特色林下生態種植養殖業,形成了「林+菌」「林+蜂」「林+禽畜」的模式。
地處怒江峽谷深處,獨龍江曾經每年有半年大雪封山,幾乎與世隔絕。2015年,獨龍江公路高黎貢山隧道全面貫通,交通條件的改善,讓這裡的碧水青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遊客。巴坡村的高建齡看到了商機,隧道貫通那年,他便貸款買下一處院子開起了農家樂。
高建齡說,他的農家樂生意一直不錯,在旺季僅一個月就有三萬塊收入,有時候生意爆滿他還會介紹遊客住到當地百姓家裡。不僅如此,他的農家樂還帶動了三戶建檔立卡戶,為他們增加了分紅和勞務性收入。
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目前,貢山縣森林覆蓋率已達80.5%,而丙中洛、獨龍江等地也早已憑藉青山綠水和獨特的原生態民俗成了中外遊客養生度假的好去處。貢山縣人民政府副縣長李紅高說,貢山在今後的發展中,將緊緊結合滇西北旅遊大環線建設的契機,持續鞏固好現有的生態建設成果,逐步實現生態旅遊業為主導、帶動其它產業持續發展的理念,走出一條生態保護與脫貧致富的雙贏之路。
撰文:劉文傑 陶世飛 李一貝
來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編輯:趙夢婷
更多雲南旅遊服務和實時疫情諮詢,請使用【雲南省文化和旅遊旅廳x騰訊公司】聯合出品的「游雲南」小程序,在這裡發現全新雲南:
1、一鍵投訴:還在為投訴無門發愁嗎?官方全新構建旅遊服務體系,你的投訴工單實時可查詢,感受雲南快速、便捷服務,近7天平均辦結時間1小時19分。
2、入滇登記:所有老司機進雲南必使用,私家車、大巴車、貨車...提前辦理,免排隊!
3、線上博物館:宅家神奇,線上逛博漲知識,還有趣味互動等你來玩哦~
4、實時疫情諮詢:實時了解疫情諮詢,保護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
請使用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一部手機游雲南」微信公眾號查看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