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園丁還是木匠?用清單管理孩子,真的好嗎?

2019-09-28     妮妮小屋


01

前幾天,好朋友萌在我們小群里,發了一張她女兒班上,學霸的國慶假期時間安排表。

我一看可不得了,每天除了睡覺以外的時間,除了必要的補課固定時間,其餘全部是按照半小時為一個時間單位,去完成一個個學習以外的任務。

就連休息也是明確了畫畫或者是吃水果這樣的休息,聽說這份細緻的時間規劃表,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實施,尤其在孩子小學六年里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嚴格的時間管理,讓這個女孩,相比同齡人脫穎而出,牢牢占據班上學習榜的前五甲。

我們群里另外一個媽媽眼尖,發現了這份時間表上有一個半小時覆蓋了兩件事,特意提醒了一下。

我問好友萌,這位學霸性格怎麼樣?

好友仔細想了想,承認:「感覺做學霸的壓力還是很大,聽女兒講,這個學霸每次考試失利,都會失眠。」

說到底,這也不過才是一個初二的孩子。

要去承受如此大的壓力,我其實心裡,很擔心這個孩子,未來面對更多挫折的承受力。

聽說這位學霸的媽媽,以前是在一個知名公司上班。生了二胎後,特意把工作辭掉,全心全意地管理兩個孩子。

在她的家庭生活里,嚴格按照完成工作清單的方式,實現了家中兩個學霸的成長曆程,似乎一切都在可控範圍內。

我從小沒當過學霸,也不是學霸的媽媽,這一刻,並不羨慕別人教育成果出眾。

倒是覺得,什麼樣的付出和目標引領,決定了自己會有什麼樣的孩子。

儘管這些年來,成功學裡面一遍遍地向我們強調,時間才是一個人最大的財富,作為普通人,唯有在時管理上下足功夫,才可能收穫時間的複利。

我自己是一個嚴格的時間利用者,對此深以為然。

也感覺身邊各種關於清單管理的人生態度和學習方法,早已經深入到我們的骨髓。

可這樣嚴格管理下的孩子,總感覺讓人覺得,早早丟了更重要的東西。

02

我想起了著名心理學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寫過一本,讓人保持清醒和冷靜的育兒著作《園丁與木匠》。

可以說,這書是我近三年內,讀過的最受啟發的一本育兒書。

裡面充滿著對流行的養育觀點和現實中父母親做法的剖析,對於很多流行的育兒觀念,有很不錯的糾偏作用。

我感覺這本書,非常符合我的胃口。因為它符合我對事物的認知規律,讓我用一個更長的時間軸,去思考孩子所要經歷和面對的人生。

人生的每一個步驟真的都可以預見和安排嗎?我覺得,並不能。

如果只是想做一個木匠式的父母,讓一切都有效可控。如同一個人力密集型企業的CEO,需要讓員工獲得既定目標,那真的需要每個流程都進行清單化管理。

可是如果養育孩子,嚴格用這種清單去管理孩子時間的人生態度,也許會收穫一個有用的人才。

但人才的標準變成了產品,嚴格按照一個木匠每一步的工藝,嚴格實施每一個步驟,是別人眼中的優秀人生。

可感受到自己只被定義為物品式的「有用」,未來的人生會充滿幸福感嗎?

相比家長嚴格管理下,擁有一個學霸的木匠養育模式,我覺得真不如做一個高普尼克所說的「園丁」,辛勤耕作之後,讓種子在適合生長的環境里自由長出,漸漸變得強大,自己去迎接風雨,成長為一個堅持努力生長的自己。

這樣的園丁塑造方式,對於人這個個體來說,其實更符合生命本身規律。

尤其是對於人類來說,經歷漫長的童年期,本身就是一種保護大腦和心智的有效方式。

只有充足的成長環境,才能夠有足夠的安全感,去迎接未來的各種變化和挑戰。

按部就班中走過的每一步,就一定能夠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畢竟人的可變因素太多了,家長和孩子的相處衝突,往往就是因為總在經歷事與願違?

遇到這樣的變化,難道還要在清單中早早寫出,各種安全預案及補救措施嗎?

人生從來就是一連串預料之外的事累積。

結合我們自己想一想,我們已經走過的人生之路,就算是那些從來沒有拋棄自己夢想的人,其實也只是在未知和變化面前,擁有了正確選擇的能力。

然後在別人眼中,活出了累加的幸運。但其實,擁有選擇能力的本身,才是最大的幸運。

那些用木匠養育法成就的優秀孩子,也許自己也會身處別人眼中的成功,但這樣的人生,自己真的覺得幸福?還是讓別人看上去很幸福而已?自己的人生都是被雕刻出來,真的還會有自我選擇的能力?

03

一個人忙碌到完全沒有時間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就是在過一種被別人安排好的人生。

如果沒有人精心安排,是不是自己也會習慣或者會自覺這樣去安排自己的一切?

如果是後者,那我覺得,過的是一種精準的人生,其實也是個還不錯的選擇。

可我又有一種隱隱的擔心,在變化面前,這種習慣按部就班嚴格執行清單計劃表的生活方式,能否真正適應變化?

但園丁養育也有風險,那就是不確定性。

究竟結果是一無所獲或者是令人沮喪還是充滿驚喜,必須要等到結出果實的時候,才得知道答案。

園丁的養育方式更多是一種營造外部成長環境,最終收穫的果實,那也是種子自己成長的樣子。

我有時候慶幸自己,正因為從小不是學霸,才把很多精力放在了學習以外,這讓我對生活有了更多的觀察和理解。

這樣,我的生活經歷才更豐富,與人溝通的能力也更強。

現在,當自己內在有驅動做某件事時,通過自我約束和管理的能力,我也會讓自己像一個木匠,嚴格實施自己的計劃。

可見,這兩種不同的養育方式,在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是有效的成長方式。

只是習慣了木匠養育方式的雙方,再來實施園丁的養育方式幾乎不可能。

但先實施園丁養育法的人,在足夠成熟之後,又是可以實現對木匠養育方式的自我管理。

我慶幸自己從小遇到的是園丁型的父母,正在這樣的信任與鼓勵的成長下,才有可能在成年之後,還願意不斷地自我成長,追求一種把自己變成更加優秀產品式的人生。

或許這兩種養育方式在不同人生階段的結合,會比只有冰冷的清單嚴格去執行,更復合人生的發展路徑?

園丁型父母給予的更多的是一種愛的環境,木匠型父母終究更多的使用現代化管理工具,讓優秀變成一種標準產品,甚至是一種可複製的優秀。

只是,當一切都在可控中發展,可能也會讓孩子失去自我探索的個性與動力。當然,這種方式還有一種風險,可能會因自己的認知局限,介入過多,未來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其實人生在不同的階段,使用不同的養育方式,才是真正養育的智慧。

從沒有按照自己意願去生活一生的人,很難體會到,生命大河深處的那種歡歌。

相比於只活一次的人生,也許充滿不確定的未知,敢於不斷接受挑戰的人,才能體會到源於生命里、自我不斷改變,所獲得的深層次幸福感。

比起優秀,我更願意讓自己和孩子,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在真正的自己成長之前,做一個努力的園丁,用心打造種子成長的環境,才會是為人父母所經歷的,一個不留遺憾的養育歷程。

畢竟,生命只有一次。

@作者妮妮:

曾任記者多年,親子教育與自我成長的終身學習者。

13歲帥哥的少女心辣媽,有深度的話癆達人,真誠幽默的非著名閱讀推廣人。

個人微信公眾號:妮妮小屋(ninixw),歡迎與妮妮交流閱讀與生活。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圖作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S7ze20BJleJMoPM5IY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