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金桔丁
同樣作為許鞍華「天水圍三部曲」的其中之一,《天水圍的夜與霧》顯然沒有另兩部《天水圍的日與夜》和《桃姐》來得有名氣。
前者為她捧回了金像獎獎盃,後者更是斬獲了金馬金像,甚至金獅提名。
《天水圍的夜與霧》夾在其中,不但沒有溫情脈脈的面紗,反而像浸著血漬豁了口的刀,一幀一幕都閃著冰冷殘忍的光。
它閃現出的不僅是邊緣人物的生存困境和無法忽視的社會問題,還有許鞍華作為香港新浪潮主將的勃勃野心。
天水圍位於香港新界元朗區,和深圳只有一條河的距離。這個名字朗朗上口的地方,卻聚集著大批經濟拮据、社會地位低下的內地新移民,因為低收入而不得不依賴綜援過活。
生存狀況窘迫,在浮華的香港社會儼然底層人民的李森,在連一台電視機都沒有的四川鄉下,搖身一變成為了城裡來的大款。
這種身份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李森作為落魄中年男人搖搖欲墜的自尊心,使他病態的完成了一次扭曲的自我認同,更奠定了李森和阿玲之間不約而同的支配-服從式關係的基礎。
同時,身份差距的認知讓阿玲一家人自然而然的選擇了一種畸形的示好方式:沉默和順從。無論是李森狂性大發無緣無故打死家裡的狗,還是色慾薰心玷污了阿玲的妹妹,他們都不約而同選擇了隱忍。
對於一輩子待在窮鄉僻壤的他們來說,「香港」不僅是生活的保障,更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
然而事實卻並非如此。
「白襯衣下的黑胸罩」「不懂清蒸海上鮮的鄉下妹」的羞辱、一次又一次婚內強姦後順著褲管蜿蜒的血跡、鋪天蓋地的耳光、背後滲血的大塊淤青、以刀相逼的威脅……
這些不堪入目的痛苦,似乎才是婚後生活的真正面貌。
許鞍華的電影中常常出現婚姻愛情悲劇,在現代社會中失位或者說被逐漸淘汰的邊緣群體。
《天水圍的夜與霧》也契合了她一貫的創作風格,只是在飽含著社會責任與藝術野心的影像下,增添了一定的實驗性。
採用女性敘事視角,結合倒敘與多元視角敘事,試圖通過整合梳理的方式展現出一個赤裸殘忍的真相,削弱了對既定結局的懸念,更多地選擇將觀眾的目光聚焦於這一慘案的背後和中間過程。
這種敘事方式一方面增強了故事本身的戲劇感,另一方面則是將這齣慘不忍睹的悲劇不動聲色地呈現出來,在內容推進的過程中,將蘊含在細節里的無力感和毛骨悚然一併突顯。
與大部分的受害者相比,阿玲並非只有隱忍和退讓,儘管她的反抗最終仍以堪稱慘烈的失敗告終,但這並不能抹殺她曾求助過,且並未獲得有效幫助的悲慘事實。
閱歷尚淺的年輕社工、熱情卻欠缺行動力的區議員、互相推諉漫不經心的警署……香港如同一個滿腹便便的商人,肥碩的身軀包裹在價值不菲的名牌西裝里,內里卻並不如表面一般風度體面。
電視轉播里,看似正義凜然的警官聲稱從未接到過相關求助;小莉在接受詢問時聲嘶力竭地質問警察為什麼說謊:「阿sir,人命關天啊!」
除卻前後對比得來的荒誕和諷刺,這泣血誅心的話更像一把慘喇喇的刀,精準地扎在了社會制度的最痛處。
每一場觸目驚心的家庭慘劇中,錯的從來不僅僅是「白襯衣下的黑胸罩」,更是從始至終冷眼相待不聞不問的每一個人。他們不是兇手,卻更勝兇手。
《天水圍的夜與霧》在許鞍華的作品中並不是最出彩的一部,儘管它猶如匕首與投槍一般振聾發聵,卻在極具深度的主題意蘊以及深刻的所涉獵問題的襯托下,使得劇情略顯單薄。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這部分單薄卻因任達華精湛的演技而得到了彌補。
李森這個角色的立體性在於,他並不單單是一個十惡不赦的,只具備男權暴力性格的人物。
他為年幼的女兒修腳踏車時,有著父親的慈祥;為妻子沖洗頭髮時,有著和睦夫妻間的恩愛;第一次面對岳父岳母時,彬彬有禮,風度翩翩……
「即使是殺人犯,生活中也該有溫情的一面。」貼近現實生活的角色設定,使故事更加真實和具備說服力。而任達華的表演則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因角色人生閱歷的缺失造成的劇情的支離破碎。
所以,與其說《夜與霧》充分展現出了許鞍華的藝術野心,不如換個說法:她身上的人文關懷,自始至終沒有變過。
-END-
審核 | 小紅 編輯 |夾心餅乾
版權歸金桔丁所有,辣評社整理髮布轉載請聯繫辣評社授權
你點的每個轉發,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