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歡心理學的你,是否曾想過,心理學還分段位?
他是北大副教授,
是心理學博士,
學習和研究心理學近20年,
著名財經作家吳曉波、前百度副總裁、著名營銷專家李叫獸、北京大學心理學副教授毛利華紛紛推薦他的課程。
他叫張昕,在他的眼裡,值得學的心理學是分段位的,他們分別是:「人人都知道的心理學」、「高段位心理學」和「心理學思維」。
如果我問你,你懂心理學嗎?你可能會覺得,心理學好深奧,我又沒有專門學過,當然不懂了。
其實人人都是懂心理學的,都是樸素的心理學家。
比如說,我們都知道在人際交往中第一印象很重要,這個在心理學上叫做「首因效應」;
再比如說,現在社會貧富差距越來越大,社會心理學中有個詞專門用來解釋這個現象,叫做「馬太效應」。
這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知識,其實都是心理學。張昕老師把這種心理學,叫做「人人都知道的心理學」。
這些心理學,不需要專門通過看書或者上課去學習,我們也能知道,它是依據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而得來的。
然而僅僅是這些我們都知道的的心理學,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收益。
我們知道第一次約會或者面試時,要好好打扮自己;而商業界也會常常利用「馬太效應」。
在最開始就利用各種手段迅速搶占市場和用戶,從而越做越大,與競爭對手拉開差距。
如果連這些基本的心理學都不懂,我們可以想像到結果,往小了說可能是一場失敗的約會和面試,往大了說可能是一個商業巨頭的沒落。
當然,心理學不僅僅只有這些,除了「人人都知道的心理學」之外,還有另外一種心理學,知道的人不多。
但是知道了之後,會讓你立馬有這樣的感覺:「哦!原來如此!」。
張昕老師介紹說,這種「高段位的心理學」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你不通過學習理論,很難靠自己生活經驗去進行總結。
舉個生活中常見的例子。
男朋友在公司加班,你做好了飯菜等了一晚上,然而男朋友10點多才回來。
這時你肯定是一肚子委屈,抱怨到:「你怎麼才回來啊!」。
男朋友聽了這個話之後,肯定會不高興了心想,我這麼辛苦加班這麼晚,回來還要被你責怪。
其實,這時你還有另外一種表達方式:那就是,「我等了你一晚上了」,這時男朋友聽了就會更加理解你的感受,會跟你解釋公司忙。
你注意到沒有,同樣的情境,一個是「你怎麼才回來啊」,一個是「我等你一晚上了」,卻帶來完全不同的溝通結果。
心理學上把這種說話的方式叫做「我語言」和「你語言」,英文是「I statement」,「U statement」。
什麼叫做「我」語言呢?
就是當你在和對方說話的時候,以「我」作為主語開頭,少說「你怎麼怎麼樣不對」這樣的話,多說「剛才發生的那件事,讓我有了什麼樣的情緒或感受」這樣的話。
「你」語言聽起來像是一種對別人的指責和評價,容易變成引起吵架的爭端;
而「我」語言,是在如實說出自己的真實感受,會讓對方更容易理解你。
這個技巧聽起來很簡單,任何人都可以學會,但是在關係中有巨大的作用。
關於這樣的知識,便屬於張昕老師所說的「高段位的心理學」,雖然也很簡單,但是並沒有那麼多的人意識到,而且它很有用。
不僅僅是在愛情中,職場上同樣也可以活學活用,當你知道了這點,你就會在關係中更加的自如。
如果把「人人都知道的心理學」當作第一層;
「高段位的心理學」當作第二層;
那麼心理學的第三層便是「心理學思維」,它已經不僅僅是心理學知識本身了,而是一種思考方式。
掌握這層心理學,我們便可以像心理學家一樣思考。
老師接著補充道,有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覺得這句話可以幫助我們很好地理解到底什麼是「心理學思維」。
他說:「心理學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對自以為瞭然於胸的事情有截然不同的見解」。
換句話講,同樣的問題,當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去思考時,會有完全不同的答案。
比如說有個人問你:一個人性格內向,是好還是不好?你會如何回答?
你可能會直接回答:好或者不好。這是一元思維。
你也可能會回答:沒有絕對,有好處也有壞處。這是二元思維。
但是我不會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去思考她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相比之於你說了什麼,我會更關注你為什麼這麼說。
因為當她去問這個問題的時候,可能性格內向這個問題已經給她造成了困擾,這時候如果你問她:你是不是覺得自己的內向性格挺不好的?她就會有一種被你說中的感覺。
相比之於你說了什麼,我會更關注你為什麼這麼說。這,便是一種心理學思維。
當然,形成心理學的思維,是建立在大量的心理學知識基礎之上的,但是一旦形成,我相信你會受用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