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靜的山路上,色彩斑斕,清新的空氣,陶醉了歸途的人們。一位村醫從山路那邊走來,潔白的衣服,恬謐的慈祥,簡樸的藥箱,見證著他為成千上萬患者解除病痛,為山區老百姓健康默默付出的感人事跡。他就是南陵縣何灣鎮一名普通的村醫——何玉根。
「農村是個廣闊的天地,現在國家投入這麼大的資金,建設這麼好的衛生室,又建立了一個很好的合作醫療制度,更方便了群眾。根據目前的醫療條件,我們到城裡看病又很遠,我們何灣鎮寨山村衛生室,能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排長隊,給老百姓提供了方便。」何玉根說。
1950年,何玉根出生於南陵一個較偏遠的小山村——何灣鎮原順沖村,從記事起,親眼目睹了那個缺醫少藥年代給村民們造成的病痛。
人吃五穀雜糧沒有不生病的,在那個年代,在鄉下,每一個村子都會應運而生一個或者幾個鄉村醫生。在一些人對故鄉的回憶中,鄉村醫生和鄉村教師有著特殊的印象。鄉村教師手執教鞭,教書育人,培養著一茬又一茬農家孩子;鄉村醫生也是一邊干農活一邊開藥打針,治病救人,給一個又一個患者送去健康,和村子裡每家每戶都有著非同尋常的關係。何玉根的村醫之路與其他鄉村醫生具有共性之處。
1969年,他初中畢業沒幾年,就在村裡干起了「一根針、一把草」的赤腳醫生,也是從那時起,年輕的何玉根決心努力學習醫學,幫助鄉親們解除病痛折磨。
上個世紀80年代,他師從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的名老中醫、時任何灣鄉衛生院院長的閻惠斌學習中醫,同時自學《本草綱目》、《中醫方劑學》、《臨床驗方》等醫學書籍,經過學習和不斷的實踐,何玉根的醫術有了長足的進步,逐漸成為聞名十里八鄉,技能全面的全科醫生。
何玉根醫者仁心,在多年的從醫生涯中,經常出現看病掛帳的現象,至今還有幾萬元欠帳沒收回來。但即使欠費,只要還找他看病,他都會盡全力醫治。
何玉根敬業奉獻,把村醫工作當成自己的終身事業。2009年8月份,原順沖村衛生室轉型試點,全面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何玉根進入村衛生室工作。面對新的醫療政策,新的服務理念,何玉根邊學習政策文件,邊學習公衛服務知識,在做好醫療的同時,每天抽出時間下村為村民建健康檔案等工作。
從1969年到2019年,整整50年間,何玉根跑遍了全鎮的217平方公里,他從來不收出診費,沒有發生過一起醫療事故。走村下寨,翻山越嶺,把他對生命的仁愛送給了那一方普通的百姓,用純真的行動,踐行了高尚的情操。
「我幾十年沒收過出診費。不管到哪一家,都免費上門,給一些小藥費就了不起的了,我們從來沒收過人家出診費、服務費、什麼手術費,出門沒收過,一分錢都沒收過,幾十年都沒收過人家錢。去丫山、綠嶺、到團結、戴匯,他們叫我去看病,深山老遠的,我都沒收過,從來沒收過,只要人家叫我,只要我方便有時間我都去看,人家老百姓說你看病不要出診費嗎,我說給點藥費就算了,看好算不錯的了,能幫你看好,說明我還有這個精力,還有這個醫技,解救點困難,我也高興。」何玉根告訴記者。
50年如一日醫治村民,為病人解除病痛。這不是一句口號、一時熱血就能完成的,那需要一份默默的付出,需要一份堅韌的堅持,更需要一份真摯的情感。在他樸素的心裡,始終堅守的是「懸壺濟世」的信念,摸爬滾打,積少成多的實踐經驗,使得自身成了一方百姓信賴的好村醫,成就了美的醫德,美的醫術。
「我是土生土長的本村人,在合作醫療當中,我是這個地方的老百姓,建立了很好的人際關係,作為醫生,我們應該了解這個心情,給老百姓解決一些暫時性的病痛,在這地方,所以講,紮根農村服務老百姓一輩子,年邁之時,盡一份力量,還要發一分光,為這一方老百姓保駕護航,搞好健康。」何玉根說。
芸芸眾生,渴望擁有強健的體魄,而白衣天使是為健康保駕護航的基礎。為什麼選擇了白色作為醫生最經典的象徵,或許正是「白」是最樸素的聖潔,沒有光怪陸離,沒有華麗濃艷,在本質上,更接近生命的原色。而我們正需要像何玉根這樣許許多多樸素心靈的白衣天使,共同構築起尊重生命的幸福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