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藏在鋼筋水泥里的這個城中村,只有老成都才知道!

2019-05-09     帶你超成都

有人說,街巷胡同是一個城市的脈絡,那裡流淌著屬於這個城市的血液。

那麼在成都,短短四五百米長的張家巷,可能是最靠近心臟的那一條動脈。


這裡是隱藏在鋼筋水泥里的城中村,包含了平凡生活的全部。




看見 一牆紅磚

「張家巷的故事,開始於紅磚房子。」


文殊院以北,5分鐘不到的路程,就能看到高高的華西集團在一叢低矮的老房子中間兀自聳立,張家巷到了。

張家巷很短,從巷頭慢悠悠走到巷尾,還要不了十分鐘。這裡原來是省建三公司所在,也就是現在的華西集團。巷子一邊的工人村,是華西集團的職工宿舍區,始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工人村的房子外牆大多是紅磚瓦,這裡頭也有名堂。據說灰色樓是華西的幹部住的,而普通職工住的就是紅磚樓。


這些比我們年紀還大的老房子,經過歲月的洗禮,磚牆上的裂縫沿著窗台生長。雖看似破舊,但生活氣息清晰可見。從窗口伸出的蔓枝,顯現出主人用心生活的痕跡。

滿大街的商品百貨,是張家巷保留的「工人」特色。道路兩側的小商店,連店名都沒有,靠著手寫的「批發價格」招攬生意,畢竟對於工薪階層來說,實惠才是第一購買力。

老式的理髮店,生意很好,可能這裡隱居著成都最資格的Tony老師。玻璃移門上貼著項目和收費,便宜得不現實。想想現在去理髮店,還得和店員鬥智斗勇,否則一不留神就中了辦卡套路。


斑駁的房子,充滿煙火氣的街道,張家巷的故事,吸引著人們的回歸。



聽得 兩道聲音

「在熙攘的人群中,又聽見雨落。」

下午三點的張家巷,是嘈雜的。

每天,冷吃魚館子訂的魚在這個時間點到貨。送魚的吆喝聲,魚尾拍打籃子發出撞擊聲,貨籃在地面上拖拉的摩擦聲,混攪在一起。

近巷口處,張家巷小學坐落於此,這裡被戲稱華西集團的子弟學校。繫著紅領巾的小學生從校門口陸續走出,一群快樂的小鳥被集體放飛,尖細的嗓子爭先恐後地發出聲音。


小賣部老闆迎來這天第一單小學生客戶。他坐在裡頭,守著孩子們視若珍寶的廉價零食和玩具,看著他們拿起又放下。此刻,三個男孩為如何最大化利用手中僅有的零花錢吵鬧著,又扯到了其中一個上課講空話的事,越扯越遠,買什麼東西卻被拋諸腦後。

還有遊走在各個小屋子裡的麻將聲,稀里嘩啦,隔著一堵牆都聽得清清楚楚。

但這裡又是安靜得過分的。

拐進臨時菜場的小路,賣豬肉的攤主隨意地站著。豬肉是剛切的,被鐵鉤掛在竿上,靜靜等待買主。臘肉是老成都人都愛的吃食,立冬剛過,臘肉攜著年味已經登場了。


買菜和賣菜的都不怎麼講話。或許是足夠默契,不再需要還價。接了孫女的婆婆,背著粉色的兒童書包,挑選了兩根萵筍。

糧油店門口的五穀大米,用簡易的紙板分門別類標了價。只有有誠意的買主靠近,手指插入細密的大米時,這條小巷才能聽見沙沙的聲音。

還有這樣的家電維修小鋪,除了舊貨市場,老式的電視機還能在這兒看到。老闆娘仔細地撥弄著電路板,像是做一場困難的手術。



喧囂和幽靜,點綴在張家巷的五線譜上,叮叮噹噹。


吃過 三味煙火

「三,不是一個具體的數據。」




不論何時,張家巷的空氣中總是混雜了各種香味。

一連排的烤鴨、滷味,整整齊齊地擺在桌上,在曖昧的紅燈光下,顯得更加油亮,即使是在白天的街道,也像是春風沉醉的夜晚般令人把持不住。




邵眼鏡兔丁是張家巷的元老,在其他館子還沒什麼生意的下午,這家店門口已經開始大排長龍。老闆是一對夫妻,老婆拌菜,老公打下手。菜單用貼紙貼在櫃面玻璃上,因為店主傲嬌得很,如果不是必要,不會開口說話。




來這兒的多是旁邊的居民,買回去做晚餐的加菜。老闆對他們的口味已經很熟悉,「來20塊錢兔丁。」不需要問辣度,老闆娘便開始利落地動手。兔丁很嫩,每一塊兔肉都浸潤了醬汁的香。





邵眼鏡屹立不倒,但旁邊與它合用一個店鋪的另一家店,已不知換了多少了。現在是一家賣蛋烘糕的,才開沒兩個月。店主是個小姑娘,蛋烘糕有很多新奇的口味,和她一樣散發著年輕的味道。



她的蛋烘糕沒有蛋腥味,個頭很大,用料也很足。在滿大街都是蛋烘糕小攤的成都,實屬不錯,如果你沒有碰上工人村的網紅賀記,不妨來這兒嘗嘗鮮。

張家巷也有一家下崗面,在那個年代,因為下崗轉而開店營生的工人不在少數。這家下崗實惠面開了也有好些年頭了,但我們去的那天卻關著門。不知是不是老闆又重新上崗了?

還有些食物,是屬於童年的。煮在大鍋里的手提串串,一定要在攤上的海椒麵上狠狠滾兩圈,然後趁熱吃完把簽簽兒丟進塑料瓶子裡。

現在的價格是1塊錢3串,比起小時候的1毛錢1串,你不得不感慨時光一去不復返。

小學對面的油炸攤攤,等著放學的孩子們。比起5毛錢一包的辣條,2塊錢一串的土豆對於孩子來說實在奢侈。偶爾能買一串的,大概能在同學間得意好一陣。

在張家巷,你總是能夠找到老滋味。


記住 「四」井人生

「市井人生,藏在四四方方的街巷裡。」

和所有事物一樣,張家巷在老去。

但值得慶幸的是,那些遲緩的腳步,還在路上彳亍。

那些靈性的生物,還在門口等候。


那些曾經的記憶,還在這四百多米的街巷裡。

每一條街都有自己的終點,在通向寬闊馬路的那一刻,張家巷戛然而止,只留下記憶的尾聲。張家巷的另一頭,便是馬鞍西路和曹家巷。

北改後的曹家巷,已經和都市相通,有著林立的高樓和寬闊的街道。或許有一天,張家巷也會被取代,不如再回頭望望,這條充滿市井氣息的街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99i_2sBmyVoG_1ZyME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