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創首發今日頭條
還有誰沒看《慶餘年》?
說實話,最近播得最火、討論度最高的莫過於這個劇。
更新完就上熱搜,平台方那個VIP加錢看劇的騷操作還沸沸揚揚了一陣,現在還未平息。
有這麼的么蛾子,說明看的人多,本質上也是因為劇不錯。
播了30集,豆瓣評分依然高居,愣是沒怎麼掉下來。
講道理,這其實還蠻難得的。
如果你也是網絡小說的愛好者,那應該知道,前幾年來一堆網文大IP的改編,有一個統一的規律。
女頻小說改編得火急火燎,
從《花千骨》《知否知否》到《琅琊榜》,一個個話題度高,拍得還挺好。
但男頻小說就慘不忍睹了....
從《青雲志》到《莽荒紀》,從《武動乾坤》到《斗破蒼穹》,
沒有一個分數能及格,也沒有一部不被觀眾罵的。
這種情況直到今年才有所改變,不僅是熱播的《慶餘年》、還有剛剛完結的《從前有座靈劍山》,都還有蠻不錯的評價。
究其原因,其實有兩個。
第一,是原著質量。
男頻的小說傳播量大、粉絲多,但這並不代表著這些小說品質高,或者說適合改成影視劇。
就拿《斗破蒼穹》來說,
毋庸置疑,它是部極受歡迎的電影,更新的時候長時間占據榜首,並且拉開第二位極多。
但實際上,整部小說的內在內容是不斷重複的。
以一個龍傲天主角開啟的故事,中間不斷升級打怪,沒有啥故事性可言...
這樣的書看著還好,放到電視劇里就沒啥好拍了。
第二,是改編能力。
網文所涉及的內容尺度比較寬鬆,篇幅一般也是相當長,改成影視劇需要編劇有強大的統籌能力、以及對於原著的理解能力。
很明顯,以前的男頻小說改編都沒能達到這種地步。
但這兩者,在《慶餘年》這部劇上卻得到了完美融合。
首先,原著夠好。
男頻小說有「網文四大文青」的說法,指的是四個白金級作家——
貓膩,憤怒的香蕉(作品《贅婿》),烽火戲諸侯(作品《雪中悍刀行》)和煙雨江南(作品《褻瀆》)
他們的書比起一般小白文,文筆好上不少,故事性也跟強。
其中貓膩的作品算的上多、而且水平不錯。
《將夜》改編劇,有7.5分,《慶餘年》權謀寫的也不錯,雖然仍舊有《擇天記》這種漏網之魚...
但總的來說,貓膩的原著適合影視化,而且有基礎。
所以接著就要談到第二個要點:編劇的改編能力。
說實話,有消息傳王倦負責《慶餘年》時候,熟悉的小夥伴心就放了一大半。
《大宋少年志》就是他的作品,出來的效果咋樣,大夥應該已經都知道了...
王倦甚至還優秀出一個梗,叫「可愛死了」
意思是,你看他作品裡的人物感覺有些可愛的時候,說明這個人就要死了....
雖然聽起來稍微搞笑,但也說明了觀眾對於王倦作品的認可。
而在《慶餘年》里,他的這種能力更是提現到極致。
我是看過原著小說的,在看劇的時候更是緊跟著回顧了一遍。
兩相對應,時常能夠感受到編劇王倦對於尺度、劇情和節奏的把控。
比如原著一開始的穿越情節,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不能出現在劇集之中,所以王倦對此的解決方式是,換成「小說劇情」。
既交代了人物的背景,又不費太多筆墨在這個尷尬的節點上。
再比如滕子京。
從來沒想到,一個原著里默默無聞的角色,經過王倦的妙筆生輝直接把人寫死了。
但另一方面,卻是把這個人物給「寫活了」
原著里的滕子京並沒有在程巨樹的偷襲中死去,而是身受重傷,之後漸漸褪去。
可劇里的滕子京,多了很多描寫:有情有義,雖然曾經被冤枉背負血海深仇,卻依舊熱忱對人。
一個豐滿、有血有肉的形象瞬間起來,也營造了整部劇的第一個大高潮。
在這之後,王倦也給《慶餘年》的許多細節加以改變。
比如把原著冗長的劇情調整整合啊,把念詩那段改的不那麼尷尬等等...
坦白講,有王倦的《慶餘年》比起沒有王倦的《慶餘年》,高下卻是立判。
當然,《慶餘年》的成功也不僅僅於此。
好的原著好的編劇是重點,選角也是。
這部劇的每一個角色都恰到好處,老戲骨一堆,新人也不錯,女演員又很美...
總的來說,《慶餘年》的成功並不是單一元素,是在每一個方面都做好,整合起來的優秀作品。
也許是之後IP改編劇一個很好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