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國平:年輕人,要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2020-05-06     小潘談情說愛


小潘丨解讀名家美文系列

小潘談情說愛 簽約作者原創


01

周國平在書里寫道:關於志向和事業,在年輕的時候,我們對此往往是不清楚的。這是一個逐漸清晰起來的過程。我想強調的是,你可能暫時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麼,但是,你至少要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年輕人是迷茫的,不論是成功者還是平庸者,他們在年輕的時候,都曾迷茫過甚至迷失過。所謂四十不惑,在四十歲之前,即使我們到達了而立之年,可對於生命存在意義,生活的方向,幸福的評判標準,顯然都不是特別清晰,也無法給予很清晰的定義。

活著是一場修行。因為原生家庭的不同,我們便擁有了不同的性格和人生際遇。有人說,性格決定命運。

而反過來說,命運也決定了你的性格。就好比,有些人成長於單親家庭,他們並沒有辦法選擇自己的出身,單親家庭或許會給他的成長,帶來一些負面的影響,導致其形成孤僻的性格,喜歡孤獨,專注於自己的內心,而不善於人際處理。

於是,這種狀態下,他的命運底色也就被註定了。不擅長交際,不願意參與群體活動,所以,只能去做一些專注度高,而耐得住寂寞的生活。

弗洛伊德說,我們的童年遭遇,即是我們整個人生的底色。我們童年時的陰影(當然,這裡的陰影或許不是創傷或者重大的坎坷,而是對童年意識產生比較深遠的事件),就決定了我們這一生將擁有什麼樣的性格。


周國平:年輕人,要知道自己不要什麼

02

當然,我們的性格是可以進行重塑的。如果你有大量的知識,熟讀心理學,並且有知行合一的能力,那麼,在30歲之前重塑第二性格,應該是不困難的事情。

但是,很多人做不到的原因就是,既不堅持閱讀,也不能堅持行動。懶惰與無知並行,於是人活得越來越沒自信。

最近,在我的讀者群里,結識了很多95後的年輕人,大都剛畢業兩三年,或者剛剛大學畢業,對生活充滿迷茫,但是卻對未來充滿構想。

他們的生活是,宅,肥宅,耐心宅。只要足不出戶,就能想像出一個美好的未來。如果跟他們講人生大道理,他與你聊得頭頭是道,如果跟他講人生規劃,他也有自己的想法。

但是,他們卻依舊專注於眼前的苟且,而沒有一絲絲的變化。

不論幾個月過去了,他們依舊保持這種「靜止」的狀態。我們常聽人們說:生命在於運動。這裡的運動不只是單純的在生理上的運動,不只是跑步、健身做體育活動,還有精神上的運動,與事業上的奔波。

你要早上八九點鐘起床吃早飯,為今天所設定的計劃而行動;而不是八九點鐘想起床,結果賴床到12天才拖著疲憊的身子去洗刷。生活能否改變以及變得越來越好,大多數取決於我們自身有沒有日積月累的行動與堅持。

生活都不是突然變好的,你所看見的某個人,突然「光芒萬丈」,突然「功成名就」,那你未必看得到,他背後的艱辛付出與努力。

努力的日子必定是枯燥與乏味的,耐不住寂寞的人,與成功的距離會越來越遠。作為年輕人,只是空想與遐想,其實就是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麼;如果你目標明確,邏輯清晰,那麼你會為自己的熱愛而奮鬥。

但是,假大空的想像,只會讓你活在意識里,而忘卻現實。



03

在我認識的年輕人里,那些迷茫的年輕人有一些共同的興趣愛好:蹦迪、泡吧、喝酒擼串、熬夜打遊戲。我問過他們,你喜歡這樣的生活嗎?

他們的回答各不相同,有的是喜歡,但是說不上喜歡的緣由;有的是不喜歡,只是覺得一個人寂寞,不隨波逐流,就害怕被同齡人拋棄。

於是,他們為熱鬧而熱鬧,卻不知道熱鬧的背後是精神的疲憊與靈魂的無處安放。正如周國平先生所說:年輕人可以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但是,一定要知道,自己不想要什麼。

如果你不想要熬夜,不想被酒精麻痹意識,吵鬧的音樂哄著耳膜;那就早早睡覺,做一個健康飲食作息規律的年輕人;如果你不願意打遊戲,大可不必去為了合群而荒廢時間;大可以去讀書,結交愛讀書的朋友,建立新的朋友圈。

人生是要有寬度的,不要限制自己的圈子,不要為了融進不適合自己的圈子,而強行改變自己。

青春短暫,人生何嘗不是。我們要懂得取捨,要明白取捨的意義。從念中學時,我們就知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我們只是知道這樣的道理,卻未曾去實踐,所以我們並沒有做到知行合一。

很多年輕人,刷手機看小視頻,他們看到一些網紅主播、短視頻達人,月入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便認為成功只是偶然,是一部手機加一張好看的臉再加好的機遇。不可否認,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有些人的確運氣好,但是還有9999人他們是通過不懈的努力,才到達了那些看似輕鬆而不費吹灰之力獲得成就的今天。

光鮮的背後大都隱藏著汗水、焦慮、日日夜夜的勤奮與不斷的自我否定和懷疑。很少有人,單憑運氣,就能把日子過得很好。



04

最近看完了是枝裕和的一部電視劇《回我的家》,從中所悟出的道理是——不論你處在哪個階層,擁有著什麼樣的收入,其實,大都在承受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壓力。

影片里,他們都在尋找一種叫「庫納」的小人,但是,直到故事結束,誰都沒有看見過庫納的影子。而只是主人公被「庫納」咬到過手。而在父親的葬禮上,主人公才明白,那種「扎手」的感覺,就是小時候,雙手捧著父親下巴,被青須划過的感覺啊。

換而言之,我們一直尋找的「美好」,其實就是我們曾擁有過的青春、親情、愛情以及美好的片段回憶。我們總是不珍惜眼前的事情,總是不能清楚,什麼值得為之奮鬥,什麼不值得為之努力。

年輕人,要懂得收藏美好,也要懂得拒絕負能量。這個世界誘惑萬千,它們時時刻刻都在干擾著你的視線與邏輯,打擾著你內心的平靜與安寧。當我們被誘惑所困的時候,我們就失去了清醒的頭腦,於是便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及自己不想要什麼。

其實,也如周國平先生所說:一個人越是知道自己不要什麼,也就越有把握找到自己真正要的東西。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y71U6XEBfGB4SiUwo5b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