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必有痴,而後有成。王陽明也是一位沉迷與聖賢之道無法自拔的「痴兒」。
他在十三四歲的時候就勵志成聖,父親認為這孩子是異想天開,當即給了他一耳光。
為了親身體悟格物致知的玄機,早年的王陽明也曾跑去竹林「格竹子」,結果他一動不動對著竹子看了七天,竟將自己累昏過去。
就算是謫居貴州龍場,身處瘴氣之中,每日只能吃著最粗糙的食物住在山洞裡,他依然甘之若飴的堅持悟道。
直到有一天晚上,王陽明忽然有所領悟,立地成聖。
做人,總得有點痴性,生活才有價值。痴不是在紙醉金迷中放縱,而是一種真誠對待心中至愛的心態。
痴於物,而誠於心。
「痴」,讓你快樂做自己
完明文學家張岱曾說:「人無癖不可與交,以其無深情也。人無疵不可與交,以其無真氣也」。
痴迷,正是因為有了「痴」,人才變得有血有肉起來。
每一個有點痴性的人,都有著一顆獨一無二的,有趣的靈魂。
有趣並不是滑稽,而是一種滲入骨子裡的魅力。
這個世界上的人,大多都是千人一面,給人一種生活在黑白默片中的乏味感。而有點痴性的人就像是一道艷麗的彩虹,令人由衷地驚嘆於他們的美好。
這個世界很大,像我們這樣的人也有很多,很多人幾乎是傾盡一生,將自己活成了別人。
而痴性則會引發我們對興趣和生活的執著,從而全身心的熱愛生活,投入生活。正是這份痴心會讓我們的生活充滿色彩,引導我們找回自己。
痴是一場內心深處的尋根之旅。
帶點「痴」性的人,大都對自己的生活和追求又中不可言說的熱愛。有了幾分痴念,人才能開開心心的生活。
而那些為了討好主流價值觀,而將自己的愛好抹殺,是最愚蠢的生活方式。
少年時的王陽明酷愛寫詩和舞槍弄棒,青年時愛上了演習兵法,中年時又對講學和書法樂此不疲。
正是王陽明的一片「痴」心,體現的是他對生活和哲學的熱愛,這是的他在歷經了龍場的謫居和姦佞的毀謗之後,依然可以不忘初心。
王陽明的大徹大悟,正是得益於王陽明的「痴」。
如果王陽明失去了這份「痴」,那麼他將會做一輩子王守仁,被遺忘在歷史的長河裡。
「痴」,成就更好的你
很多時候,我們並不是因為困難所以退縮,而是因為我們心生退意,所以眼前的困難才會變得不可逾越。
想要逃避問題的弱者,總有成百上千的理由。
而敢於直面困難,挑戰自我的強者,只會塌下心來尋找方法。
想到取得成功,就需要幾分「痴」性。
當然,我們這裡說的「成功」並不是指表面意義上的功成名就,而是指目標的實現和心靈的滿足。
王陽明曾說:「持志如心痛」。
人堅持自己的志向,就要像是心痛一般,終日只是沉浸其中,此外再無雜念。
唯有專注於想自己的理想並且為之付出,才有機會將他變成現實,而那些朝秦暮楚,猶豫不決的人永遠無法到達理想的國度。
王羲之痴迷寫字,曾經將墨汁當做了蒜泥,就著饅頭吃了下去;李賀沉迷寫詩,騎在驢背上都在構思自己的詩句。
人在自己最痴迷的領域,往往能夠更加容易地取得成就。
王陽明也正是靠著對於成聖的痴迷,才熬過了人生最艱難的時期,最終到達了理想的彼岸。
無論是身處順境,還是站在政治鬥爭的風口浪尖上 ,「心」「理」「氣」三者都在他腦中不停盤旋。
從龍場悟道到天泉論道,從被貶講學到立德、立言、立功,正是他對心學的痴念支持著他熬過苦難,砥礪前行。
都說我們每個人終究鬥不過命運,可是命運有時也會像兩種人低頭:
其一,是認真的人;其二,是執著的人。
正所謂:「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
認真的人可以為了自己最想要的結果付出心力,縱然是多變的命運也很難從他們的身上找出紕漏。
而執著的人可以經受住命運施加的打擊和絕望,無論他們經歷了多少挫折,依舊只是向著自己的夢想出發。
然而認真與執著,其實都是「痴」的衍生品,痴並不是傻,而是一種矢志不渝的信念。
做人,別忘了帶點「痴性」,有痴,才有成。請您轉發分享,弘揚中華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