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第七屆德國電影節開幕式在北京百老匯電影中心(當代MOMA店)舉行,也拉開了為期兩周的德國電影展映的序幕。
據介紹,德國電影節從2013年起,以每年一次的舉辦頻率至今已有七屆。而本屆電影節是由德國電影協會主辦,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歐德學院(中國)和百老匯影城協辦。德國電影協會總經理西蒙娜·鮑曼(Simone Baumann)、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院長柯理博士(Clemens Treter)、德國大使館文化參贊蔣玲(Katrin Buchholz)、百老匯影城全國運營總經理王傑及電影節中國大使王景春出席現場活動。
與以往不同的是,今年德國電影節開幕式的影片選擇了諾拉·芬沙伊德執導《系統破壞者》。「我們非常激動能夠將這部備受讚揚的影片作為開幕片」,德國電影協會總經理西蒙娜·鮑曼說道,「該片不僅入圍了今年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還將在2020年代表德國角逐奧斯卡最佳國際影片獎。」作為諾拉的處女作,這部片子會帶領觀眾與狂野而充滿能量的九歲小女孩貝妮,一起踏上她面對德國兒童保護服務機構的困難重重的旅程。
此外,今年電影節新一屆選片評審團由六人組成,分別是:北京電影學院文學系教授張獻民、電影媒體人羅眾、百老匯電影中心節目與宣傳推廣經理及副總監楊洋、影評人陸支羽、導演仇晟及中國電影資料館策展人沙丹。
評審團的任務是從今年眾多德國電影中,選出8部佳作在兩家百老匯影城進行放映,另有8部特別展映作品將在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法國文化中心、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與觀眾見面。在這些作品中,《關於漢斯彼得的一切》獲得了2019年德國電影獎三項大獎;《我在家,但……》一片獲得2019年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
而今年又正值包浩斯運動誕生100年,因此影展也為觀眾帶來了一部紀錄片作品《未來的建造:百年包浩斯》,講述了包浩斯學校由創設到被迫關閉的曲折歷史及其發展和變化,探究了包浩斯風格對當下建築和視覺藝術的巨大影響。此外,兩部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提名作品《生日》和《內心之光》也加入本次展映。
除了一系列放映與映後對談活動,北京德國文化中心·歌德學院(中國)在11月17日將在電影節期間展開特別活動——「看見聲音:電影音樂主題系列活動」。屆時德中著名作曲家、音樂人烏里克·哈格、克里斯蒂安·邁耶和中國藝術家小河將會進行音樂演出,並分享他們對於電影音樂這一領域的見解。
而憑藉在《地久天長》中的動人表演,獲得柏林電影節最佳男主角銀熊獎的王景春,此次在德國電影節中擔任中國宣傳大使。
談到與德國電影的緣分,他坦言,「從《白日焰火》和《地久天長》在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收穫,到與德國電影人的交流,種種際會,都讓我感受到了德國電影的多元化及其展現出來的藝術魅力。「他表示,「近六年來,無數佳片有機會通過德國電影節,進入中國觀眾的視野,我也曾是觀眾中一員。而今年,我可以以影迷及德國電影節中國宣傳大使的身份,把優秀的影片介紹給更多的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