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平樂|一橋飛架古風存 --探底平樂古昭州「橋」文化

2019-08-08     平樂發布

平樂曾經是大唐的昭州,一座桂江岸邊的千年古城,在長達1800年歷史中,一條條歲月封塵的古街、一座座古樸典雅的古寺古庵,承載了古昭州多彩的文化風韻。特別是橫臥在平樂鏡內那一座座造形各異,古風猶存的古橋,是眾多古建築中,建設時間最早,歷史跨度最長,保存最完美的建築,像一位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向後人述說著平樂千年古城那一段段歷史,一個個故事。「智」、「義」的精髓體現。

據史料記載及筆者尋訪,縣內至今存留民國17年以前修建的古橋222 座。其中,石拱橋142座,石平橋74座,橋渠兩用橋5座,天生橋1座。一座古橋一段歷史,一個故事,它傳遞著古代平樂人民的質樸的思想與智慧。

尊孔崇文「狀元橋」

走進平樂縣中山公園大門,赫然看到「下馬碑」旁半月池上橫跨的狀元橋。「狀元橋」建於明宣德五年,又稱儒林橋。史料載:狀元橋單孔,拱狀,方石砌嵌,跨度3.4米。橋面長6.2米,寬2.9米。據縣內老人回憶,橋欄上曾雕刻有精美的麒麟、獅子、福星、梅花鹿等吉祥圖案,寓意國泰民安、福祿安康。

中山公園曾是古代府文廟。而狀元橋又是當時府文廟的附屬建築。清康熙二十三年,清朝政府昭令,天下所有的州縣府文廟,一律供奉《至聖先師孔子神位》新牌位。

於是,昭州府在今中山公園內建府文廟。依古制,「天下孔廟有泮池」, 天子之學四周必環以圓形流水,稱辟雍;諸侯之學必有半圓形流水,稱泮池或半璧池。依這一建築理念,昭州府便在府文廟前建一座「半月池」,半月池上建狀元橋。



(中山公園狀員橋)

據說,府文廟及狀元橋建好後,平樂所有學童入學,都要從欞星門(現中山公園大門)入孔廟,登橋跨泮月池,過狀元橋,進入大成殿拜孔子,然後到儒學館拜見老師,這個入學儀式稱為「入泮」。舊時的科舉禮尚,只有考上秀才方可在泮月池洗筆。

金榜題名,高中狀元者進人孔廟朝拜時,才可在狀元橋前「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禁示石碑處不下,驅馬過橋,然後從大殿中門進到文廟拜先師孔子,其他人一律從半月池旁繞過狀元橋到達府文廟朝拜孔子。

狀元橋是平樂唯一一座建在人造水池上的古橋,沒有實際渡河通行的功能,只是一種象徵意義。但它詮釋了明清時古昭州平樂曾是一座尊孔敬孔,崇尚儒家文化的古城。至今,在公園裡經常看到老人領著孩子邊走過狀元橋邊說「狀元橋上走一走,高中狀元就是我。」

和睦友愛「太平橋」

位於廣西桂林平樂、恭城、陽朔三縣交界處的沙子鎮,建於唐朝,是一座千年古鎮。古鎮西南郊,有一氣勢雄渾的石拱橋也稱太平橋。

橋由西向東飛架,橫跨蜿蜒流過的茶江支流。該橋全長30米,高7米,寬4.2米。橋有一大,兩小三拱,大拱為主孔,跨度6.1米。東端兩小拱供泄洪防護橋之用。橋面兩側護欄各由5根石柱和4塊屏風石板鑲嵌而成。兩側石柱頂端共雕有8個栩栩如生、造型各異的石獅,當地人稱為獅子橋。



(沙子太平橋)

橋欄鑲嵌的屏風石板上刻有美麗的動物、花鳥、人物等浮雕。中部橋欄屏風石板上對應雕刻著《薛仁貴徵東》、《張果老騎驢》等豐富多彩、造型美觀、耐人尋味、栩栩如生的古典人物浮雕。

有趣的是,橋欄兩側無論是石柱上的石獅或是石板上的浮雕,從雕刻風格和製作工藝來看都迥然不同。據沙子古街上的老人們說,這座橋建造還有一段故事。



(沙子太平橋橋面)

早在唐朝初年,沙子因鄰茶江之畔,水道交通便利,又因湘桂驛道從這裡經過,這裡便成為連接湘桂粵,溝通桂北與桂中的交通樞紐。古鎮便成為茶江河畔最繁榮的集鎮。也成為了南來北往商賈雲集的地方,吸引了大量沿水路而來的湘粵商人到此自由貿易。

俗話說,同行是冤家。可遠道而來的湘粵商人在此互幫互助,文明經商,天長日久,商鋪生意越做越紅火,日漸富庶起來。先後在古鎮上建起了廣東會館和湖南會館。



(沙子「太平橋」上的石雕石刻)

當時沙子的茶江河畔是繁華的貨運碼頭,沿河兩岸出行的百姓都要趟水過河,十分不便。為出入方便,湘粵兩會館商人決定在茶江邊碼頭上建一座代表他們兩家關係的「友誼橋」,讓子子孫孫永遠記得湘粵兩家不是親人勝親人的友誼,告誡他們要世世代代和睦相處,文明經商。



(沙子「太平橋」上的石雕石刻)

兩家人一拍即合,於是共同出資建起了「太平橋」。兩個會館各請了一班石匠造橋,因而橋建好後,欄兩側的石獅雕像和屏風石板上的浮雕風格迥異、工藝懸殊。橋南欄杆的圖案石像粗獷雄渾是粵工匠所作,橋北欄杆的圖案石像細膩逼真,為湘工匠所作。



(沙子「太平橋」上的石雕石刻)

「太平橋」是湘粵商人在平樂友誼的見證人。湘粵商人的商貿文化在這裡代代流傳並為後人津津樂道。如今,沙子古街的商人都以他們為榜樣,街道商鋪生意紅火,店主、賓客和諧生財。

架橋祈福「添喜橋」

橋承載的是一種文化,一種精神,它傳遞的是古代勞動人民質樸的思想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古代封建社會,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女子嫁到男家許久沒有生育,便會認為是不孝。富有的大戶人家便想辦法架一座新橋或給舊橋維修,稱之為積德,以圓生男育女之夢;家底微薄的窮人家則找來兩根或幾根杉木,塗上紅色顏料,用竹蔑或繩索紮好,然後在杉木兩頭貼上紅紙,選好吉日良辰拿到村子小溪邊架橋,或拿到附近古橋的兩旁「搭橋」,同時在橋頭放幾個封包和幾塊糖果,撒上一些花生意為傍人之福,好生貴子。平樂民間,「架橋」習俗一直延續至今。



(二塘鎮樂塘的添喜橋)

添喜橋也叫獅子橋,位於二塘鎮樂塘村頭的樂塘河上。橋長14米,橋寬5米,橋高6米.單孔凈跨10米。橋面兩側有護欄,橋面四隅,各雕有一個形態各異的石獅子。距橋約10米遠,有一塊橋碑,碑刻內容大意:添喜橋建於清代,二塘街一姓伍人家的三姨太捐資修建。

樂塘村的老人說,伍家是大戶,共娶三位妻子,遺憾三位妻子不曾生下兒女。在母憑子貴的清代,年輕漂亮的三姨太,想到自己唯有生下兒子,繼承伍家殷厚的家底,自己在伍家才有立足之地。

得到丈夫允許後,出資請人在長灘通往二塘古官道的樂塘村小河上修建一座石拱橋,取名添喜橋,寓意早生貴子。一年後,伍家的三姨太果然誕下一子,從此添喜橋的故事在當地一直流傳至今。

行善好施「白龍橋」

平樂縣張家鎮老埠村,是一座宋代古村,平樂陶氏人家的發祥地之一,如今全村人口達2100多人,均為陶姓,系唐末征南大將軍陶英的後裔。古時,村的東面,有一條可運載十餘噸位運輸的榕津河支流「東江河」,陽安、青龍等地的木材、土特產品均在這是上岸或者交易,然後,再從這裡走官道,過橋亭至長灘碼頭入桂江。

沿著東江河的河邊另有一條陸路通道,是陽安通往老埠村的道路,這條道主要是供行人、馬車通行。但是,在老埠村南約一里地處,有一條由西面的高山小溪匯流而成的小沖,小沖不大,但水勢湍急,由西向東流入東江河。



(宋代石拱橋--白龍橋)

每逢汛期,木橋經常被洪水沖走,嚴重影響人們通行,成為人們出行的障礙。為此,該村陶氏人家七世祖陶克忠、陶克偕、陶克明、陶克賢兄弟四人出資合建的一座石拱橋,稱為「白龍橋」。橋長約10多米,橋寬3米,橋高5米,單拱橋型。橋建設後,道路通暢了,老埠村更是商賈雲集,商業興盛,熱鬧非凡。

此橋最大的特點是橋拱全部用大小一樣的標準打制石塊砌成,呈圓狀橋孔。所有石塊之間沒有用灰漿粘連,全靠石塊之間的相互擠壓而支撐,非常規整牢固。歷經數千年的風雨滄桑,至今保存完好。這個奇蹟,讓後人百思不得其解。於是,人們把陶氏四兄弟行善好施、樂於助人品德歸結為此橋千年不倒的原因,陶氏四兄弟的美德也深受後人讚譽和推崇。

古橋蘊含的文化價值

古橋既是一種交通工具,又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現存下來的昭州古橋有許多藝術精品。沙子太平橋、二塘添喜橋等繪畫石雕藝術內容豐富,其中有人物、車馬、禽獸、花卉鳥蟲魚等。雕刻技法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石刻中的畫像蘊含著哲學、史學和人文等方面的內容。

昭州古橋不僅數量多,且造型多樣。有平板橋,平板拱橋,單孔,雙孔,三孔不等,五彩紛呈。除了常見的浮橋、石樑橋、石拱橋、木拱橋,還有天生橋等,皆端莊秀麗,造型美觀。建築風格千姿百態,式樣獨具特色, 體現了許多的美學原理。



(樹橋相繞相纏的源頭橋頭橋)

位於平樂源頭鎮橋頭村的橋頭橋是平樂縣境內單跨最大,風景最美,歷史積墊最厚的一座古橋。此橋選址考究,講究風水玄學。建於青山綠水,柳拂稻浪間,單拱,橋長18米,寬4米,高6.5米,單孔凈跨12米。

橋的兩側一棵棵古樹與橋相繞相纏,樹根深深扎進橋墩的泥土裡,遠看分不清哪裡是樹哪裡是橋。近觀,叢林半空中突然飛架一橋,橋兩面橋墩採用天然石頭砌成弧形洞,給人以穿越時空感覺。



(橋與路蜿蜒相連,氣勢雄渾 )

昭州古橋結構科學合理,造形美觀新穎。近百年來,風蝕雨浸,流水衝擊,人行馬踏,巍然屹立,是人類「力」、「智」、「義」的精髓體現。

昭州古橋,一座橋一個故事,一座橋體現了一個文化內涵,是中華優秀文化物化的展現,透過這些古色古香,精美絕倫的古橋,讓人不得不感慨古昭州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


來源:陶彩忠 李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U2QdmwBvvf6VcSZGH7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