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也要造芯了?
巨頭只會遲到,不會缺席的大戲似乎又一次拉開了序幕。
近日,騰訊在深圳成立了深圳寶安灣騰訊雲計算有限公司(下文簡稱「深圳騰訊雲」)。
天眼查信息顯示,該公司註冊資本2000萬元,由騰訊雲的運營主體騰訊雲計算(北京)有限責任公司全資控股,法定代表人為騰訊雲副總裁王景田。
而令人意外的是,在其經營範圍一欄中,除了計算機技術服務和信息服務等相關服務之外,居然還出現了集成電路設計、研發。
不過,集成電路設計、研發出現在經營範圍一欄中,也並不意味著未來深圳騰訊雲就一定會造芯,只能說有造芯的可能。
而在「造芯」上有布局想法和動作的,騰訊並不是獨一家。
百度、阿里、小米、格力等網際網路科技企業都是造芯事業中的行動派。
比如百度,在AI晶片研製和應用上走的要快一些。早在2011年,百度就將AI晶片應用於搜索、圖像等業務;
其後,還先後推出雲計算加速晶片XPU、搭載了DuerOS對話式AI作業系統的DuerOS智慧晶片等多款AI晶片。
2018年7月,百度還發布了首款自研雲端全功能 AI 晶片「崑崙」,這既是中國第一款雲端全功能AI晶片,也是當時業內設計算力最高的AI晶片。
到2019年底,百度崑崙晶片已經成功應用於百度的智能雲業務。
再比如阿里。
阿里的投資版圖很大,其中也不乏對寒武紀、深鑒、耐能、翱捷科技等初創晶片企業的投資,甚至全資收購中天微,布局「芯」事業。
但阿里造芯真正引起轟動的,還是阿里在2018年9月,整合中天微和達摩院晶片團隊,成立了一家獨立運營的晶片公司, 「平頭哥半導體有限公司」。
之後,阿里也先後推出了RISC-V CPU內核玄鐵910和雲端AI推理晶片含光800等晶片產品。
還有小米。
2017年,小米自研手機晶片澎湃S1問世,轟動一時。
此後,小米不僅走上了自研晶片的道路,在增強自己的晶片投資版圖方面也下足了功夫。
根據公開的信息顯示,僅今年以來,小米就已經投資了包括帝奧微電子、芯百特微電子等公司在內的7家半導體公司,其中不乏研發藍牙耳機晶片和射頻晶片的公司。
雖然各自發力的晶片領域不太相同,但從百度、阿里、小米等企業對晶片製造的布局,不難看出它們應該都有自己的野心。
造芯是為了騰訊雲!
而從騰訊此前的布局來看,此次將集成電路設計、研發納入經營範圍,似乎也並不是心血來潮。
早在2018年5月,騰訊就開始投資國內AI晶片初創公司燧原科技,完成了自己涉足晶片行業的首秀。
如今,騰訊斥資2000萬成立深圳騰訊雲,欲進行集成電路設計、研發,不僅僅是為了騰訊造芯,更是為了騰訊雲造芯。
首先,雲計算未來前景可觀,晶片仍是重要因素。
IDC數據顯示,到2021年,以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數位技術為基礎的數字化產品和服務,將貢獻中國GDP總量的65%,價值約7160億美元(約47766億元)。
中國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此前發布的《中國雲計算產業發展白皮書》也顯示,未來數字經濟將引領中國雲計算產業快速發展。預計2023年,中國雲計算產業規模將超過3000億元人民幣。
同時,報告認為,在雲計算領域,晶片產業仍是重中之重,晶片的自主可控能力直接影響著雲計算產業的自主可控水平。
對於企業來說也是一樣,自研晶片的能力和水平決定了企業以後在行業競爭中是制於人還是受制於人。
其次,實現差異化發展的同時,節約晶片採購成本。
AI晶片是人工智慧算力的關鍵,隨著雲計算技術不斷下沉,市場對算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因此,有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企業,比如谷歌、亞馬遜、百度、阿里等,已經開始跳出對傳統通用晶片產品的依賴,轉而進行晶片自研,研製更適合自己的晶片產品,在提高晶片產品算力的基礎上,實現差異化發展。
而採用自研的晶片,還可以在保證產品性能的同時,降低晶片的採購成本。
騰訊雲的未來不可小覷!
具體到騰訊雲身上,據吳曉波在《騰訊傳》中提到,一開始騰訊雲的出現只是為了滿足旗下QQ、微信、遊戲等業務的需求,直到2013年底,騰訊雲才正式對外開放,進入公有雲市場。
彼時,公有雲市場中早已經有了先行入場的玩家。
不過,儘管騰訊並不是雲計算領域中來的最早的那個,但卻是發展勢頭相對較猛的那個。
據IDC數據顯示,2019 上半年中國公有雲服務整體市場規模(IaaS/PaaS/SaaS)達到 54.2 億美元。其中,在IaaS市場,阿里、騰訊、中國電信、AWS、華為位居前五,占據總體75.3%的市場份額。
而騰訊雲是目前IaaS市場上,前三大廠商中增速最快的雲服務提供商。
Canalys報告也顯示,2019年第二季度中國雲基礎設施服務市場增長迅猛,市場規模達到 23億美元,同比增長 58%,而騰訊雲的季度增長率達到88%,阿里云為47%,亞馬遜AWS為48%。
日前,騰訊還公布了2019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財報,財報顯示:騰訊第四季度營收1057.67億元,同比增長25%,凈利潤215.82億元,同比增長52%。其中,旗下雲計算業務騰訊雲2019年全年營收超過170億元,增速87%。
值得一提的是,2019年騰訊雲的4個核心指標均破「100」:全年收入突破100億,付費用戶規模突破100萬,全網伺服器超100萬,帶寬峰值突破100T。
不難想見,未來,若有騰訊雲自研晶片的加持,騰訊雲或許能有更加亮眼的市場表現。
只是,晶片製造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深圳騰訊雲究竟能不能將寫在經營範圍最後的那個集成電路設計、研發付諸實際,也是一個需要時間才能回答的問題。
作者:金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T_BDXEBnkjnB-0zYqB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