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傳播正能量和優秀家庭教育的博遠老師。在家庭教育中,不少父母存在語言暴力,導致孩子出現許多問題,然而部分父母還振振有詞的說:我這是為了你好!
不少父母忽略了,他們肆無忌憚地對孩子打擊、嘲諷甚至謾罵,對孩子的傷害是無法彌補的!語言這種暴力,雖然不攻身,但攻心,傷害指數還特別驚人。
曾記得看過湖南衛視一檔節目,孩子當著所有嘉賓和親戚朋友的面講到:我這輩子都不會原諒我媽媽。
她總是拿我跟其他同學比較,為什麼我的努力,你從來都看不到?」
結果,她媽媽冷冷地回應說:「其實我一直在不斷打擊你,以你的性格,不打擊會飄。」
當女孩一邊抹眼淚一邊表示,自己的性格不適合打擊的時候。
媽媽卻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當你很強的時候,我覺得我要拍一下,當你很弱的時候,我覺得要推你一把。」
女兒發現,無論自己再怎麼說,都無法勸服媽媽,於是哭著走下了台。
你滿目猙獰,讓孩子懦弱自卑
相信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愛孩子的,這不容置疑。但絕大多數時候,他們滿嘴是愛,卻表現得滿目猙獰。
我們來盤點一下父母的常用語:
「你怎麼這麼笨?」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為什麼別人能做到你就做不到!」
「你腦袋裡裝的是什麼?」
「這麼簡單的題目都不會!」
「別哭了,再哭就不要你了。」
有些父母不是不知道這些話會傷到孩子,也不是控制不住情緒要發泄。
只是想當然地認為,不能對孩子說太多好話,要是說幾句就承受不住,以後出來社會還怎麼生活?
孩子不小心弄碎了花瓶,低著頭,不知所措。還沒等開口認錯,父母難聽的話語,如往日一般,席捲而來:「天天毛手毛腳,你上輩子是闖禍精啊?」「家裡有你,真倒大霉了!」
一個小孩抱著足球回家,他剛剛踢了一場超有趣的足球賽。還沒來得及跟父母分享喜悅,就開始被嫌棄:「沒見過這麼髒的孩子。」「你是從垃圾堆里撿出來的?」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嚴重傷害。但仍有不少人對此不以為然,認為只是譁眾取寵罷了。
過早承受壓力,不僅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還會讓孩子變得過於謹慎、膽怯等等,而且,這樣的改變,終身不可逆。
你的語言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要知道,孩子處於不知事的年紀,父母作為孩子最親近的人,他們的話就是真理。家長的一言一行,乃至一個表情,都會對孩子的性格塑造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心理學的暗示效應告訴我們,父母的否定、打擊、批判,會給孩子消極的心理暗示,並轉化為孩子「內在的批判聲音」,形成強大的「反自我」意識。
他們會習慣性地自我批評和否定,覺得自己一無是處,即便成年後批判你的那個人已經不存在了,這種批判態度還會保留在心裡,時常苛責自己。
所以,你隨意的幾句話,卻是孩子心目中最扎心的評價,孩子的生活積極還是負面,全在父母一念之間。
你肆無忌憚 的語言,會葬送孩子的一生
除了提到的懦弱自卑型人格,語言暴力還有可能把孩子推向另一個極端。
那麼就是孩子會以暴制暴來回饋這個社會,這個是令人可怕的!
正確的溝通,都是非暴力的
很多時候,培養一個健康的孩子,遠比修復一個破損的成人容易得多。
每個孩子都希望得到肯定、認可,特別是來自父母的。當父母懂得考慮孩子的感受,多一些接納和愛的時候,孩子必然能夠更加積極面對生活。
1、觀察
觀察,是非暴力溝通的第一步。父母要對孩子們的行為進行他細觀察,說出觀察的結果。做好觀察的第一步就是不要對孩子的行為下定義。
比如當老師告訴父母孩子沒交作業,不要對孩子說:「你怎麼又不寫作業了?」
只要父母對孩子的行為有評判,就會引起孩子心中的逆反情緒。
不帶評論的觀察是,「你為什麼不寫作業?」這是客觀的疑問,孩子就會說出,因為作業太難、太多,或者不喜歡老師等原因,父母就可以進行下一步的教育引導。
2、感受
不少父母喜歡急於求成,卻忽略了孩子的心情。比如,父母叫孩子打掃房間,孩子有情緒,灑了一地的水,就會對孩子說:「你怎麼這麼笨,這點小事都做不好?」這對孩子的感受是極大的傷害,也許孩子只是想偷懶,卻被冠以笨、無能的標籤。
這個時候,父母和孩子都應該說出各自的感受,父母是為了鍛鍊孩子的自主能力,教育孩子不要那麼懶,要是孩子還是不願意,態度可以適當強硬點,但不能胡亂指責。
3、了解感受產生的原因
大部分父母聽到一句不中聽的話時,會有三種反應選擇。比如當孩子對媽媽說:「媽,你做的飯不好吃。」
第一種是憤怒,「辛辛苦苦給你做飯,還敢嫌棄飯難吃。」
第二種是推脫,指責對方。「那我不做了,你們自己做吧。」
第三種是用心體會和了解孩子們的需要,看看孩子是不是不舒服,如果一切正常,就要考慮提高一下自己的烹飪技術了。
父母不要總是意氣用事,多通過溝通來發現孩子的真正需求。
4、提出具體的要求
清楚地告訴孩子,希望他們做什麼。比如孩子出門磨蹭,媽媽通常對孩子說:「你能不能快點呀,總是磨磨蹭蹭,每次都得催你,讓人等你。」
這不是具體的要求,而是一種變相批評,也是一種利用孩子內疚心理的道德綁架。
孩子一般聽到這些,會有很強的逆反心理,繼續慢慢悠悠。在這種情況下,媽媽應該對孩子說:「我們快要遲到了,五分鐘後出門吧。」這才是對孩子提出具體的要求。
與孩子進行良好溝通,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畢竟孩子和父母有著多年生活經驗的差距。
很多在父母看來很容易事情,對孩子來說卻非常困難的。這就需要父母多一些耐心,認真觀察孩子的行為,仔細感受孩子的心理,分析其原因,然後對孩子提出具體的要求。
當你做到了以上幾點,就會發現,孩子並非不罵不成材,春風化雨的教導,也同樣能使他茁壯成長。
我是博遠老師,我願意每天和您分享,每天分享一點點,每天進步一點點,喜歡可以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