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軍用越野車系列4:男子漢都想有一輛的悍馬,為何慘遭停產

2019-06-29     玻羊車界

【摘要】1991年,2萬輛30多種型號的「悍馬」越野車在海灣戰爭中首次亮相。以其在戰場上的英勇形象而名氣大噪,更是受到美國民眾的歡迎,該車作為美軍M151越野車的替代車型橫空出世。從此,無數軍迷、車迷、越野迷被它迷倒……

肉型男、名人曾對「悍馬」大肆追捧,如施瓦辛格、NBA明星克里夫·羅賓遜、拳擊巨星福爾曼;當年泰森更是擁有多達6輛!所以,「悍馬」也被形容為「男人都想擁有一輛的越野車」~

「相距甚遠 車無邊界」——大家好,我是「玻羊車界」,今天來跟大家聊聊大名鼎鼎的「悍馬」軍用越野車。

其實,「悍馬」軍用版的準確稱呼應為「HMMWV」,是 英文「High Mobility Multipurpose Wheeled Vehicle」(高機動性多用途輪式車輛)的縮寫。「悍馬」(Humvee)是AMG公司看到了HMMWV的商機後,借勢推出的一款民用版車型——「Hummer」(音譯為「悍馬」)。

該車由美國汽車公司(American Motor Corporation,簡稱AMC)為配合美軍新一代軍用越野車換代而研發(首批合同量產5.5萬輛)。吸取了上一代M151車型「愛翻車」的教訓,所以「悍馬」就整體外形而言:低矮、寬大、方正。

以軍版M998車型為例,採用6.5升V型8缸柴油發動機,全車為四輪獨立懸掛,配有全時四驅系統——它也是越野車界出了名的油老虎!

為解決「喝油」問題,HMMWV越野車後續車型嘗試採用4檔自動變速箱;採用了智能電子控制系統;還對發動機的渦輪增壓進氣系統和三元催化轉化排氣系統進行了優化。

這輛風光了將近30年的越野車,當時按照軍隊的要求,要在滿載情況下勤勤懇懇干滿12年。在動力、操控和耐久性能上,更是強調適應各種特殊路況,所以有人讚揚它是「越野車之王」,但這是一輛對於城市行駛顯得大而且另類的車輛。

海灣戰爭讓美軍對HMMWV十分滿意,該車的進一步改進升級計劃也因此展開,性能更強的後續車型陸續問世。

AMG設計團隊在將前橋前提的情況下,其接近角從47度增加到63度。並且對車輛的懸掛系統重新設計,改進後的悍馬從一輛標準的1.25噸越野車升級為2噸自重。

在M998之後的基準車型,軍方一般稱其為「重型悍馬變型車」(Heavy HMMWV Variant),簡稱「HHV」,裝備編號為M1097。

從「高機動」到「重型悍馬」。1994年底時誕生的HMMWV ECV車型(M1113),更是在犧牲機動性的情況下,讓該車重量增加到2.5噸,額外增加的車重基本都用於成員防護,此時的HMMWV已經和當初設計思路南轅北轍......

再來簡述一下民版的誕生:AMC公司轉入Renco集團後,HMMWV的優異表現,外加大眾軍外視若至寶的追捧,民版「悍馬」H1車型誕生,施瓦辛格成為首批用戶之一。

1999年,通用汽車看到了「悍馬」這隻金雞,重金收購了這個品牌。特別是2000年小布希競選時選擇了一輛拉風的「悍馬」(Humvee)作為巡講用車,一時間「悍馬」成了除「美國鷹」之外的又一個圖騰,滿足了美國民眾的霸權心理,其品牌形象進一步上升。

2003年的美國稅法調整,讓買一輛6000磅以上的汽車,成為相對划算的選擇,也促成了「悍馬」這種接近大型皮卡的越野車在美國風行。

「悍馬」H2車型就在H1的光環下應運而生!畢竟花7萬刀就可以買到一輛外形彪悍、心儀已久的車,何況還是比當年H1型的10萬刀便宜,促進了「悍馬」在民用越野車市場的繼續......

Renco公司推出了「悍馬」H1,通用則設計了H2,還委託給「悍馬」的娘家AMG公司生產製造。其實,「悍馬」H1才是沿用了HMMWV從外觀到軍用標準的一款純血「悍馬」,自H2起,儘管「悍馬」還是一輛外表唬人、耗油高的越野車,但是設計理念已經偷梁換柱成只需適應一般路況的越野車型。

怎奈,H1車型因為款式老舊,外加消費者的審美疲勞,於2006年底停止生產。更舒適、更貼近民眾用車的H2出現,也確實在一定程度上延續了「悍馬」品牌的發展。而緊隨其後、外形更加小巧的H3問世,就猶同它在部隊中的發展那樣,已經與H1的初衷相距甚遠,已經是純粹的品牌營銷了。所以最終讓「悍馬」成為一個褪去特色的雞筋,沒落在所難免.......

2009年6月1日,通用汽車申請破產,決定只保留別克、凱迪拉克、雪佛蘭和GMC,其餘品牌將出售或停產。

中國民企四川騰中重工曾考慮收購「悍馬」這個品牌,因為國內監管部門的不允許而作罷。2010年8月份,通用汽車集團忍痛割愛,徹底關閉「悍馬」品牌,一代巨星就此隕落——僅留下民間個別小廠或改裝、或翻修、或幾輛幾輛的生產......

個人認為:該車叫「HMMWV」也好,叫「悍馬」也罷;從品牌角度講,停產是因為個性特色的消失、熱度的褪去,營銷的錯位;從實用角度講,停產是因為油耗等投入產出的失衡,以及需求與產品之間難以逾越的鴻溝……

(參考文獻及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OUWQ2wB8g2yegNDPFt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