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產品走在哪一個平台(賽道)?"
"它的數字化程度如何?"
是陸奇博士提及的,兩個能否創業成功的基礎概念。
計算機技術發展到今天,出現過3個歷史階段,每個階段都有非常優秀的創業者,發現了某個賽道的某個切入點,並創造出了今天我們熟悉的大型網際網路科技企業。
今天的文章里,博士會通過自身經歷,跟大家分享我們可以從前兩段時期里,總結什麼樣的歷史教訓和經驗。
第一個歷史階段,是個人電腦客戶端的普及。這個階段裡面,用我們之前提到的前端/後端的說法來理解,那麼前段的核心科技就是英特爾8086微型處理器(X86)的誕生和用圖像而非代碼的方式顯示計算機操作介面的圖形用戶介面(GUI)的誕生。後端就是區域網的誕生。
X86微型處理器
這個時代最成功的企業之一無疑是微軟了,而蓋茨先生看到了什麼賽道?他看到了微型處理器這個技術將來肯定可以廣泛使用,那麼為它去創造軟體,讓這個技術無限延展到計算機日常運用的各個方面,將是一個非常大的賽道。微軟當時堅信的理念就是「為微型處理器寫軟體才是未來」,這個是讓他們獲得成功的,最核心的平台和數字化轉變。
第二個核心賽道的機會是蓋茨先生和喬布斯先生一起看到的,也就是用圖像來顯示計算機操作介面的圖形用戶介面(GUI)的無限可能性。這個技術不是他們中的任何一個發明的,發明的地方是一個叫施樂帕羅奧多研究中心(Xerox PARC)的地方。但你去微軟或者蘋果,你會發現在70年代末,他們都在內部寫了非常多的有價值的備忘錄,這些備忘錄里基本上把未來20年到30年的應用基本體驗都觀察到了。
喬布斯曾經引用過一句畢卡索的話,叫「great artist steal」,就是說偉大的藝術家都會從別的地方借鑑內容。微軟也好,蘋果也好,他們都沒有發明這些處理器或顯示介面,但他們創造了基於這些技術的定義性體驗。
從創業者角度來說,這裡可以值得借鑑的就是把控技術的方向,像他們一樣,去找到屬於自己產品和時代的「圖形顯示介面」或「微型處理器」這種核心技術,然後想像它將來能夠產生的商業價值,最後堅持長期走下去。
這是微軟這樣的公司建立起來的核心。
Win95發布時人們的瘋狂
第一個歷史階段的後端是區域網。這裡我想簡單講一下網際網路基於的核心技術:關係式資料庫和分布式系統。這兩個具體是什麼我不展開講,有興趣的同學可以自己去了解,但他們是計算機工業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技術,我把它叫做定義性的能力。今天即便你是做網際網路的,我可以打賭,你在用關係式數據,你在用某種類似MySQL的數據管理系統。甚至包括今天的區塊鏈的核心算法,都是基於分布式數據系統的基礎,而這些都是那個年代誕生的核心技術。
這裡要講的是,倘若你在那個年代,學的是計算機,或者無論通過什麼渠道了解到了分布式數據系統和關係式資料庫這些核心知識技術,你能看到什麼樣的商業價值賽道呢?
現在回看,當時通過後端的核心技術產生的殺手級應用就是企業的商業軟體。美國誕生了甲骨文,德國誕生了SAP等一系列非常好的公司。我想說,這些賽道其實在今天,對中國來講可能還有價值,但要跟雲掛鉤。雲這個內容我下一次或之後會詳細聊一聊。
然後是第二個歷史時代,也叫做網際網路時代。這裡主要通過這一階段說一說商業模式的重要性。
網際網路時代主要的革命性,定義性體驗就是瀏覽器和搜索,也包括了網際網路廣告等商業模式的誕生。這個時代有無數的經驗和教訓,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故事,我覺得是之前說過的Mosaic,後來也叫做網景瀏覽器(Netscape)。
1994年,馬克安德里森和吉姆克拉克兩個人開了一家叫網景(Netscape)的公司,他們把美國國家超級計算機應用中心內部的Mosaic系統做了研發,創造了世界上第一個瀏覽器,取名網景導航者。當網景導航者面世的時候,真的是完全沒有競爭對手,市場也造不出這個東西,所以一度市值衝到了30億美金。馬克安德里森覺得他們找到了一個東西,可以把當時的微軟整個顛覆掉。
但他們有一個非常大的挑戰,就是做網際網路的HTTP是標準制,這個東西是沒法專利保護的,誰都可以做網際網路瀏覽器。所以很快,大概三年左右,微軟就通過IE瀏覽器趕超上來了。
而且在網景的發展過程里,它們一直都沒有找到合理的商業模式。早期的網景有兩個重要砝碼,第一個是瀏覽器,但它賣給AOL了;第二個是網際網路黃頁,但它賣給雅虎了。這兩個交易雖然都賺了一點錢,但建造自己的門戶網站的機會就沒有了。如果有自己的門戶,這兩個砝碼是可以讓他們自己任意使用的。
網景的創始人吉姆克拉克和馬克安德烈森
當然,建立了自己的門戶也沒有用。我們當初最早也覺得門戶網站可能是網際網路的制控點,但很顯然這個想法後來被證實是錯的。網際網路的制控點其實是搜尋引擎,這是基於網際網路的建架結構,其自身潛在的巨大規模所確定的:它必須有搜尋引擎這樣的機制來把這些所有的東西組建起來。
這個節點上出來的英雄是谷歌。谷歌在早期其實非常掙扎,試了各種各樣的東西,也沒有找到自己的商業模式。讓谷歌活下來的商業模式是另一家公司發明的,叫Overture(當時叫GoTo)。這個公司的創始人Bill Gross和他的團隊發明了一種競價排名的方式,這是一種純靠技術驅動做出來的的搜索結果排列方式,谷歌才終於找到了賺錢的方法。
所以說大家需要關注的是,即便看清了賽道,知道機會很多,也需要找到商業模式。
商業模式太重要了。我經常跟一些同事交流, 說你今天可能看網際網路,覺得廣告商業模式很自然,但其實早期我在雅虎的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什麼商業模式可以用。每天都像大海撈針一樣,嘗試各種東西,但也不知道自己在找什麼。
所以如果今天的你是在做人工智慧,我希望通過這兩個歷史階段的案例告訴你,如果沒有找到商業模式,不要著急,不要擔心,一定找得到的,關鍵要持續不斷地去試,只要你堅持產生價值,就一定可以獲得價值。
另外我還想最後強調一下創業團隊對長期的關注,用亞馬遜的故事說一下。
1995年亞馬遜的頁面
亞馬遜大家都非常熟悉了,早期沒有人看好,在網上賣書,書本身是個低利潤率的產品,最多5%左右,還要搭建倉庫,十幾年都不賺錢。但傑夫貝佐斯堅信網際網路可以改變未來的商業,所以堅持了下來。
谷歌也一樣,谷歌看到了新的廣告商業模式的時候,Overture找到谷歌,說只要你把你的搜索流量給我,我保證你一年4個億美金的收入。谷歌說,對不起,我們自己做,可以做的更好,也可以做的更久。
所以一個創業團隊對長期保持信心,不要被短期利益所動,是網際網路發展歷史給我們帶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經驗教訓。
網際網路時代的後端有幾個點我也覺得蠻重要的,因為這個時期其實同時也啟動了計算機工業的下一個新時代。比如機器學習,谷歌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其實是一家機器學習公司,微軟是軟體開發公司。還有大數據,我個人比較有幸,作為雅虎的團隊開發者之一,我一路觀察了整個生態是如何成長起來的,包括大數據時代的誕生。
大數據簡單來說,早期就是觀察一個個企業是如何運作的,你累計數據,包括各個項目的數據,然後用數據來推倒銷售怎麼做,市場怎麼做,HR怎麼做等等。之後的存儲數據的大規模的分布式存儲系統也為雲計算奠定了基礎。
網際網路時代的這些賽道,今天的中國都可以走,在美國他們也還是活躍賽道,我認為在中國他們也是有持續價值的賽道,特別是大數據在企業里的應用。如果有這方面技術經驗的,並且有創業想法的朋友,可以仔細思考一下。
下次我會講一講今天我們所處的雲和移動時代,如何思考並抓住賽道里的機遇,這個時代和之前的幾個時代有什麼相似和不同等。
與東方賽富劉俊宏、前海梧桐併購基金謝聞栗、軟銀中國馮正明!還有CCTV2《創業英雄匯》投資人:玖弘基金安陽、中青創投付岩、中小企業協會副會長杜明堂,華洋資本、香港時空資本、銀河資本等25家風投機構賦能產業升級項目對接。
【峰會價值】
【項目升級】:頂層設計、商業模式升級、戰略規劃、人才管理、品牌建設、社群營銷...
【資本對接】:股權融資、債權融資
【關注領域】: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生物醫藥、教育,先進位造業等符合條件的領域。
舉辦城市:北京、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