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五塊錢就能泡一年的溫泉小鎮誰不羨慕

2019-04-26     王喜慶

我的家鄉在太行山腳下的一個來自隋朝的古村落。雖然不大,卻有文廟、土地廟、戲台和類似於小城牆和城關的小閣樓,太行山人簡單的叫「閣」。每逢春節,村裡的人就會套上馬車沿著閣樓下的鵝卵石大道一路向西,到十里之外的溫塘鎮洗澡。

溫塘的塘字用的很妙,的確是平地挖一方塘就出溫水的好地方,轉圈插上木棍,再遮擋上蘆葦蓆子,人們就可以洗澡了,因為歲數小也不知道當時的收費是多少。

這次來到安徽大別山腹地的岳西縣的溫泉小鎮,一下就讓我想起了我的故鄉。溫泉小鎮貌似地處狹長地帶,路旁都是關於洗浴的招牌,什麼「皇湯」「龍池」「碧池」「泉浴」等等,雖然看的你眼花繚亂,但是你一眼就知道這裡全是洗浴的地方。這裡的洗浴名副其實,絕無那些掛羊頭賣狗肉的花花勾當。

岳西縣因位於古南嶽(即今天柱山)之西,故以岳西稱謂。岳西山青水秀、峰巒疊嶂、風光秀麗,森林覆蓋率高達76%,是國家級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和國家園林縣城。

溫泉小鎮看著建築很新,也沒有什麼古老的建築,連一座老橋都沒看到,甚至都看不到徽派建築的影子。但是在一條很偏僻的巷子裡,一個小浴池驚到了我,浴池門前的牆裡鑲著兩塊石碑,這兩塊石碑分別是明清時期的重建碑和近年浴池重修的紀念碑,老碑上的文字記錄是道光十八年,距今也將近200年了。

道光碑上的文字已經模糊難辨了,但是後面重修捐款的名字和銀兩後的那種感恩戴德之情感之殷殷。現在的碑就容易看了,大致講此泉古來都是百姓洗浴、消寒、祛濕之所,來洗浴的人無不感念當年開泉之人。如今在仁人義士捐助50萬元後得以重修,並大大改善了洗浴條件,大家稱之為「愛民泉」「幸福泉」。

經了解這個小浴池由村人代為管理,村裡的人只要交上5塊錢,就可以放心的洗上一年。想來也是:5元錢對於誰來說都沒壓力,浴池總要有人管理打掃,這點錢也算不得什麼報酬,不過是對人家付出勞動的感恩而已。

浴池裡面是非常潔凈的長流水,流到外面也不浪費。村婦們相約來到這裡洗著衣物聊著家常,在幹著家務活兒的時候順便也增加了鄰里鄉情。

旁邊有個水管,龍頭一擰就嘩嘩的流出了40度左右的熱水,有的人從家裡挑著擔子往回擔,說是往洗衣機里用的,據說這種溫泉水不能吃也不能喝,但是洗浴卻是上佳的美女湯,洗後皮膚細嫩爽滑,哪裡還有什麼皮膚病?

有些省事兒的人乾脆蹲在地上就開始洗髮了,接一盆洗一盆,又爽又任性,或許他們的祖輩就是這樣過來的。接水的人群里也有年過七旬的老人,對於她們來說可能這就是祖祖輩輩傳下來的生活,如果不讓她們接水沒準反而就不習慣了。生活也是一種傳承——他們是離不開溫泉的人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ODDAGwBmyVoG_1Z5ha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