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遷在即,這家人為何各有煩惱?

2020-04-21   發展北京

在北京市東城區,緊鄰南二環,有一片占地達46.59公頃的棚戶區——望壇棚戶區,因位於天壇公園南側,北望天壇而得名。這裡的房屋,大多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房屋老舊,基礎設施匱乏,居民出行和生活極為不便。



2013年,望壇棚戶區被正式納入中心城區棚改項目冊。2017年,望壇棚戶區改造啟動預簽約程序,居民改造意願十分強烈,截至2019年4月簽約率已超過98%。但少部分居民仍對徵收政策有疑慮,拒絕搬遷,劉建平、劉建齊哥倆就是其中的代表。


本期《向前一步》,邀請劉家兄弟和相關工作人員一起,面對面釋疑解惑,探討解決之道。


最大面積私房業主拒絕搬遷 為什麼?


劉家兄弟倆所說的房子,在他們父親劉如恆名下,共9間房,面積155.9平方米,是望壇棚改項目中面積最大的私房。



根據本次望壇徵收項目的貨幣補償方案,望壇棚改指揮部會先對房屋價值進行評估,給予現金補償,被徵收人可以用這些錢申請購買回遷或者外遷的獎勵房源。



以劉氏兄弟一家為例,他們將按照房屋評估價得到現金補償。如果選擇回遷,他們可以以優惠價格購買190平方米的獎勵房源。然而,當事人卻對可回購房源面積提出了質疑,這到底是為什麼?


房屋面積越小受益越多 公平嗎?


按照本次補償方案,可購買的回遷獎勵房源面積,根據原有房屋面積,從8平方米以下到55平方米以上分為八檔。


比如,原有房屋在8平方米以下,可購買32到38平方米的獎勵房源,相當於面積擴大到原房屋面積的4.75倍。而劉氏兄弟的房屋面積達155.9平方米,根據政策適用於大於55平方米這一檔,對應的可購房面積最多為190平方米,相當於面積僅擴大到原來的1.22倍。



因此,兩兄弟認為按照目前的補償方案,房屋面積越小受益越多,大戶型就非常吃虧。對此,相關工作人員將作何解釋?在制定該補償政策時,有關部門考慮了哪些因素?



父子三人意見難統一 怎麼辦?


節目錄製過程中,兄弟倆的父親劉如恆突然來到現場。作為這間房的所有權人,他透露了這個家庭未完成簽約的最核心矛盾:


作為被徵收人,劉如恆一直希望早日完成簽約,不選擇回遷或外遷,直接拿到現金補償養老;而兩個兒子既擔心老人被人矇騙,又希望在此次棚改後擁有自己的房產,因此阻止父親簽約,希望由兄弟倆代理與徵收方另行協商補償方案。


在溝通團成員的勸解下,父子三人能否化解心結?這個家庭能否就補償訴求達成一致?



今晚21:12,《向前一步》為您揭曉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