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開始「煮餛飩」!兩口「大鍋」籠罩,土地、金融10年首次變化

2019-09-15     藍白觀樓市

房地產以每10年為界,表現出的特徵都不一樣。

比如,從1998年房改到2008年,是購房者意識覺醒的時間,住慣了筒子樓、集體宿舍、農村瓦房的人們,猛地發現:房子原來可以按揭貸款,可以住進幾十層的高樓,可以以買房為「跳板」紮根城市。

這個時期的房子,是城鎮化進程的推進,是人口紅利持續釋放的過程,房價即便上漲,波及的範圍、躥升的幅度也不會太離譜,婚房、剛需改善房、學區房這些概念,正是在這個階段出現萌芽。

但是,從2009年至今,這十年以來,高槓桿的購房方式流行開來,棚改貨幣化安置助推,各大龍頭房企爭相下沉中小城市,普漲格局來臨。

最典型的表現是「居民槓桿率」這個指標,截止2018年末已經達到了53.2%, 10年時間,上漲了35個百分點,增速最快的階段是從2017年開始,短期消費貸增速首次超過了長期住房貸款。

好比是「做餛飩」一樣,1998年到2008年,是加熱、預熱的時間,2009-2019年,是把餛飩包好,準備下鍋的時間,隨著水溫越來越熱,房子,也到了即將改變趨勢的前夜。

如今,樓市就開始了「煮餛飩」,有兩口「大鍋」直接籠罩下來,動彈不得。

第一口「鍋」:土地市場。

房地產的源頭是土地,「麵粉價」的不斷抬升,最終才傳導到了「麵包價」。

國泰君安房地產團隊負責人謝皓宇近日發布報告指出,新環境下,賣地-經營城市-土地升值的邏輯打破,傳統開發模式難以為繼,高毛利、慢開發思路受限於房價上漲乏力、地價房價比提升;高周轉、高擴張模式則受限於一線及三四線城市需求增速放緩。

他還披露了一組數字,當前的土地市場中,「招拍掛」占據了80%的份額、容納了90%的房企,已經到了不得不改變的時刻。

從近幾個月的市場表現來看,樓市正在告別「高價地」時代,土地市場10年來首次的變局已經到來。

比如,8月份,40城整體土地成交面積環比下降16.9%,平均土地成交均價環比下跌1.8%,量價齊跌。與此同時,40城市土地出讓收入環比下跌30.3%。

深究起來,土地出讓金收入為1933.7億元,環比下降30.3%,同比下降11.2%,為4月份以來首次下降。綜合1至8月,40個城市土地出讓金收入17967.7億元,同比增加12.1%,增幅收窄9個百分點。

注意看分項數據的表現,1-8月份整體賣地收入是增加的,但是8月直接環比下降30%的幅度,我們只能理解為「拐點」已經來了。

賣地收入下降的同時,流拍、底價拿地也正在增多。

中原地產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8月份,全國70大中城市土地成交溢價率只有8%,較4月23.94%的最高點下降了近16個百分點,創年內最低。與此同時,土地流拍數量明顯增加,高達72宗,為年內最多。

更重要的是,農地入市、集體土地帶來租賃市場、保障房的體量大幅增加,即將成為現實。

近日,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得到修改,從土地徵收、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等三方面進行了制度完善。

其中,最大亮點是掃清了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障礙,這一期盼已久的土地市場舉措終於取得突破。

這些地塊一旦放開,雖然用地性質不改變、須經過大部分村民同意、還要登記在每年的用地計劃指標中,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各地正在大力發展的租賃市場、保障房體系,都可以跟農地入市聯繫起來。

高價地時代遠去了,長期供給增加了,這就是短短一個月以來,土地市場的「波瀾起伏」。

第二口「鍋」:房地產金融體系。

房地產是靠金融提供的「流動性」、「槓桿」、「貨幣」才能擴張的市場,具體來說,一是房貸利率,二是房企融資,猶如硬幣的一體兩面,只要房貸利率上漲,房地產融資下降,「熄火」就是必然。

拿最近來說,房貸利率出現了10年來第一次重大變化:下月起,參考5年期LPR浮動。

定價基準轉換後,全國範圍內新發放首套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不得低於相應期限LPR(按8月20日5年期以上lpr為4.85%);二套個人住房貸款利率不得低於相應期限LPR加60個基點(按最新5年期lPR為5.45%)。

請注意這個描述:首套房不低於5年期LPR。

以後按揭買房,再也不存在所謂的利率打折了,只有「上浮」一條路,至於上浮多少,那是各城市自己的事,要看各地不同的庫存、成交情況而定。

對購房者最直接的影響,莫過於折扣取消、買房成本依然居高不下,甚至還會略有上漲。

據中國證券報近日報道,某房產大數據研究院11日公布數據顯示,據其監測的35個城市共533家銀行分(支)行中,除停貸銀行外,目前共有19家銀行首套房利率水平仍低於4.85%,116家銀行的二套房貸款利率水平低於5.45%。

相關數據報告稱,房貸利率新政實施後,這些銀行都「必須上調」自己的房貸利率水平。從目前數據看,上海、廈門和天津的整體房貸利率水平也低於新規下限,面臨著上漲壓力。

我們也可以這麼理解,LPR相當於一面牆,把實體經濟和房地產隔開,製造業、工廠、新經濟會擁有更低的融資成本,適用於1年期LPR,而房企的開發,個人購房者的置業成本,依然有增無減。

這個舉措,可謂是「創造性」的。同樣,房企融資環境也出現了根本性變化。

同策研究院的統計數據顯示,8月,40家典型房企融資金額為368.26億元,環比下跌58.15%,接近5月的最低點。主要債權融資方式融資金額均大幅下跌,其中,公司債融資大跌超八成,信託貸款融資大跌超六成。

請注意這幾個數字:房地產融資總額下跌58%,公司債下跌超過80%,信託超過60%。

這意味著,資本市場、大型機構,不再把房地產作為首要選擇,資金不再優先流入房地產。

「雪上加霜」的是,9月12日,上海證券報報道稱,銀保監會首席風險官、新聞發言人、辦公廳主任肖遠企透露:過去有銀行與房企「合謀」,通過表外資金,繞道「輸血」房地產,目前主要壓降的主要是這些資產。

從防風險的角度來看,房地產企業開發貸、個人按揭貸款,都要按造銀行經營的規則來做,要合規,該提資本的提資本,該提撥備的提撥備,授信集中度也要遵循標準。

這就給以後的樓市定了基調:別管什麼金九銀十,別管什麼城鎮化黃金期,穩定、房住不炒,才是主要趨勢。

這兩口「大鍋」不同尋常,讓樓市像「煮餛飩」一般,經受土地市場的轉變、房地產金融體系的切換,直到出現新的「引擎」,直到場內的投機情緒被熬的所剩無幾,才能「出鍋」。

前有20年波瀾壯闊的變遷,後有10年來土地、房貸、融資出現「第一次變化」,房地產正是在一次次的關鍵節點上,才形成了如今高達15萬億的市場,至於下一個10年又會如何演繹,我想9月份的樓市,其實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x7O2OG0BJleJMoPMboV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