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爆發後,德國兩面出擊,向西攻占了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法國,把英國人一路打回英倫三島,轟炸機群一直飛臨英國本土;向東,德軍攻占了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一直深入蘇聯境內600公里,大半個歐洲都淪陷在德軍的鐵蹄之下。但在西歐大陸中部,一個小國卻得以倖免,德軍攻占法國後掉頭向東,沒有派出一兵一卒入內。
這個國家就是瑞士,一個面積只有4萬平方公里、人口不到600萬的小國,境內多山而環境惡劣,由一群流落的日耳曼人、法蘭西人、義大利人組成的鬆散聯盟。也正因為瑞士境內多山,把法國、德國、義大利和奧地利隔開,恰好形成一塊天然的戰略緩衝地,使得瑞士能在混戰不斷的歐洲生存下來,成為世界上僅有的六個永久中立國之一。
憑藉中立身份,瑞士在四大強國之間左右逢源,還成為四國之間的交易所和避難地,就像夾在德國、法國、比利時之間的盧森堡一樣。但事實上,瑞士並沒有做到真正的中立,相反它在戰爭期間為德國和義大利提供軍火,還放開了德國和瑞士之間的運輸通道,默許德軍穿過瑞士領土源源不斷地進入義大利作戰。所謂中立,不過瑞士用於自保的護身符。
對於德國來說,瑞士占與不占無關緊要,相反如果要占領,勢必要付出慘重代價。瑞士雖小,但境內多山,非常不利於德軍機械化部隊行動,且瑞士軍工業發達,所生產的35毫米高炮在世界範圍內都是頂級產品,我國在80年代也曾引進。二戰時期,瑞士的防空措施堪稱世界第一,與居民對比覆蓋度達到了114%,無論是盟軍還是軸心國飛機,只要飛臨瑞士領空都會毫不留情地被擊落。
另外,瑞士在二戰期間實施全民兵役制度,區區600萬人口就武裝起超過50萬人的國防力量,實力不弱於一個二流強國。希特勒曾說,占領它要100個師。於是轉而與瑞士進行經濟合作。到二戰結束時,瑞士累計向德國輸出價值十多億的軍工產品,包括各國精確的光學瞄準儀、炮彈引信和定時器等技術裝備,同時還通過其發達的金融體系幫助德國銷贓,德國90%的黃金交易是在瑞士完成的。因此二戰時流行著一句諷刺標語,「每個星期瑞士有六天為德國工作,第七天為了盟軍的勝利而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