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奇函不該被淘汰,但蔡康永說得對:做好事不應該發紅包

2019-11-22   亦君說書

看了昨天的《奇葩說》,我有點慌。

之前我調侃說薛教授的隊進不了冠亞軍,不然就把鍵盤吃掉。

現在看,吃鍵盤的可能性還很大。

這不能怨我,誰讓馬東先播後放,上一場許吉如那幾個,辯的那叫啥?誰知道他們隊里還藏了倆魔王級別的新人。

不過總的來說,最後的個人賽冠軍不受影響,梁秋陽再厲害,也擋不住許吉如要回來。他們隊要是贏了,估計爭奪BBK的還得是許吉如。

一來她人氣高,薛教授喜歡她。二來梁秋陽一個大男人,好意思跟小姑娘爭嗎?

先說結論,楊奇函不該被淘汰。

楊奇函不該被淘汰,不是因為他比程璐和梁秋陽表現好,而是因為昨天薛教授他們隊表現要比蔡康永隊好。

昨天那場打著(詹青雲和肖驍王炸組合)的標籤,但整場比賽下來,令人驚艷的卻是新奇葩程璐和梁秋陽。

尤其是梁秋陽,隱藏太深了,不但海選車輪戰沒看到過他,網上也沒有搜到任何有關他的資料。

這哥兒倆加上被淘汰的雷哥,形成了《奇葩說》除了段子手(比如傅首爾、小黑)、職業辯論隊員(黃執中、顏如晶、席瑞)之外的一股新的流派。我稱之為「淡定派狙擊手」。

什麼意思?就是你感到他們在舞台上跟回了家一樣,非常鬆弛,沒有一點點緊張。但是講出來的話,猶如狙擊手,槍槍命中要害。他們不靠段子譁眾取寵,如果講段子也只是為了驗證自己的觀點。他們的厲害之處,在於能夠抓住辯題的本質,直擊觀眾內心。

這跟黃執中那種直擊內心不同,黃執中作為專業辯手,有時候會故意曲解辯題,或者說對辯題解構太徹底。普通吃瓜群眾「雖然不知道為什麼,但總覺得哪裡不對」。

如果梁秋陽+程璐+陳凌岳的組合,能夠穩定發揮出今天這場的水平。以馬東的尿性,一定會讓他們進冠亞軍爭奪賽!

楊奇函這一場表現也還行。唯一的問題是他太想接地氣了,講出來的段子太過刻意,和兩個淡定派隊友一比,就占不到便宜。其實他的觀點不錯,只是太緊張,可能對面詹青雲給了他太大的壓力。

從他開槓前那句「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可以看出楊奇函一早就打了退堂鼓,他知道隊友表現很好,但不相信自己隊能贏,才會說這麼一句。

接著說說反方的表現。這一場差不多也是神仙打架了。只是反方始終沒有抓住最本質的點,一直在說發紅包會導致人們鑽空子製造做好事的機會來刷紅包

任何一個法律都會有漏洞,不可能因為有人鑽空子就說這是惡法。

就拿最基本的婚姻制度舉例吧,渣男渣女一直存在,總有人在婚姻中受到傷害,被騙得血本無歸。騙婚的人一直都有,難道我們就要廢除婚姻制度了嗎?

反方從秦教授到詹青雲到肖驍,一直在打這個核心論點。這是站不住腳的。

詹青雲還提到了兩點,第一是把發紅包的錢拿來改善民生,由政府來統籌資源做好事。這一點已經被梁秋陽打臉。政府資源並非無限的,總有陽光普照不到的地方,這才是做好事的意義。

第二是拿了紅包以後,做好事就不能被稱為做好事了。

詹青雲舉了白方禮的例子,說如果白方禮做好事能拿紅包,他就不成其為英雄了。這一點其實正方一辯程璐就已經破掉了。一個人只要做了好事,就沒必要去追究他的動機。梁秋陽的辯駁更是把這點斥地體無完膚。

當整個社會都在崇尚「君子固窮」的文化,用「窮」來作為檢驗好人的標準時,那麼這個社會的價值體系就出了問題。

孔子尚且稱讚子路救人且受牛,斥責子貢贖人而拒金。千年以降的我們難道腦子比孔老爺子還僵直不化不成?

白方禮因為做好事窮睏了一輩子,我們讚揚。如果他因為做好事發了財,我們仍然應該覺得他是好人,是英雄,這才是對的。而不是如詹青雲所說,他做了好事拿了紅包就不是好人,不是英雄了。

這個點,詹青雲打得很失敗。至於後面她說這給那些不做好事的人以藉口,說:「我不做好事是因為我不要紅包。」這些人本來就選擇不做好事,有沒有藉口有啥區別呢?

再看肖驍,他那些人性陰暗論,刷紅包論前面已經說過了。再來他認為金錢會玷污道德,紅包會讓接受幫助的人不再心存感激。這也站不住腳:請問有人掉了手機錢包,別人給你撿回來,你給了人家一個紅包,你就鄙視人家拿錢,而不再感激了?不會吧。

整個反方,打的論點可以說都是擦邊球。梁秋陽全都給撅回去了。他就差跟陳銘一樣來一句:「都在射程範圍之內」了。

那麼正方為啥會輸呢?

轉折出現在蔡康永身上

這一場我覺得對楊奇函不公平的地方,在於康永哥插手太多。一辯程璐講完,蔡康永直接下場走到程璐身邊開槓。不過跟程璐槓,康永哥沒落到什麼好。

梁秋陽和肖驍開完槓,正方領先5票還拿了1槓。這個時候蔡康永開始講話了。這段話很致命,直擊這個辯題的核心,也直接導致了正方失利,楊奇函被淘汰。薛教授沒有給出價值相當的反駁,這相當於反方多出了一個人,形成了四打三的局面。

我們來看看這道題的核心是什麼?是給好人紅包能不能鼓勵大家都做好事。紅包到底能不能加強人們做好事的動機。

在做好事沒有紅包拿的現在,我們為什麼要行善?要做好事?是太閒了嗎?

不是,我們做好事是因為施捨天然能給我們帶來快樂。人類社會存在這麼久,道德這個東西始終存在,沒有缺席。即便在戰火四起,瘟疫肆虐的年代,人們自己都吃不飽,仍然願意對鄰人施以援手。不是因為好人有好報,而是人類天然就擁有同理心。

我們看到老奶奶摔倒會聯想到自己的老母親而去扶一把,看到孩子走丟了會去幫忙報警,因為我們自己也有或者將有孩子。

人類天生就有做好事的內驅力,科學研究表明,做了好事後人會心情愉悅,這有利於健康。所以道德這個沒有強約束的東西,才會一直有它的立足之地。

而現在做好事給紅包了,這意味著我們試圖用金錢來取代自然存在的內驅力。

很多父母想要孩子成績好,就給他錢或者其他物質獎勵。考100分拿100元,考90分拿50元。這麼做會有啥問題?這會消滅這個小孩原本學習的快樂。他將轉變為純粹為了金錢而學習,他的成績和努力都可以用金錢來衡量。

所以用錢來鼓勵孩子學習的父母,越到後面越雞不動。小孩並沒有那麼多金錢方面的慾望,他會覺得這個東西太難了,我不要那些錢了還不行嗎?

用金錢激勵的小孩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取消掉金錢激勵以後,他原本的內驅力也不會回來。他沒法再體會到學習帶來的天然快樂了。

一旦用紅包來激勵人們做好事,人類原本做好事的快樂就被消滅了。如果每一件好事都被明碼標價,那麼你看到一個老太太跌倒,心裡想的就是:我要不要去賺那五塊錢紅包,而不是如果是我媽在外面摔跤了,沒人扶的話好可憐。

激勵機制的改變是很致命的,人類用屠殺、暴戾、災難、疾病、痛苦都無法消滅的道德,很可能因為一個小小的紅包就消滅了。

我們不能用紅包來鼓勵人們做好事。

這種制度一旦推行,會發生什麼呢?

現在的我們選擇做好事時,體驗的是內心的平靜跟滿足,選擇不做好事時,體會的是內疚和不安。

二十年後,我們的下一代選擇做好事時,體驗的是金錢的滿足,而選擇不做好事或者做好事沒被看見時,體會到的是財務上的損失。

當做好事跟金錢掛鉤,則道德必死。

康德曾經說過:「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

希望這句話不會變成:「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因為做好事而收到的紅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