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部談出軌的電視劇。
不得不說,實在是看得我熱血沸騰!
(當然,不是因為出軌沸騰。)
這是一部韓劇,叫《春夜》。
在這部劇里。
女主李靜仁是一個很普通的圖書管理員。
她有一個相處了4年的男友。
禮貌上進,家境也不錯。
但他還是沒靠任何關係;
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在銀行做到了科長的位置。
照理說。
男女雙方條件都還不錯;
而且也在一起了這麼長時間;
感情應該是非常穩固且幸福的。
但很神奇的是。
靜仁和男友之間;
不但沒有特別幸福的感覺。
甚至有時候兩人的互動,還顯得有些刻意和生硬。
男友也不是對靜仁不好。
當父親瞧不上靜仁,多次催他分手時,他每次都果斷拒絕了。
但問題來了。
這個乍一看很體貼很溫暖很護女友的人;
實際上,卻是一個喜歡自以為是的男人。
比如說。
靜仁生氣,不想理他時。
他幾乎每一次都是不耐煩地說:又怎麼了?
甚至後來連問都不問;
直接去藥店買了一大堆藥給靜仁吃。
又或者;
因為他的一些言行舉止;
靜仁質疑他將自己當成了定期睡伴。
結果他理所當然地表示:
「我們是情侶,做這種事還需要獲得允許嗎?」
完完全全無視了靜仁的立場和意見......
還有。
一直以來。
靜仁都知道男友父親不喜歡自己。
可男友卻從來沒有想要解決這個問題。
反而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裝不知道。
甚至還催促靜仁要趕緊結婚同居;
理由僅僅是:
兩人已經談了很久的戀愛。
但對於靜仁來說。
結婚不應該是為了結婚本身;
而應該是情到濃時自然促成。
但男友從來不理解,也不試圖理解。
於是。
在這樣多次爭吵和疲憊的情況下。
靜仁有了想要分手的想法。
但卻又因為戀愛時間太長,而一直於心不忍。
就在這時。
她碰到了一個藥劑師,劉志浩。
他是男友的學弟,也是一個單親父親。
因為一些偶然的碰面機會和交流。
很快。
靜仁和志浩開始隱隱約約產生了一些情愫......
但是,他倆誰都不敢再向前跨一步。
畢竟靜仁還沒提出分手,還有著結婚對象。
哪怕她自己清楚和男友早已感情變味;
但她仍然害怕被別人冠上出軌的名頭。
志浩也是。
因為擔心靜仁會在這段感情中受傷;
而遲遲不敢坦白心意。
但最後。
在不斷地糾結、掙扎、隱忍下。
靜仁還是決定不再維持沒有意義的感情。
和男友提出了分手。
但男友不同意。
不斷糾纏著靜仁,聲稱要復合。
但,是因為愛嗎?
並不是。
他覺得單親爸爸的志浩比不上自己。
他覺得自己被女人分手相當於失敗者。
所以他口口聲聲的復合;
並不是因為感情,也不是因為放不下。
而是為了能證明自己並不差;
證明自己有能力挽回前女友而已。
說到底。
他僅僅是為了他那份大男子主義的自尊心罷了。
看到這裡時。
彈幕出現了兩種聲音。
一種是罵女主不忠,替男友抱不平的。
一種是罵男友大男子主義,無恥做作。
在小編看來,大家罵的都太對了。
首先是女主大錯特錯。
她明明可以早點斬斷和男友名存實亡的感情;
卻偏偏要等到愛上另一個男人,才意識清楚?
也許當初在她看來。
不分手是因為不忍心,是因為怕傷害;
但。
一段沒有意義的感情,本身不就是傷害嗎?
這樣所謂的不忍心,真的值得嗎??
再說說男友。
感情沒有了,就乾脆利落地結束啊。
為了證明自己不差而去糾纏復合,是不是毛病??
這樣所謂的證明,又有什麼意義??
有沒有發現。
不管是女主還是男友。
他們似乎都在為了證明些什麼而證明。
然而這些事情真的有價值嗎?
有意義嗎?
值得嗎?
他們從來沒有考慮過。
而這。
不僅僅存在於《春夜》的劇情里。
也不僅僅存在於愛情當中。
它其實是現代生活中,很多人背後所攜帶的影子。
2
還記得那個#閨蜜搶著買單1人情緒失控溺亡#的新聞嗎?
去年10月份。
李筱筱、陳靜、張欣雨、許逸飛四個閨蜜一起約去吃火鍋。
接著她們還約了其他朋友去KTV唱歌。
期間。
他們一共喝了5箱啤酒,一共消費了1300多元。
李筱筱已經工作了。
但另外幾個閨蜜還在上學。
於是結帳時,李筱筱便主動搶著要買單。
可陳靜和張欣雨都深知李筱筱收入並不高;
所以一起去阻止她買單。
結果被阻止後的李筱筱很生氣;
在酒精作用下直接甩了陳靜兩耳光。
突然間,場面變得混亂失控。
許逸飛氣得拿起玻璃碎片割腕;
李筱筱也掙脫眾人的勸阻,直接跳水溺亡。
在這件事上。
其實小編不想揣測究竟是誰對誰錯。
但是我也始終想不明白。
區區一個買單。
不但傷害了自己,還傷害了別人,值嗎?
這樣一個說撕就撕的閨蜜情,又真的值嗎??
之前在網上看到過一個故事。
有個女生自稱因為家境外貌都不是很好。
所以從小到大很少有人和她交朋友。
僅有的兩個朋友都是還不懂事時的髮小。
於是這讓她很自卑。
不論做什麼事情;
她都會第一時間考慮別人的感受。
而且經常只考慮別人的感受。
哪怕她自己心裡不舒服;
她也會按照別人的提議去做。
就為了能讓自己在人際關係這方面出眾一點。
後來。
她的人緣確實要比以前好一些。
大家也都願意主動找她說話了。
只是。
大部分人每一次開口,都是為了求幫忙......
剛開始她沒在意。
她認為要得到些什麼必定是要犧牲些什麼。
所以她覺得這值得。
但直到大學某一天。
她班上關係很好的女同學,以不舒服為藉口;
讓她有酬去附近3公里的美食廣場,打包一份砂鍋粥。
她二話不說就同意了。
並且拒絕了酬勞,假稱她剛好也要過去。
可當她打包好,準備走到同學宿舍時。
她遠遠地就聽到同學說:
「錢什麼錢,給她機會跑腿就已經不錯了!」
「她巴不得融入我們,各取所需不是嗎?」
「所以這就叫舔狗舔到最後一無所有哈哈哈哈哈......」
聽完後她立刻就崩了。
歇斯底里地衝進去,拿起那碗粥直接砸到同學身上。
然後終於罵出了這輩子最狠的粗話。
你們說她是不是傻。
一直自認為值得、自我感動地付出;
但在別人眼裡,她卻僅僅是只舔狗。
我能理解她的自卑。
也能理解她對朋友的渴望。
但。
友情和朋友,本就不是通過利益得來和維護的啊。
那些利益討好得到的朋友;
最後也只會是利益的朋友。
更何況。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磁場。
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朋友。
人類本也沒有必要強行有很多朋友。
所以。
為了一些不必要的事情浪費精力財力,你還告訴我值得?
根本是扯淡。
3
不僅情感上。
職場工作上,同樣也存在著這樣的縮影。
網上經常有人說:
「我為什麼那麼努力,為什麼沒人看見??」
「我天天通宵4、5點,老闆都不認可我!」
也經常有讀者留言。
覺得自己再盡力工作老闆都不滿意。
不知道還要怎麼做老闆才滿意。
真的。
隔著螢幕我都感覺到了疲憊的死亡氣息。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日劇。
《無法成為野獸的我們》。
劇里。
女主深海晶是一個在東京拼搏的職業女性。
不光長得很好看,工作能力也很強。
可這麼一個優秀的職業女性。
在公司,卻一直遭受著「非人」的待遇。
混日子無能的同事。
經常找各種無理的藉口,將自己的事情扔給她做。
蠻橫霸道的老闆。
經常將爛攤子丟給她,讓她下跪道歉「擦屁股」。
她明明很不爽,卻要裝作沒關係。
她明明不方便,卻要裝作很輕鬆。
她不是喜歡裝。
她只是會不斷地勸自己這都是為了生活。
所以需要委曲求全。
所以需要自己妥協。
可是。
生活哪裡是這個樣子的啊。
如果生活是為了讓自己活受罪;
那算什麼生活?那還有什麼意義?
所以。
當你有著不錯的能力。
卻始終得不到上司的認可。
那你是不是該反思;
自己是否適合這份工作,而不是拼盡全力去強求認可?
之前有一同事。
她是其他團隊的一員。
工作能力很強,做事很有幹勁。
但偏偏,她的上司一直都不青睞她。
她原以為是自己做的不夠好。
於是上司交代的任務。
她做得一次比一次細緻,也一次比一次效率快。
可這還是沒有換來上司態度的轉變。
她不是不想辭職離開。
只是不服氣。
認為只要證明自己能做得更好;
上司就會對自己轉變態度。
然而結果告訴她並不是這樣。
後來她在上海公司呆了兩年。
成長速度是最快的;
KPI是小組內完成得最好的。
但還是被上司冷嘲熱諷地挑刺。
直到有一天。
上海的另一家公司CEO找到她。
聲稱看中了她的能力和優秀,要高薪挖她。
這時她才發現。
原來自己不是沒有價值。
而是她的上司看不到自己的價值。
而她竟然為了一份所謂的不服氣。
在這個看不到自己價值的老闆底下;
浪費了兩年的時間,去證明自己。
也許有人會說:
這也沒什麼不好的,畢竟得到了歷練。
沒錯。
有成長當然也是好事。
但,如果不是為了那份所謂的證明。
也許在別的公司;
早就能夠得到更好更快的成長。
而不是一直處於被打壓被消磨的狀態。
她的努力值得肯定。
但在這份不值得努力的工作中,價值等同於零。
4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
在現代社會上。
我們似乎總在做著一些不值得的事情。
為了一份不值得的愛情留念;
為了一個不值得的前任糾纏;
為了那些不值得的朋友討好;
為了那份不值得的工作倔強。
......
我們欺騙自己這都有意義,終將有回報。
但卻忘了一個定律:
不值得做的事情,根本就不值得做好。
那值不值得怎麼判斷呢?
很簡單。
一看過程。
二看意義。
三看價值。
能讓你快樂的事情,一定值得。
讓你難過,但是有好結果的事情,一定值得。
讓你難過,結果不好,但是有意義的,也一定值得。
而只有值得做的事情。
才會得到人生中最大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