歸隱是一種超然物外的漂泊情懷,因為歸隱,所以漂泊不定,因為漂泊不定,所以歸隱。 有人說:寺院中落法之僧該是歸隱,看透紅塵,拋離塵世,遠離塵囂,此等心態,就該是歸隱。 其實不然,歸隱之人,漂泊不定,卻不曾看透塵世,更不曾剪斷情根,無欲無望。
若用顏色來形容歸隱,用淡綠色該是最適合不過了。山林間,綠樹中,一個木屋,一個模糊的身影,朦朦朧朧,又清又淡。世人怕只能朦朧的看了。隱士歸隱之意,又有多少詩人捉摸明曉呢? 但寺廟只能用淡灰,淡黑來形容:寡慾寡歡,不參雜半點世間情意,總是坐落于山澗,綠意也會被寺廟的莊重嚴肅掩蓋,形成一抹淡灰或淡黑。 所以,隱士與僧人該有根本的區別:一抹淡綠,一抹淡灰。 魏晉時期有一僧明支道林,曾向竺法深購買岇山,而竺法深卻答:沒聽說過巢父,許由是為了山而隱居的。 隱居不為揚名,更不為世間溶化。觀歷史間的隱居者,大可分為三類:一類如陶淵明,看透官場黑暗,嚮往平和的世外桃源,於是隱居于田園間,終日與貧苦做伴。卻也自得其樂。
一類如魏晉七賢的嵇康,隱居單純不屑於當時社會風氣,不願入流,只願伴著知心好友向秀在偏僻之處隱居打鐵,倒也苦中有樂。再一類如諸葛亮,龐士元,胸懷滿腹才華,隱居一處,旁觀天下大勢風起雲湧,變幻無常。一旦橫空出世,捲起千層大浪,直指歷史浪尖。 由此可見,大凡隱居之人,內心總是恬淡而平靜的,愁苦入他們的眼,不過只是眼睫毛上的一粒塵,輕輕拂去,即可。
竹林七賢的嵇康,只因清高而得罪了高爵顯位的鐘會,難逃殺戮的厄運。 只知道那天艷陽高照,身著紅衣的刀斧手立於他兩邊。三千多名太學生聯名上書請求免其一死,卻也不可挽回。她只要了他的古琴,在那個充滿殺機,充溢著血腥的行刑台上,緩緩,低低地彈奏起了那多少人魂牽夢繞的《廣陵散》。
手停曲散,刀落血噴射而出,神秘的曲子卻仍縈繞在人們耳邊。嵇康的魂魄也隨著這首曲子,愈發鮮明響亮了,他漸漸升起,終於變成了一層層氤氳,遲遲不散。 隱士終於實現了他的生命價值,化成一層層薄淡的綠影伴隨著山川白雲長河,成為了永恆的絕美。 終於,隱士回歸了漂泊,與自然融為一體了,那大概是生命給予隱士最高的禮遇吧。
再說「田園詩人」,無人不想到陶淵明。這位自號「五柳先生」的詩人留給後人的就是他那一首首帶著大自然清香味道的田園詩,像綠色的清風,蕩滌著每一個人的心靈。
陶淵明出身於破落仕宦家族,父輩三代都是官人。可以說,陶淵明從小就生活在充滿人文知識的環境中,受到了父輩們的薰陶,也立下了大志,而他也如願當上了大官。但是,他的仕途卻不是我們想像中那麼簡單,磕磕碰碰的過了十三年的仕宦生活,最終卻因為受不了勾心鬥角的官場而辭官退隱。而他也留下了「不為五斗米向鄉里小兒折腰」的典故,那陶淵明為何要辭官退隱呢?
陶淵明當官之至就有「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因為官場上的黑暗,人民百姓過不上和平安寧的生活,而不斷嘗試著去改變社會的黑暗,但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終至絕望,最後還賦《歸去來兮到辭 》。可見當時陶淵明是無奈離開官場,他受不了相互壓迫和殘害的社會,最終選擇歸隱田園。有人說,這是陶淵明的崇高品德,這是陶淵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這是陶淵明的智舉。可我卻不這樣認為,陶淵明歸隱後,確實是兩耳不聞窗外事,很清閒,而且,陶淵明喜歡菊花,「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閒暇時手捧一杯清香的茶,慢慢品味茶的芳香,一邊欣賞令人陶醉的菊花,多麼陶冶心情,蕩滌心情。
陶淵明雖然歸隱田園之中,但是他卻總想著朝廷的事,官場上的事,人民百姓的生活。《飲酒 》中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不就透露出他那遠大的抱負,他還是希望能為朝廷效力。那麼,他為何要歸隱田園之中呢 ?他不就是想田園生活可以過得安寧,可以蕩滌人心,無競逐,無虛偽。那就不要再去想那一些如包袱般沉重的事,既然歸隱後還有遠大抱負,那就努力實現自己的理想,而不一定得選擇走官場的途徑,陶淵明只是想改變人民的生活,那他可以選擇傳授知識給孩子們,當一個教書先生,從而改變人民的思想。
這可能與他的性格有著很關係,如果說王維是一個開朗樂觀的人,那麼陶淵明就是一個孤僻少言的人,也難怪王維不喜歡陶淵明。這是他歸隱田園的一個原因,可是,越這樣就會過的越辛苦,或許,他不像王維那樣懂得變通,從陶淵明的每一首詩或詞都無不透露出憂傷的氣息。
在《五柳先生傳 》中,「環堵蕭然,不避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一看就知道他的生活過的是如此的艱難,為何要過著這樣的生活,為何要自己要受這份苦?或許有人說,這樣也是一種幸福,而陶淵明自己也樂意。可是 ,陶淵明為了躲避黑暗社會中的互相壓迫和殘殺,過著可能吃了上頓就沒下頓的生活,有意思嗎?
既然改變不了現狀,就改變自己,而不要以一種消極的態度面對生活,何必呢?
秋日,清寒。便真的清冷寒寂。一人無事,兩袖秋風。忙忙碌碌中,秋算是真的來了,來的小心,來的寂寥。一扇窗打開,入秋。一扇門深閉,藏秋。秋日的江南依舊是江南的味道,雅致的涼。有人說的好,關上一扇門,終究會打開一扇窗,與紅塵相接。人間本無隱世遺塵之所。因此,自古沒有哪一位真正的脫離紅塵,隱於世外。
心有桃園,便處處是隱。這是近幾日想到的。紅塵無所,隱居於心。寫幾段文字,不求悲喜。飲一杯清茶,無所謂好壞。聽一段曲,莫謂捨得。醉一次人間,無關風月。如此,得一日閒,觀煙雨涼薄,念紅塵清凈。甚好!
隱居於心,萬物自然。終要有一刻,就那麼一刻就好,褪去繁華,輕酌往事。靜靜地像月色明媚如花,像溪水清淺東去。生活大多還是隱於心,曾經的或是將來的。誰能做到,過去就忘呢?那些出現在生命中,不論是人,是事,是物。長長久久或是匆匆。我想很多時候,都會記得,記得銘心刻骨。只是不經意出現,然後隱藏,出現,再隱藏……
一部劇集有他的精彩,只是與我無關。但仍會常常想,戲裡的人,人的結局。總希望好人會好,有情有義的人終成眷屬。即使從此再無機會觀看。人總會這樣,關上一扇門的時候,有意或者無心會留下一扇窗,等待春風或是秋月。一扇窗足夠,勿需太多。只要有紅塵的氣息,人間的味道。每一個人都不可能遠離紅塵,不食煙火。但要有雅致之心。喜歡某一種境界,未必一定做到,只要喜歡就好!喜歡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