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資本的崛起(七)|1996年:滬深爭雄

2019-10-07   華訊投資

本書是一部記錄中國股市20年歷史進程的財經文學作品。全書以時間為主線,以通俗、寫實的筆法勾勒出中國股市由初創到基本成熟的全景圖。書中記錄了成功者的喜悅,失敗者的悲戚;先行者的艱辛苦楚,後來者的銳意變革;草根平民締造的財富神話,資本梟雄演繹的起落沉浮。歷史的長河仍然川流不息,歷史的腳步必將化作一個個永恆的瞬間。

本書是一部記錄中國股市20年歷史進程的財經文學作品。全書以時間為主線,以通俗、寫實的筆法勾勒出中國股市由初創到基本成熟的全景圖。書中記錄了成功者的喜悅,失敗者的悲戚;先行者的艱辛苦楚,後來者的銳意變革;草根平民締造的財富神話,資本梟雄演繹的起落沉浮。歷史的長河仍然川流不息,歷史的腳步必將化作一個個永恆的瞬間。

回眸20年的歷程.本書真實再現了中國股票市場經歷的風風雨雨的考驗。

這是一部中國版的《偉大的博弈》,對於我們全面了解中國股市歷史和現實有著重要的參考價值。

正文共:7791 字 3 圖

預計閱讀時間:20 分鐘

滬深爭雄由來已久

其實,滬深證券市場爭雄局面由來已久。在1990年兩個交易所成立的時候,王健和禹國剛幾乎是頂著先斬後奏的壓力,搶先在1990年12月1日試營業,早於上交所18天。對於禹國剛而言,這甚至成為了他一生中最自豪的事情。

禹國剛喜歡做一個比喻,他說在中國,生小孩是要有出生證的,如果拿這個比喻,那就是上海證券交易所先拿到出生證的。1990年的確先批給了他們。但1990年也同意批給深圳,只是深圳比上海晚拿了幾天。但是要講小孩誰先呱呱墜地,那是深交所。深交所是1990年12月1日開始試營業,上海是1990年12月19日,深圳比上海早18天。要給深交所補這個戶口,也只能從1990年12月1日算起,不能是其他的日子。

但此後,深圳證券市場的發展並不順利。尤其是「8.10」風波後,一度陷入低潮。1994年以後,深圳股市的發展遠遠落後於上海市場。滬強深弱的格局開始出現。不僅是兩個市場的走勢出現明顯差距,從市場的活躍度、券商的規模與實力等方面,深圳市場也開始落後於上海。可以說,上海證券市場挾天時地利人和之威,使深圳股市相形見絀。有關比較兩個市場、兩個交易所的文章與評論多見諸於傳媒之間。

當時,王健已經因病淡出深交所。作為深交所總經理的夏斌和副總經理的禹國剛,當然不滿意這樣的局面。但這樣的局面不僅是歷史原因造成的,而且與當時證監會重上海、輕深圳的指導思想有直接聯繫。

禹國剛更是直言不諱的稱,「只要中國證監會嚴格執法,深、滬兩個證券市場在較公平的條件下競爭,深圳證券市場會走出自己有特色的路子,成為亞太地區一流的市場。」

1994年11月,深交所約請《股市動態分析》雜誌記者高原專訪了深交所總經理夏斌和副總經理禹國剛,標題就是《公平競爭、再振雄風》。

禹國剛在採訪中說,「在目前市場情況下和深圳自身條件下,深交所決心不變,將充分利用深圳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歷史契機,向鄰近交易所學習,堅持走規範化、高技術化、國際化的路。中國證券市場的出路在於依法監管、規範化運作,按市場規律運作,走向國際市場。但首先還是要搞好國內市場,在此基礎上才能逐漸實現國際化。」

在兩大交易所激烈競爭的過程中,都想到利用傳媒。上交所辦了《上海證券報》、深交所辦了《證券時報》,形成了各自得宣傳喉舌。這兩家報紙加上新華社的《中國證券報》、聯辦的《證券市場周刊》、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的《股市動態分析》,構成了當時中國證券市場最主要的媒體陣營,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被稱為證券市場的「三報兩刊」。從五家媒體的地域分布來看,《中國證券報》和《證券市場周刊》在北京,《上海證券報》在上海,《股市動態分析》和《證券時報》在深圳。

由於地處深圳的緣故,《股市動態分析》雜誌也未能免俗,介入到了滬深爭雄的討論中,而且不由自主地站在了深圳市場的一邊。

在專訪過夏斌總經理和禹國剛副總經理後,《股市動態分析》雜誌又連續三期以「本刊特稿」的形式發表《兩大市場、公平競爭系列專題》文章。

第一篇文章名為「異地股在兩大股市中的不同遭遇」,指出異地股在兩個市場均有被歧視之嫌,但上海市場的歧視程度更甚於深圳;第二篇文章題為「競爭與統一:深滬兩大股市關係的主旋律」,指出兩大交易所應當本著精誠合作的原則,在重大決策與舉措上取得協調一致;第三篇文章題為「證交所應該辦報紙嗎」,提出證交所辦報紙容易導致內幕交易和信息壟斷,《證券時報》與《上海證券報》應當分別與深交所和上交所脫鉤。

但從這第三篇文章來看,多少顯出《股市動態分析》有些私心,畢竟在財經傳媒界與三大報的競爭中,《股市動態分析》雜誌已經漸感壓力。

日後的歷史雖然實現了當年《股市動態分析》雜誌的呼籲,《證券時報》歸了人民日報社,《上海證券報》歸了新華通訊社,但市場影響力逐漸上升。而在信息披露資格中,三大證券報毫無疑問的獲得,《證券市場周刊》憑藉聯辦與證監會的淵源,自然也分得一杯羹,而《股市動態分析》雜誌則最終無緣信息披露資格。

儘管禹國剛豪情滿懷,但草根出身的他將太多的精力放在了實實在在的工作上,但客觀地講,作為一個交易所的一線領導,僅僅靠親力親為是不夠的。顯然,做事果敢、充滿激情的禹國剛缺少的是「政治智慧」。

類似的話,王健在多年後的一次非正式場合也曾經講過,他說「我不是一個成功者,我只享受創業的過程,從來沒有享受過創業的成果。總結幾十年在深圳的經歷,我只能說我的『政治智商』是很差的……」

時至1995年,時任深圳市副市長的武捷思在不同場合提出,要搞活深圳證券市場並準備推出一系列活躍、發展、規範證券市場的措施。印發武捷思觸動的,是《股市動態分析》在6月11日以「本刊特稿」形式發表的《深圳,只有一個深交所!——強烈呼籲深圳市政府領導和證券主管部門正視深圳證券市場的問題》一文,一改往日略顯寬和的文風,言辭激烈、筆鋒犀利!文章署名佳圳,毫無疑問是一個筆名,透出作者對於深圳市場的期待。

文章指出,深圳證券市場地位的改變,已經離人們的期望越來越遠,深圳證券市場的管理體系已經顯露出相當多的弊端,卻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坦率的講,這篇文章的很多觀點還有待商榷,但其作用卻是引起了深圳市領導對於深交所和深圳市場更多的擔憂。畢竟,當時交易所的管轄權還在地方政府

在問計深圳證券業以及證券研究界之時,《股市動態分析》雜誌撰寫並發表了《深圳證券市場的問題研究及解決思路》一文,提出了減免投資者費用、改革深圳登記制度和登記公司、扶持一到兩個全國性龍頭券商、扶持上市公司、理順管理體制加強領導班子、開設指數期貨、設立證券市場發展基金會等多項措施。這些措施,有些未能實現,有些則逐步實現。但隨著深圳市政府開始較深的介入,為1996年滬深爭雄達到白熱化狀態埋下了伏筆。

1995年10月21日,深交所調整領導班子。莊心一出任總經理,張育軍、黃鐵軍、戴文華任副總經理,而原先的總經理夏斌、副總經理禹國剛都沒有繼續留任。

深交所兩位創始人之一、時年51歲的禹國剛終於退出了深交所管理的一線,與劉鴻儒、尉文淵等第一代證券市場開山元老一起走下了開山創業的舞台。

圖:2008年時的禹國剛

禹國剛離開深交所領導崗位後,其後歷時四年,寫成一本52萬字的《深市物語》。

1988年參與翻譯海外證券法規開始,到1990年至1995年五年間任職深交所副總,禹國剛親歷了改革開放後中國證券市場從無到有的全部過程,並是最一線的實務推動者。在主持深交所工作的年頭裡,為了做到公平、公正、公開,禹國剛對深交所員工聲明:「誰炒股票,我炒誰。」他以身作則,自己不炒股票,也不讓家人炒。

回憶往事,禹國剛感慨萬千。在2004年的一次採訪中,禹國剛坦言,「我心裡很明白,窮家小子一個,上大學也是人民助學金,根本沒有想到三十大幾了,還叢黃土高坡殺到華南,到華南深圳也沒有想到有機會學習證券,學習證券回來這幾年開始還是沒有用,後來能用了,一塊來建深圳資本市場,還當了專家小組組長,最後又和王健一塊親手把深交所弄起來,還是深交所的主要創始人之一,第一屆的副總經理,已經足矣。誰還能有這麼好的福氣,這麼好的運氣,有這麼好的機遇啊……」

深發展炒作深發展 賀雲自彈自唱一進宮

1996年1月19日,上證指數最低探至512點後開始反彈,深證綜指則在1月23日運行至105點後開始反彈。滬深股市步入新一輪牛市。

3月5日中國證監會發出通知嚴厲打擊操縱期貨市場和期貨欺詐行為,該通知使期貨市場的資金湧進股市。4月1日,中國人民銀行發布公告稱,今起不再辦理新的保值儲蓄業務。

這一輪牛市與宏觀經濟逐步轉好以及市場估值水平過低有著直接的關係。加之當時的上海、深圳兩個城市的地方政府把股指表現和金融中心的地位聯繫得十分緊密,仿佛誰漲得多,誰就是金融中心一般,更推動了股市的上漲。

由於1997年香港就將回歸,因此緊鄰香港的深圳股市就具備了「香港回歸題材」。深圳股市的活躍程度開始超過了上海。這一度被認為深圳市場管理層一年多來紮實和建設性工作的成果。

上海當然不甘落後,市政府開始大張旗鼓地干預股市。首先推出的龍頭是上海石化。半年的時間,上海石化已經從年初的低點2.24元漲至5.4元,最高漲幅超過140%。

然而,如此凌厲的漲勢與深市龍頭深發展相比,也是相形見絀了。同樣是不到半年的時間,深發展由年初的5.9元漲至19.48元,漲幅超過230%。5月27日除權至9.26元之後,繼續展開新一輪的強勢上漲。

然而,深發展的上漲並非完全是優良的業績和高送配方案造成的。其間,有著操縱的影子,而操縱的主角正是當時擔任深發展行長的賀雲。

賀雲,1951年出生,1984年起先後任湖北省經濟工作處處長、湖北省工商銀行國際業務部總經理、人民銀行深圳特區分行金管處、人事處處長、深圳發展銀行行長、黨委書記、常務董事。

1996年3月至1997年4月,深發展先後動用3.11億元資金直接炒作本公司股票,非法獲利9034萬元。這一行為違反了商業銀行法關於商業銀行不得從事股票業務的規定,也違反了國家關於上市公司不得買賣本公司股票的規定。

1997年6月13日,中國證監會公布了《關於對深圳發展銀行違反證券法規行為的處罰決定》,認定深圳發展銀行利用深圳發展銀行下屬的機構帳戶買賣深發展股票深圳發展銀行從1996年3月4日至1997年4月17日,通過其下屬公司深發地產公司、升祥投資公司、建昭投資公司的三個帳戶大量買賣深發展股票;集中巨額資金,非法大量買賣本公司股票深圳發展銀行通過深發展證券部在1996年3月至1997年4月期間,累計投入資金31194萬元,總計買入深發展股票3061萬餘股,獲非法所得9034萬元。深發展的行為嚴重違反了證券法規的規定,構成上市公司大量買賣本公司股票行為。證監會一共做出了三條處罰決定:

一是對深圳發展銀行給予警告並罰款人民幣500萬元。

二是沒收深圳發展銀行非法買賣深發展股票獲利9034萬元;責成深圳發展銀行在深圳證券交易所的監督下將所持有的深發展股票全部賣出,如有盈利,全部沒收上繳國庫。

三是認定深圳發展銀行行長賀云為證券市場禁入者;自中國證監會宣布決定之日起5年內不得擔任任何上市公司和從事證券業務機構的高級管理人員職務。

賀雲在中國證券市場中的第一次表演就這樣落幕了,也許,他只是當時滬深爭雄戰役中的替罪羊。去職後的賀雲擔任深圳建設投資控股公司副總裁、黨委委員,涉足房地產行業。

誰也沒有想到,當賀雲在五年的市場禁入期滿後會再次殺入證券市場,執掌南方證券,而他的搭檔竟然是昔日滬深爭雄中的老對手——闞治東。

申銀萬國操縱陸家嘴 闞治東敗走麥城

由於上海石化的表現已經無法和深發展媲美,而滬深爭雄又到了白熱化,作為上海券商龍頭的申銀萬國證券自然責無旁貸。

儘管在327國債事件中也受了點小傷,但申銀證券也因此收購了萬國證券,闞治東成為一躍申銀萬國證券的總裁。

表面上看,申銀與萬國等分股份的合併方案,申銀吃了大虧。但闞治東認為,申銀與萬國在網點、隊伍等各方面有很大的互補性,應該在發展中解決一切問題。1996年7月16日,申銀萬國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合併成功,是當時國內最大的股份制證券公司,公司註冊資本為13.2億元。闞治東擔任申銀萬國的法人代表、總經理。

畢竟327的陰影還未散去,闞治東深知操縱股價的危險性。因此,他延續著「闞兩毛」的一貫風格,每天將陸家嘴、上海石化等股票拉升兩毛錢便收手。同時,闞治東也是全國惟一的一個既是上交所理事又是深交所理事的證券公司負責人。這個尷尬的位置讓闞治東在行事的時候不能不考慮深圳方面的臉色。

上海各界當然不滿意,尤其是上海市政府,怎能坐視闞治東如此優柔寡斷。有人覺得深強滬弱的很大責任在於申銀萬國轉移陣地,提出申銀萬國應該多為上海做貢獻。

闞治東怒道:「做貢獻我不反對,但是我覺得,如果說全國的證券市場是一碗飯,上海半碗,深圳半碗,申銀決不只吃上海這半碗飯。」

這句話讓闞治東後來比較被動,上海證券界同行則譏諷道:昔日上海灘證券界三猛人之一的闞治東竟然畏縮成了如今的「闞兩毛」。

圖:原申銀萬國證券總裁闞治東

10月份的時候,深強滬弱的局面越發明顯。上海市政府有關領導到申銀萬國證券公司,開現場辦公會議,議定由市政府出面協調交易所、各大銀行,讓申銀萬國擴大自營炒股規模,所需巨額資金黑洞,由市政府有關部門與各大銀行協商解決。在這種背景下,闞治東決定加大自營運作的力度和規模。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的評論員文章,指出股市存在嚴重投機,機構的炒作行為被管理層嚴查。闞治東的命運由此逆轉。

1996年12月下旬,國務院聯合小組突然來到上海,調查證券經營活動中的違法違規問題。

在處理意見發布前,闞治東進行過積極的申訴。1997年5月23日,各方在證監會等待處理結果。那天的會議主要有兩個流程:第一,宣讀《處罰決定》;第二,聽取申銀萬國證券的陳述和辯解。參加會議的有國家審計署的一位司長、人民銀行總行的一位副司長、證監會法律部和機構部的兩位主任以及闞治東等。

據說,在會議現場,各方展開了激烈的爭論。最後,國家審計署那位司長的一句話終結了這場爭論。他說,「老闞,我們都別爭了。說實話,今天我們在這裡都是演員,演演戲而已。上面已經定了調的事情,誰能改變得了啊……」

會議結束後,闞治東回到上海,而海通證券的董事長兼總經理李惠珍早已等在機場迎接。看得出,這位上海灘證券界的女將心中格外不安。據闞治東說,李惠珍在此後的聽證會上非常委屈,格外傷心。

1997年6月13日,《人民日報》發表題為《維護市場正常秩序、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一批違規銀行、證券公司、上市公司及其負責人受到嚴肅處理》的文章。

文章中說:「去年9月份以來,海通證券公司、申銀萬國證券公司、廣發證券公司違規獲取銀行巨額資金,採用連續買入賣出和大量對敲等方式,分別操縱上海石化、陸家嘴、南油物業等股票價格,造成上述公司股價的異常波動,擾亂了證券市場正常秩序,損害了其他投資者的利益,推動了股票市場的過度投機。有關部門決定對海通證券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李惠珍、申銀萬國證券公司總裁闞治東、廣發證券公司總經理馬慶泉做出免職和記大過處分。對上述3家證券公司分別處以罰款,並暫停股票自營業務1年。」

多年之後,闞治東還認為這樣的處罰對自己並不公平,2004年的一次採訪中,他曾說,「銀行的融資也是獲得的正常融資。因為當年最終我們做的股票在10個億以內,而申銀萬國當時的資本金是13.2億,而且我們有這麼多的營業網點。當年利潤每個月都是現金流進來的,資金並不缺。銀行給我們的融資只是正常的融資,並非銀行提供資金惡炒個股。到今天為止我是不承認這個。」

不過,闞治東也說,「領導責任我是肯定要負的,但我是被迫離開申銀萬國證券公司的。我曾經提出,免職可以,讓我在公司里做一個普通員工總可以吧?但沒有被批准。」看得出,闞治東不會願意離開自己一手帶大的申銀。

離職後的闞治東擔任過香港一家公司的中國總代表,擔任過深圳發展銀行上海分行的高級顧問。1999年8月26日,駕馭7億元資金的深圳市創新科技投資有限公司成立,闞治東南下深圳,執掌深圳創新投。如果闞治東後來沒有應邀出山拯救南方證券,那麼今天創投界風雲人物、2009年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靳海濤的名字就極有可能換成闞治東。

周道炯操刀人民日報文章——《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

給予1996年波瀾壯闊的牛市當頭一棒的不是別人,正是時任證監會主席的周道炯。

剛剛處理過327國債風波不足一年的周道炯又要面對股市的狂熱。10月,吉林化工一周上漲528%,東北電在一天內從7.31元漲到了14.99元,和年初相比,深證成分股指數已經漲了2倍多,上海指數漲了八成。而到12月,深證成指漲幅達到3倍以上,漲幅居全球股市之冠。股市陷入極度狂熱之中。這一年,上百隻股票漲幅達5倍以上,這一年,中國股民急劇增加並超過2100萬。面對越燒越旺的牛市之火,證監會行動了,相繼出台了一系列監管措施,被稱為「十二道金牌」。

然而,即使是十二道金牌都不起作用。後來中央感到股市這樣下去,過度投機,風險太大,必須要進行風險教育。因為那時的股民只能賺不能賠,賺了高興,賠了以後就罵政府,要殺人要放火,甚至稱要炸證監會的都有。

1996年12月16日,一篇短短數千字的評論文章見諸報端,大牛市終於在瞬間逆轉。這篇起到決定性「滅火」作用的文章就是《人民日報》在當天頭版發表的題為《正確認識當前股票市場》的特約評論員文章。文章指出,股市存在嚴重投機行為,提醒股民暴漲必有暴跌。多年之後,周道炯才承認,這篇文章的特約撰稿人竟是中國證監會,而周道炯本人參與了發表的全過程。當時,正是周道炯堅持不能用中國證監會新聞發言人名義,而是提議用《人民日報》評論員名義。因為黨報評論員所具備的獨一敏感性和權威性,於是,一場十二道金牌打不下的股市之火,瞬間被澆滅。

1996年12月16日當天除了發表了特約評論員文章外,還公布了100億元的新股發行規模,這個發行量是上一年度的3倍。同時重新恢復了漲跌停板制度,股票和基金一天內上漲或者下跌不能超過10%。漲跌停板制度在中國股市初期曾經實施,當時是為了抑制過度投機的市場炒作,但後來深滬交易所先後放開股價,取消了漲跌停板制度。停板制度的重新實施引發了不小爭論。

文章見報當天,深滬股市應聲大跌。開盤後4分鐘,滬市281隻股票除4隻例行停牌外,其餘277隻全部跌停。2000億元的股市財富在這一周化為泡沫。與12月的高點相比,深滬股市當月的最大跌幅分別高達38%和31%。

圖:第二任中國證監會主席周道炯

在今天看來,用發表評論員文章的方式來打壓過熱的股市似乎欠缺智慧,而這一舉措也使中國股市再次蒙上為人詬病的「政策市」色彩。但也有人說,在1996年的市場中,機構坐莊操縱市場明目張胆,股民跟風透支炒作隨處可見,並且屢禁不止,這種情況下,藉助最權威媒體輿論施壓只能是當時中國證監會的無奈之舉。而時任證監會主席的周道炯,所承受的壓力之大不論在當時或是現在都是可以想像的。

上個世紀90代中期,也是中國證券市場由初建階段步入快速發展的時期,法製法規並不健全,投機氣氛濃重,在周道炯任職兩年多里,由他親手批示查處的違法違規事件就有90多起,平均每個月都有兩三起,而這每一次查處的背後,都會牽涉無法統計的個人以及機構的利益。

多年後,周道炯在回憶時直言,那段時間夜不能寐,日日擔心。並因此接到恐嚇信無數。媒體對他的一言一行也格外關注。「怕也沒用,在這個崗位上了,只能是這樣子。我最怕由於我們自己工作失誤帶來的損失和造成的影響,當時擔心這個,個人已經無所謂了。我就講了,我說現在我是坐在火山口上,我屁股底下是火山,什麼時候爆發我不知道,但我準備了。我離開的時候是周正慶同志接我的,我對他說,我在火山口上坐了三年,現在還好,安全著陸了,正慶,現在是該你起飛了,我相信你比我飛得好。後來我聽說他跟周小川交接的時候,他也講了這個話。」

1996年的滬深爭雄演化成兩起悲劇事件,令管理層意識到滬深交易所歸地方政府管理的現狀需要改變。於是,1997年8月後,滬深交易所管轄權限正式收歸證監會,實行集中統一領導。

1997年7月12日,國務院任免一批國家工作人員,免去周道炯證監會主席職務,任命周正慶兼中國證監會主席。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