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溫嶺最美8處古村落,山海之間古樸風情如畫

2019-12-27   古村記

浙江台州,溫嶺。

地處東海之畔,三面臨海,新世紀第一縷曙光首照地。

這裡自古以來山海人家沉澱了無數美麗風情,至今依昔。

一起來看看最美的8處古村落,你去過幾處?

1 南鑒村

位於溫嶺市新河鎮西部,地處浙東南沿海的平原水網地帶,地勢平坦,水網密布,多水田,盛產稻穀。村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新河閘橋群組成部分之一的麻糍閘,還有五鳳樓、前陶德順、後陶德順等古建築,並有一條南鑒老街。


「有南鑒的時候,還沒有新河呢!」南鑒人總愛自豪地這麼說。這話,是有來歷的。新河之有建置,是在明初。而南鑒,早在宋代,就已經開始興盛了。新河的老底子,的的確確是在南鑒。南鑒之興,其因在鹽。南鑒一帶瀕海,夙為海鹽出產之地。南鑑古名迂浦,宋初,在此設置了迂浦監鹽場,派遣監官管理,屬黃岩縣。是時,臨海杜瀆亦有鹽場,杜瀆在北,迂浦在南,因此又有「北監」、「南監」之稱。「監」與「鑒」通,於是,這裡就被稱呼為「南鑒」了。


帶著鹽的味道,南鑒一路發展下來,千年而不衰。元初改稱「黃岩場監」。元大德三年(1299)立場,開設團、灶煎鹽,場官稱「司令」,下置司丞、管勾等吏員。明初改「場」為「鹽課司」,置大使、副使、百夫長、工腳等。明成化五年(1469)太平縣(溫嶺舊稱)從黃岩析出,南鑒改屬太平,但鹽課司仍沿黃岩舊稱,以後亦未更改。清沿明制,嗣改鹽課司稱場,場官自大使以下仍襲舊稱,並增皂隸、門子、馬夫等吏役。民國時,黃岩場進一步發展。抗日戰爭爆發後,省內岱山、餘姚等鹽場先後淪陷,黃岩場偏安浙東,遂成大場,進入建置以來的全盛時期。黃岩場公署,署址即在南鑒街。南鑒街,也就借勢繁榮起來。

走進南鑒街,雖然新建築把老街切割成了破碎的片斷,然而,往昔之繁華,依然有著許許多多的端倪。溫嶺是著名的石板之鄉,尤其是南鑒附近的長嶼,千百年來,一釺一錘,鑿擊出數不清的石材,行銷四方。石板,也就成了南鑒地域建築文化中極富個性的表達。


最讓南鑒街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五鳳樓」。南鑒街上,倒還殘留了一座。五鳳樓建築考究,為穿斗與抬梁式相混合的樓房結構,屋頂為重檐歇山頂,屋脊端部雕成「鳳首」狀,作飛翔之勢。從高處往下俯視,屋脊連綿,檐牙高啄,如一隻只鳳凰展翅翩躚,真不愧於「五鳳樓」這麼美麗的名字。行走在南鑒,黃岩場、麻糍閘、南鑒街、五鳳樓……猶如一個個熠熠發光的「金釘子」,釘在了南鑒歷史的版圖裡。而南鑒這個名字,也因此被牢牢地釘在了新河,乃至溫嶺文明發展的版圖上。

2 城南村

位於溫嶺市新河鎮中部,因地處新河舊城南門外,故名。村南有金清港穿過,村中披雲山柏翠杉青。村內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金清大橋、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烽堠遺址、西方庵、瓜簍井等古蹟,並有一條完整的古街寺前橋街。


城南,的確是得天獨厚。這裡毗鄰金清港,而金清港,則是一條黃金水道。它素為溫嶺黃岩內河主要排澇河道,又是溫嶺市之重要海運吞吐口。金清港船隻往來頻繁,通本市太平、澤國、大溪、箬橫、松門以及台州市椒江、路橋等地。隨著交通商貿的需要,俗稱為寺前橋的金清大橋應運而生。而在大橋兩端,也自然而然地伸展出商業街道——寺前橋街。依傍著這個台州六縣水運的中心樞紐,城南想不發展都難。

徜徉在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金清大橋上,長64米的橋身曲曲折折,如一條玉帶,飄在碧波上。橋在兩岸各綰了一個結,那就是橋亭了。橋連著亭,靈秀而端莊。而那由石階和平台相間鋪砌的橋面,起伏有致,獨具匠心,堅硬厚重的石頭仿佛也變得柔軟輕盈,可以如絲綢般舞動。橋欄板及望柱上各種精緻的雕刻,栩栩如生,給大橋增色不少。

穿橋而過,就是寺前橋街。古街的繁華已隨歲月落去。街兩邊的店鋪,曾經開門揖客,人流如龍,人聲鼎沸,如今多已大門緊閉,蕭條冷落,沉默不語了。只有那褪去顏色的店招「保泰川廣道地藥材」等透露出往日的繁華信息。石板鋪砌的街面斑斑駁駁,盡顯歲月的滄桑。


街畔的碼頭曾是台州最大的內河碼頭之一。當年,這一帶集貿市場非常繁榮,開往周邊鄉鎮及縣市的客貨船隻繁多。候船棚里,人頭攢動。如今,碼頭已廢棄,候船棚已拆,獨留長長的石砌埠頭紀念往日的輝煌。

3 里箬村

村落位於溫嶺市東南沿海的松石半島的西南部,原屬箬山鎮,後併入石塘鎮。里箬以地處箬山內側,並相對其南之外箬而言里箬,又名內箬。1200 多人,多陳姓,多數為福建漁民後裔, 以漁為生。林立的石屋為村落獨有的建築特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陳和隆舊宅在其中尤為突出。民間舞蹈「大奏鼓」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里箬東西北三面懸海,以地處箬山內側,並相對其南之外箬而言里箬,又名內箬。「有山焉,層層包裹,故曰箬。又分內外兩層,故曰外箬里箬」,里箬於是成了山海之間的一方樂土。三百年前,來自福建的陳氏一族發現了這方樂土,漁撈生產,漸漸紮下了根。隨著陳氏一族的繁衍生息,一座又一座石頭房子在里箬生長起來,漸漸將山覆蓋。「風景依然滿眼新,別成世界別成春。層層房屋魚鱗疊,半依山腰半海濱」。里箬,儼然已是一個生機勃勃、充滿魅力的漁村了。


「千戶石屋魚鱗疊,半住山腰半水濱」,里箬村的石屋至今還相當密集地保存著。石屋與石屋之間由一條叫金涯尾路的主道貫通,石階從村口鋪到村尾,沿途巷弄縱橫交錯,相互聯通,有一種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風情。往往就在一轉角處,與一座古老的石屋不期而遇。

里箬村最著名的建築,要數陳和隆舊宅。2011年1月,此宅以「石塘陳宅」之名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宅院,建造精美,極具漁區特色。宅院位於金涯尾路39號西側,坐北朝南,為木石結構建築群。主入口大門設於東面,入大門,中間為石板路,建築群由石板路分為前後兩部分,花園與前樓之間夾峙著一座石砌碉樓,高五層,巍然聳立。

4 五嶴村

石塘鎮的一個普通的小漁村,東面環山,南朝大海。


近年來,這個藏在溫嶺200多公里海岸線的小漁村,因發展漁家樂、石屋民宿而名聲鵲起。


依山傍海而建的石屋,幾百年來一直是石塘漁村的傳統民居。



錯落有致的石屋,與沿海綠道連接,和大海構成一幅和諧美麗的畫面。


過去無人問津的石屋,到如今一房難求。



「屋咬山、山抱屋」的石砌建築之美,吸引著慕名而來的遊客。


在這裡,有聽海看海的石屋,有海浪可濯足,獨特的山、海、石文化氣息,來了就不想離去...

5 小箬村


位於石塘半島西南部,處在石塘中心漁港最大港區箬山漁港內,在石塘箬山有著特殊地位,是整個石塘最佳的落日拍攝點和觀看地之一。每當傍晚降臨,落日、島嶼、大海、漁船便融為一體,獨具風情。

一排排錯落有致的房子,被塗成了各種顏色


6 坑潘村


坑潘村是一個安靜恬然的古樸村落,坐落在溫嶺市塢根鎮的東北部。

風景秀麗的大萊山中麓下面。一條坑潘溪靜靜地穿村而過。把古老的坑潘村分為了東西兩邊。

7 峨嵋山村



峨嵋山村地處溫嶺市溫嶠鎮西北部。2018年度省級歷史文化重點村。

村落群上環繞、依山而建;數十幢老房子村落有致散落在其中。整個村宛如一副精美的山居圖。


陳氏宗祠前6對旗杆石、千年羅漢松、八字台門、駙馬宮、尚書坊……等都是該村歷史的見證。


相傳該村是唐代僖宗年間,戶部尚書陳麟父子避難來此,將這一帶山脈稱之為「吾避山」,後族人將山村更名為「峨嵋山」。



8 白璧村

村落位於溫嶺市塢根鎮西部,地處白璧山西麓。《嘉慶太平縣誌》記載:「白璧山,其山崖壁峭立,坻堮嶙峋,一片璧色,或說嘗掘得白璧於此。」村屬沿海丘陵區,是一海邊村落。村落壘石為屋,別具特色。村中至今猶存三座碉樓,為浙江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溫嶺碉樓的組成部分。


「海風拂面波作鏡,青山繞宅翠為屏。」抵達山村,在村中漫行,一片盎然的綠意里,一座座小石屋擠擠簇簇,沿著山坡次第散開,那麼自然,那麼寧靜,那麼質樸,陶淵明的那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油然從心口湧出。


白璧村每一座小石屋都讓人注目流連。牆體用天然石塊隨意地壘砌,石塊之間填泥土或灰漿粘接,厚實堅固。石塊或大或小,形狀各異,粗、拙、野、亂,有一種不受約束的美。用當地隨手拈來的石材,以簡單適用的技術建造石屋,讓它們像一棵樹一樣在村子裡天然生長,人與自然以這樣的姿態相處,最好不過了。

尊重自然、親近自然、順勢而為,本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妙之筆。用當地隨手拈來的石材,以簡單適用的技術建造石屋,讓它們像一棵樹一樣在村子裡天然生長,既經濟,又和諧,人與自然以這樣的姿態相處,最好不過了。殷實些的人家,會在門楣、窗楣上做些裝飾。簡單點的,只做出幾道弧形的線腳;複雜些的,做成門套、窗套的樣子,用圖案略加點綴,屋子的立面就更加生動豐富了。



在一片低矮的石頭屋中聳峙而出的,要數那一座座的碉樓了。民國時期,溫嶺股匪甚盛,興則立寨於內陸,敗則隱匿於海島,居民深受其害。白璧村位於山海之間,舊多匪患,多建有碉樓以防匪。至今,村中還留存有三座碉樓。


9 車關村



全省首批3A級景區村莊。位於溫嶺市石塘鎮東部,全村以海島丘陵地貌為主,山勢平緩,氣候宜人,海域遼闊,物產富饒。村內有山地75畝,種植番薯,有金沙灘1400米,沙灘坡度平緩,沙質金黃細膩每逢晴日,碧海金沙,相得益彰,更有二百多間斑斕石屋,純樸民風、漁家風采。

風格各異的精品石屋民宿,在慢生活里尋找生活的本真滋味~



燈塔、漁船、海景、……生活在這裡被過成了一幅風景畫~


古村記獨立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