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年前他為了方便約會造了山塘街上的這座小橋

2019-07-29     姑蘇好時光

姑蘇好時光,每天聽見有趣的蘇州。

白居易當初開闢山塘街的時候怎麼也想不到這裡竟然可以繁華千年

要是唐代一群頂尖詩人在天上聚會,酒到微醺大家紛紛拿著自己的作品炫耀、爭論不休時,白居易一定會站出來說:

「大家靜一靜啊。論詩作呢大家各有千秋,我還是首推太白兄、子美兄,但是啊——我也不是謙虛,論寫詩我不敢說第一,但要說搞建設在座各位恐怕都不如我了。」

從明清兩朝到今天,除了戰亂時期短暫的蕭條外,山塘街始終商賈雲集,遊人如織。長期的繁華還帶來了古建築的扎堆,老宅、古橋在這裡就是尋常的景色。

光是山塘河上的古橋就有十來座,山塘橋、通貴橋、新民橋、普濟橋、望山橋……每一座都有自己獨特的歷史、不一樣的造型,每一座都是姑蘇的一個文化符號。

通貴橋,在山塘橋的西側,可能是所有山塘街的照片里出鏡率最高的意象了。據記載這座單孔石拱橋最早修建於明朝弘治年間,算起來已經是500多歲的高齡了。而它的修建並不是當時政府的什麼實事工程,而是出自一位蘇州退休高官的手筆。

吳一鵬,蘇州人,姑蘇城內有名的吳閣老,曾擔任過正德皇帝的老師。他為官風評極好,也入選了滄浪亭五百名賢石刻,去世後大才子文徵明還專門為他撰寫了墓志銘。

當時他家就在山塘河的一邊,恰巧他有個好友住在河的另一側,兩人經常來往,時間長了就發覺總是要繞路很不方便,於是吳一鵬決定,要不乾脆直接造座橋吧,方便和朋友往來,也方便其他路人

於是這座最早為了與貴友連通的橋就被後人稱之為通貴橋,也有人說只要跨過這座橋就可以通向富貴。(相傳隆慶二年,通貴橋上曾出現五色彩雲,因此又名瑞雲橋。)

通貴橋下的狸貓

除了造橋,他還專門開了一條支流、造了個私家碼頭,就為了方便親戚朋友來家玩,要不說人家是大官呢,做事情妥妥的都是大手筆。

走下通貴橋不遠,就是吳一鵬的故居玉涵堂,這是蘇州古城外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明代民居建築,早已成為江南宅居的典範。

玉涵堂俗稱「閣老廳」,同樣500多歲了,占地面積近5000方,房屋分為四路五進,基本保持著明代官宦士紳大型宅第的格局,除了主廳玉涵堂的主要結構還是明代留下的以外,其餘都是清代及民國年間的建築。從磚雕門樓到蟹眼天井,到別具一格的後花園,依稀可見從前大戶人家的風采。

據說當年貝聿銘為了設計好蘇州博物館便在蘇州古城內尋訪考察,曾經來到山塘街,在通貴橋下駐足停留了許久,對助手感慨說:「就要這種樣子的。」

除了建築大師,通貴橋還吸引來不少導演的注意,著名導演蘇州人李少紅就曾在這裡取景,拍攝改編了同為蘇州作家蘇童的同名作品《紅粉》,在90年代把蘇州展現在了全世界的眼前。至於每個季節扛著長槍短炮來這裡拍攝的攝影愛好者更是不計其數。

一座通貴橋橫跨並不寬闊的山塘河,兩岸枕河的民居、茶館、酒肆、書場擠擠挨挨沿著河流看不到盡頭,橋上是絡繹不絕的遊人,橋下是偶爾搖曳穿行的遊船,每個人都成了彼此眼裡的風景,難怪蘇州詩人范廣憲曾寫過這樣的句子:

「倚樓人悄小簾垂,通貴橋頭暫泊時。釀出山塘好風景,滿堤稚柳細如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w-hmRGwB8g2yegNDQL8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