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生在魚米之鄉的蘇州人來說,可以很久不吃魚,但絕對不能不吃米。要是哪天三餐都少了米飯那肯定渾身說不上的難受。哪怕是赫赫有名的蘇式湯麵,在大米麵前也只能是個小老弟。
蘇州人對米的愛到底有多深沉,可以去看看古城內的一條小巷,蘇州那麼多巷子都是「一條」,只有它是「一升」。
倉米巷的昨日與今天
倉米巷,位於人民路飲馬橋北,原名叫倉後巷,因為南宋時蘇州市的糧倉就在這條街前面所以有了這個名字,後來索性改成了「米」字,聽著就有股豐收的喜悅之情。
不過現在許多人知道這個地方,都是因為一本《浮生六記》,還有那兩個有趣鮮活的人。
在《浮生六記》最歡快動人的第一記中,沈復回憶起當年與妻子芸娘一起搬家到倉米巷的光景。
《浮生六記》崑曲
要知道在這之前他們可是住在滄浪亭邊的,對比之下倉米巷的新家顯然落魄淒涼了太多,乍一看只讓沈復覺得「院窄牆高,一無可取」。
昔日滄浪亭邊神仙眷侶似的生活一下子成了平淡而近乎清苦的日子,愛情到底不是華麗卻短促的七言絕句,而是一首漫長而磨人的歲月輓歌。
滄浪亭
風花雪月遇上了柴米油鹽自然變得局促不安,最難的時候兩個人甚至會為了一碗粥而互相推讓,但就在倉米巷裡,沈復把這個小家取名為「賓香閣」——「香」就是芸娘(芸,本意有芸香的意思,一種香草名),「賓」自然就是相敬如賓的意思。
而芸娘呢,精打細算著家裡的吃穿用度,用幾個銅板打理沈復的書,兩人還相約以後要是有機會,買上十畝菜地,種植瓜果蔬菜,一個畫畫,一個刺繡,粗茶淡飯,其實也是人間至味。
民國時候,林語堂等人曾來到蘇州,想要實地探訪當年《浮生六記》故事發生的地方,可惜他們最終也沒能弄清楚沈復與芸娘究竟住在倉米巷何處。
這位被林語堂譽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可愛的女人」的身影,也許早已揉進了蘇州的微風與柔波里,無處尋覓,卻又無處不在。
倉米巷上如今名氣最大的地方也許就是24號的半園了。因為城北還有一處半園,所以成就了蘇州城內的南北兩半園。
這裡是清代同治年間一位叫做史偉堂的道台修建的,說來也巧,這裡曾是清末有名的大儒俞樾在蘇州短暫居住的家,但後來他買下了馬醫科巷的宅子改建成了曲園,於是倉米巷的房子就轉手賣給了史大人。
兩個人簽好合同臨走前俞樾還手書了一幅對聯給史大人,大概意思是說:人啊要知足常樂,他自己的曲園就是「曲中求全」,而這位史大人呢顯然也充分領悟了大師的精神,「知足而不求齊全」,於是就把這園子叫做「半園」。
直到民國這裡都曾遊人如織,經常有隱社、詩社在此吟詠集會。如今這南半園正在進行修繕保護,也許不久的將來倉米巷上又會重現昔日的風華。
從大石頭巷可到南半園,目前正在整修,無法進入
倉米巷內曾有一個規模極大的隆慶寺,據說始建於明代,歷史上幾興幾廢,蘇州解放時解放軍還曾在這裡短暫駐紮。
到了1958年寺廟合併,隆慶寺內四大天王移置北寺塔,300多尊羅漢、《龍藏經》以及代代相傳的一件清代乾隆皇帝欽賜的紫衣袈裟也都移送去了寒山寺。
再後來寺廟被拆改建成了小學,逐漸演變為如今的姑蘇區老年大學,而唯一剩下的藏經閣也成了幾家公司的住所。
除了景,倉米巷也不缺名人,比如倉米巷14號與16號曾經是盧彬士的故宅,他是清末的優貢生(每三年各省學政於府、州、縣在學生員中選拔文行俱優者,與督撫會考核定數名,貢入京師國子監,稱為優貢生),後來時代變了還做過蘇州市圖書館顧問、江蘇省文史館研究員。
據周瘦鵑說他當年是「吳中培植碗蓮的惟一能手」,雖然現在能在小碗里培育出一朵朵紅蓮花並不算稀奇,但放在幾十年前那也是件足以震動全城的雅事。
此外倉米巷上還有一位著名的醫生蕭伯宣,他曾擔任蘇州最早的教會醫院博習醫院的院長,外科手術技術高超,被譽為當時的「蘇州三把刀」之一。
如今倉米巷上還能看見一處兩層青磚小樓,就是他當年在寓所創立的博愛醫院的舊址。
如今的倉米巷已然是一條再尋常不過的蘇州小巷,悠悠歲月只留下了淡淡的痕跡,但周圍老蘇州的生活還在繼續,就像俞樾為南半園提的那副對聯說的:
「園雖得半,身有餘閒,便覺天空海闊;事不求全,心常知足,自然氣靜神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ek5H3G4BMH2_cNUgNzf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