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自以為最直白的表達,是看不見光的陰暗

2020-05-13   父母圈

原標題:那些自以為最直白的表達,是看不見光的陰暗

是哪一年在春晚上看到趙本山組建的趙家班子一起出演的春晚小品?名字忘了。內容大概是講趙本山飾演的一個農民遇到一對苦難母子,然後好心給他們捐款,哪只手一抖多按了一個零,捐出去了3萬的烏龍事兒。記者來採訪時才知道連同捐出去的還有他合伙人的錢。可是受捐母子只認捐款人,讓合伙人很是鬱悶。

故事是這麼個事兒,其實想說的是其中王小利飾演的那個合伙人說的一句台詞:你不能把自己那邊的火燒的旺旺的,轉身一泡尿把俺的火給澆滅了呀!這意思是這捐的是咱倆的錢,可是不能好處讓你一個人得了去呀。當年這個小品不知道還有多少觀眾還能記得?可是類似於這個小品情節帶來的感受,卻是在生活中時時都在發生。

見不到別人好,不喜歡別人曬幸福,看不慣處處都明媚的正能量。總想著用什麼樣的方式去有意無意的打壓一下他人的感覺。仿佛只有這樣才能顯得自己多麼的有存在感。或者用一種更加傾向於「惡意直白的攻擊」去美其名曰提醒他人看到事實的真相。這種被慣之以「 我這人說話就是這麼直接 」造成的往往是至人於軟肋的硬傷。

比如近期papi醬子在母親節發送的,自己初為人母吐槽似的喜悅,如此普通的一個朋友圈,卻遭到大量網民的集體嘲諷。好像每一個人都可以站在自以為的道德制高點對她進行各種抨擊,其中不乏惡毒的人身攻擊的語言。

比如普通朋友在朋友圈裡發布了一條,今天母親節收到了意外的驚喜,從來不發朋友圈的也禁不住曬一下這個小幸福。另外附著一張女兒送的口紅和卡片的照片。可是不多久朋友圈的留言里出現一條:現在誰還用國產口紅呀!看看就好,不要上嘴。沒多久,發現她的朋友圈信息刪除。

不明白為什麼別人的故事總是能激起那麼多他人如此的關注。當我們看到那一份小小的幸福的時候,為什麼不能去感受這份美好,而是用如此殘忍的直白去打擾呢?就像是我們看到朋友終於減下來5斤,我們是要給到她祝福,感受她此刻成功的喜悅,還是告訴她:別高興的太早,早晚都要胖回來的。

在我們說出那句直白的開始傷人的話時,有沒有去感受一下自己?其實,並不是打壓了別人你的地位就會變高。並不是戳到了別人的痛處,別人就會覺得你很聰明。真正人生的智慧是:看破不說破。那是能夠體諒他人的高貴品質。

前段時間一對夫妻發送了一家三口日常生活工作的照片。夫妻倆買滷菜,做了一個很大的櫃檯,上面做生意,下面就隔出來給小小的女兒支出一個上網課的桌台。解決了孩子小沒人看管的問題,忙生計的同時又不耽誤孩子上網課。一家人其樂融融,一起努力,一起奮鬥。

可是網絡上就會有很多跟帖說:孩子太可憐了,這麼小只能窩在鐵皮板底下上課。甚至有人還要給這家人捐款。這家媽媽回覆說:我們生活的很快樂,很幸福,不需要別人的捐款。那些哀嘆孩子可憐的人有沒有想過,在你哀嘆的同時,打擊挫敗的是父母努力拚搏的狀態?引發的是父母不能給孩子更好生活的愧疚啊!

我們說,是的,你是生活的很不錯,所以你以為別人生活的不好。請注意那是你以為的,那不是當事人的。所以請你善念的給到他們理解和支持。你可以綻放你的光芒,卻不要熄滅了別人的燈。

人性之丑,在於總是在自以為的感覺里去感受他人,用自以為的方式去隨意踐踏他人的自尊,自愛。沒有體驗過他人的世界,怎能站在自己的立場去評判他人世界裡的一切發生。沒有感受過在生活中發現創造美好的經歷,又怎能用狹隘的自以為的主觀去評定他人生活的喜樂和傷悲。

所以,請閉上那個想要直白的表達的嘴。多用眼睛,用耳朵去看到,去聽到這個世界的美。看到收穫小幸福的喜悅;看到努力向上,積極暢快的樂觀;看到在卸下防禦回歸溫暖的倦怠。

聽到他們溫暖的發聲,聽到他們開心的發聲,聽到他們滿足的發聲,聽到他們充滿希望的發聲。

這一切都美好自然的發生著,靜靜的沒有打擾任何人。如果你從他們的世界路過,請留下祝福的微笑和真誠的祈願,這樣就夠了。

一切光的感召,都在你看到光的那一刻。讓我們成為愛,成為光。

文/曉斐

~end~

(圖片來自網絡,原創者可以自行撤回或聯繫刪除。感謝,感謝,再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