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聿銘的100年(作品全記錄上)

2020-03-06     藝術新青年


貝聿銘的100年(作品全集)


貝聿銘這個名字

似乎是一個超越了時代的存在

在現代建築的歷史上

貝聿銘被稱為「最後一個現代主義大師」

遊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的他

無疑是建築界一個特殊的存在

貝聿銘始終堅持著現代主義風格

在將建築人格化的同時為其注入東方的詩意

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

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

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


本文共分為三個部分:

1.經典作品

2.作品摘選

3.貝老經歷

(本文較長,需耐心觀看)


第一部分

【經典作品】


羅浮宮玻璃金字塔


法國巴黎

1983年—1989年








改造巴黎羅浮宮設計圖紙


貝聿銘為羅浮宮擴建設計的圖紙


貝聿銘在羅浮宮金字塔模型前


貝聿銘與羅浮宮金字塔


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卡達 多哈

2000—2008


這座博物館在2008年順利開館,

貝聿銘稱這個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將是他最後一個大型文化建築。

貝老的目標是

將較久遠時代的價值觀融入當今的文化之中,

或如他所說的,

捕捉住「伊斯蘭建築的精髓」。







博物館外牆用白色石灰石堆疊而成,

折射在蔚藍的海面上,

形成一種懾人的宏偉力量。









美秀美術館 (Miho Museum)

日本滋賀縣甲賀市

1996-1997年








貝老以桃花源為原型,

精心策劃設計了這棟美術館。

整個美術館的參訪過程,

好比是世外桃源的發現之旅,

峰迴路轉,引人入勝,

唯美景致處處動人,讓人留以回味。


美術館平面圖

局部鳥瞰圖


鳥瞰圖


隧道









蘇州博物館

2003年—2006年

(新館)


建築的靈感來源於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

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

使建築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

新館與拙政園相互借景、相互輝映,

成為一代名園拙政園的現代化延續。





蘇州博物館片石假山手繪圖



















在建築的構造上,

玻璃、鋼鐵結構

讓現代人可以在室內借到大片天光,

開放式鋼結構替代傳統建築的木構材料,

屋面形態的設計突破了

中國傳統建築「大屋頂」在採光方面的束縛。



香港中銀大廈


香港中銀大廈

樓高七十層

以竹子(節節高)的形象作為建築主題

外形極富想像力



香港中國銀行大廈結構模型


貝聿銘在研究結構模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gDRsHAB3uTiws8K14a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