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淮北印象——淮北大鼓

2021-02-24     淮北綜合廣播

原標題:本地:淮北印象——淮北大鼓

在淮北平原上空,

有這樣一種聲音。

這聲音情緒飽滿,充滿張力,

伴隨著陣陣鼓點,

自明末清初就迴響在淮北平原,

這就是淮北大鼓。

淮北大鼓最早起源於濉溪,人們用它來表達喜怒哀樂人生五味。它唱腔高亢婉轉,唱詞詼諧幽默,深受大眾喜愛。淮北大鼓最初是手鼓伴奏,用半說半唱順口溜的形式演繹。到了清代中期,藝人們在不斷的傳承發展中,大鼓的表演形式也發生了變化。手鼓有了支架,鼓位被固定,表演也變成了固定場地的演唱。

淮北大鼓主要由大鼓、鼓架和手板組成。說是大鼓,其實並不大。鼓面看著約有一個小圓凳寬,鼓身大約高20公分,由檀木或棗木挖成,上下用牛皮蒙住,在邊緣用大頭釘固定,四周加鐵環,以敲擊時產生諧音。鼓棒用柘木條或石榴木條製成,前端上翹,乍一看,有些像家裡用的痒痒撓,打鼓時以彎頭扁平處敲擊鼓面,這樣可保護鼓皮不至損壞。鼓架用六根竹條支成三角形支架,上用細麻繩攀系以固定大鼓。手板有鋼板和木板兩種,鋼板形似半月牙狀,由鋼或銅製成,也叫「月牙板」「梨花片」,手板是兩片細長的檀木板,只有3公分寬,卻有30公分長。

一面鼓、一副板、一張嘴,

這就是淮北大鼓的全部家當。

淮北大鼓唱的段子大多是古代小說戲曲中的精彩片段。如《三國演義》中的《糜氏託孤》,《紅樓夢》中的《黛玉悲秋》,《西廂記》里《紅娘下書》等等,也有《孟姜女尋夫》《小姑賢》一類的民間故事。

新中國成立後,淮北大鼓的發展達到鼎盛期。哪個村收成不錯、誰家結婚、誰家添丁,都喜歡請大鼓藝人去唱個一兩天。而每到農閒時,春節前,大鼓藝人更是搶手,他們走街串戶,經常這村還沒唱完那村就來請,受歡迎的程度,不亞於現在的明星。所以大鼓藝人一出門,往往得帶上換洗衣服,因為不唱滿兩個月,是回不了家的。

這種熱鬧的場面一直持續到上世紀70年代。改革開放後,隨著電視、電影的普及,淮北大鼓這種帶著「土味兒」的本地戲曲漸漸沉寂無聲,從事大鼓的藝人越來越少。曾經響徹十里八鄉的淮北大鼓被新生事物無情地衝下時代的舞台。

1995年,安徽電視台錄製淮北本土戲曲,淮北大鼓重新走進人們的視線。當抑揚頓挫的鼓點敲響時,淮北大鼓的戲迷們被點燃了熱情,他們歡騰起來,再次聽到熟悉的聲音,仿佛一下子被帶回到幾十年前,情不自禁地跟著哼唱起來。淮北大鼓又一次「火」了!

2006年,淮北大鼓進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9年,又被上報申請第三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重新認識淮北大鼓,關注淮北大鼓。如今,在臨渙茶館,喝杯清茶,聽段大鼓書,是茶館的常見消遣。

「一路行、一路歌」

淮北大鼓從明末清初走到今天,勁勁兒地,帶著淮北人的倔強,像平原上的草,努力地生長,那原汁原味的鄉土氣息已然深入到老百姓的心中,它紮根在淮北大地,是屬於淮北人民的獨具特色的文化根脈。

監製:耿艷秋 丁偉

編輯:姚弘

朗讀者:蔚蔚

合成:蔚蔚

微信編輯:柳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f5M03cBMMueE88vvBY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