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音版」比雞缸杯更珍貴的「三秋杯」文/宗河

2019-08-25   終南文苑

明成化鬥彩「三秋杯」底款

 明成化鬥彩「三秋杯」

處暑過後,天氣漸涼,始有秋意。古人將秋天分為孟秋、仲秋、季秋,合稱「三秋」。以「三秋」為題材創作的藝術品不勝枚舉,其中最值得稱道的當屬明成化鬥彩「三秋杯」。歷史上,三秋杯的名號不如同時期的雞缸杯響亮,但它的工藝和收藏價值卻遠超雞缸杯。

世間僅存兩隻

明成化年間是我國瓷器燒造史上的重要時期,該時期瓷器造型玲瓏秀奇,胎質細潤晶瑩,彩料精選純正,色調柔和寧靜,繪畫淡雅幽婉,其輕盈秀雅的風格獨樹一幟。「鬥彩」是明成化瓷器的一大創舉,它是在青花抹紅彩繪畫的基礎上,結合釉下青花和釉上彩釉而誕生出的瓷器新品種,有「青花間裝五色」之美譽。明成化鬥彩瓷器中,有兩款極為重要的作品,分別是「雞缸杯」和「三秋杯」,其中三秋杯數量更少,堪稱極品。

目前在世界多個博物館中,明成化鬥彩「雞缸杯」多達20隻以上,而明成化鬥彩「三秋杯」僅存兩隻,皆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三秋杯高3.9厘米,口徑6.9厘米,足徑2.6厘米,撇口,深腹,瘦底,圈足,青花發色淡雅,所施釉上彩有紅、黃、奼紫等。杯內光素無紋飾,外壁繪兩組山石花卉紋,間繪數隻蹁躚飛舞的蝴蝶。此杯造型輕靈娟秀,胎體薄如蟬翼,施彩淡雅,畫意清新。特別是飛舞於花草間的彩蝶,欲落還飛,須足畢具,栩栩如生,體現出畫工高超的畫技和深厚的藝術修養。由於畫面中有菊花、山石、蝴蝶、秋草,此為古代繪畫中典型的「三秋之景」,故而得名「三秋杯」。

據了解,這對三秋杯是近現代著名收藏家、古陶瓷鑑定家孫瀛洲於上世紀40年代初購得,當時共花費40根金條。1956年,孫瀛洲將三秋杯連同其所藏3000餘件文物悉數捐贈給北京故宮博物院。

可愛的「嬰兒體」底款

三秋杯舉世罕見,故宮博物院專家經過詳細研判,確定三秋杯為明成化器物,並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而鑑定的重要依據就在於底款。

三秋杯的底款極為特殊,其底部圈足內施白釉,外底青花雙方框內書青花楷體「大明成化年制」六字雙行款,字體肥、筆道粗,柔中含剛,遒勁有力,給人一種寧拙勿巧、以拙取勝之感。三秋杯底款與其他時期的官窯底款在風格上大相逕庭,一反規整、嚴謹的風氣,顯得十分隨性,乍看起來,猶如孩童所書,故又被稱作「嬰兒體」,有人認為它是明成化皇帝朱見深御筆親書。

孫瀛洲曾編有六句歌訣來辨識此款:「大字尖圓頭非高,成字撇硬直倒腰。化字人匕平微頭,制字衣橫少越刀。明日窄平年應悟,成字三點頭肩腰。」根據此歌訣,款識中「大」字的第二筆上端有尖有圓,出頭並不很高;「成」字第五筆的撇直而硬;「化」字左邊單人旁和右邊「匕」上部幾乎持平;「制」字(指繁體字制)中下半部的「衣」字一橫不越過右方的立刀的最後的一豎勾;「明」字左邊的「日」多是上窄下寬的梯形或上下相同;至於「成」字最後一筆的那一點,成化款中有的點在橫以上,有的點在與橫持平部位,有的點在橫以下,而三秋杯則在與橫持平的部位。

無法仿製的「奼紫」

成化瓷器品種繁多,色彩豐富,如紅地綠彩、紅釉白花、青花紅彩、青花綠彩、孔雀綠釉青花、黃釉青花、藍釉白花、白釉醬花、白釉紅彩、白釉黃彩、白釉綠彩、素三彩、琺花、仿哥釉等,這些五彩斑斕的釉面上有許多顏色是前所未見的,比如明成化鬥彩「三秋杯」上的「奼紫」。

三秋杯蝴蝶翅膀上施有一種紫色釉,其色如赤鐵,表面乾澀無光但十分濃艷。孫瀛洲在分析了他目睹過的成化鬥彩後,總結出了三秋杯釉上彩的特徵,並將這種特殊顏色命名為「差紫」。孫瀛洲對「差紫」的解釋是「燒造時差異的色疵」,說白了就是因工藝不夠先進而造成的。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種顏色上的「瑕疵」卻被後世所推崇。究其原因,後來的工藝水平提高了,反而摸不清當年的「差紫」是如何燒出來的,所以無法仿製。孫瀛洲曾提出:「在清康、雍、干時燒配的蓋,其他色彩都仿製得近似,唯獨『差紫』一色不及遠甚……可以肯定地說,凡帶『差紫』的成彩絕為真品。」

「差紫」以「差」顯貴,藏界後來以「奼紫嫣紅」將其雅化為「奼紫」。文物鑑定專家耿寶昌在其所撰《明清瓷器鑑定》中談及成化鬥彩時說:「至於獨具特色的『奼紫』,色如赤鐵,表面乾澀無光(過去有人對此色不甚了解,每清洗便誤認為是污垢而刮削,損及彩釉),作為識別成化鬥彩的特殊依據,常憑此色便可定論。所有後仿者,均望塵莫及。」

儘管藏界百般努力,但「奼紫」至今依然無法仿製。目前市場上從未見過明成化鬥彩「三秋杯」的高仿品出現,即便器形、底款、構圖、線條一模一樣,但釉色上也無法徹底還原,「奼紫」儼然已成為明成化鬥彩「三秋杯」的防偽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