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紀諸多「終結論」的喧囂中,「哲學的終結」是最為徹底而響亮的。在以法國哲學為典型形態的當代哲學中,馬克思思想中原有的「反哲學」的底色被放大,甚至與尼采、弗洛伊德並置成為當代哲學反形上學的思想利器。在這一意義上,馬克思哲學這一概念的合法性好像有所存疑。
理論與實踐的張力
質疑馬克思與哲學的關係,並不是一個新話題。早在西方馬克思主義剛剛誕生的20世紀初,以柯爾施為代表的思想家就曾對馬克思主義是否是一種哲學,或者在何種意義上是一種哲學提出過質疑,即所謂著名的「柯爾施問題」。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延續至今,並無定論。「柯爾施問題」的意義,並不在於馬克思的思想究竟是哲學還是遠離哲學的科學,而在於揭示出馬克思的思想作為一種獨特的思想類型(抑或就是一種新的哲學形態)所內含著的理論張力。這種張力不僅表現在哲學與科學之間,更為關鍵的是彰顯於理論與實踐之間。
馬克思在經典文獻中,不止一次地嘲諷過「哲學」與「哲學家」,並以極為徹底的姿態將自身的思想與哲學區分開來。比如著名的《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第十一條,即將哲學與哲學家的工作視為解釋世界,而將一種遠離了哲學的思想視為「改變世界」。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也帶著輕蔑的口氣將「異化」概念歸入只有哲學家能夠理解的語言。哲學與哲學家對於1845年前後的馬克思而言,不過是「德意志意識形態家們」的思辨語言,信奉這類哲學的哲學家們都相信破除了重力思想就不會溺死在水中。而馬克思則堅持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對現實世界的改造所依賴的從來不是詞語的變化和頭腦的風暴,而是現實的物質力量本身。馬克思所批判的哲學家,是一群用概念來構築世界並用概念來改變世界的書齋中的學者。
馬克思試圖遠離的哲學,本質上是那種理論與實踐統一的思想體系,將理論的建構等同於實踐。馬克思以其特有的「唯物主義」視角發現了這種「實踐」的軟弱無能。這種「哲學」一方面為人擺脫宗教提供了巨大的解放力量,另一方面卻因抽象地對待這諸如「人」、人的「自由」等問題而成為了意識形態家。後者如同一種紮根於塵世的宗教,並不能給人們以真正的解放。對於馬克思而言,解放是一場現實的運動,思想面對這一運動的過程並不僅僅在於描述和闡釋它,更為重要的是去引領它。
唯物史觀的哲學本質
唯物史觀是馬克思試圖為現實的社會運動提供科學依據的理論探索。換言之,唯物史觀的建立帶有鮮明的實踐指向。它可以是一種理論形態,但卻並不直接就是一種實踐。它只是為改造世界提供現實的可能性條件,由此決定了這一理論形態包含著兩個重要的特質。
首先,唯物史觀對於人類歷史的考察並不能等同於歷史編纂學意義上的「歷史」。這意味著它並不專注於人類社會歷史演進的時間序列,而更關注歷史的邏輯前提:什麼是人類歷史的第一個歷史活動?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是什麼?諸如此類的追問與回答所彰顯的是唯物史觀的研究對象,即特定時代中現實的個人的實踐活動得以展開的現實物質條件。這一物質條件,一方面是人的活動不得不遵從的客觀性限制,另一方面卻又成為推動人的實踐活動不可或缺的前提條件。換言之,唯物史觀特有的「唯物主義」維度所意指的是一種客觀性的邏輯在先。
其次,唯物史觀中所包含的強大的歷史感,並不是朝向人類過去時代的一種歷史性梳理,而是朝向未來的一種理想化預設。因為唯物史觀中無論以分工為主線所展開的三類所有制(即部落所有制、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國家所有制以及封建或等級所有制),抑或以生產為軸心所展開的現實的物質生活的發展過程等,都擁有著特定的發展方向。馬克思用以分析「過去」的理論視角,恰恰源於這種對未來的觀照。在其中,分工將被取消,異化勞動將徹底消失,人的自由將在整個社會的自由當中獲得最大程度的顯現。而唯物史觀中對於人類社會發展所給出的不同視角的描述,與其說是對人類歷史演進過程的「科學研究」,不如說是對實現人之自由的可能性的「哲學研究」。
基於以上對於唯物史觀的理解,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馬克思所建立的唯物史觀視為一種「科學」,並依據馬克思在1845年間對於「哲學」以及「哲學家」的拒斥而認為馬克思所構築的思想體系遠離了哲學。相反,如果我們還原馬克思拒斥哲學的具體語境,並進一步明確了唯物史觀的研究對象與研究目的,那麼我們可將馬克思的整個唯物史觀視為一種新的哲學的建立,或者至少是馬克思嘗試進行的一次哲學革命。
新的哲學表達方式
馬克思是在對青年黑格爾派的徹底清算的基礎上建立唯物史觀的。「哲學」與「哲學家」在馬克思所生活的年代以黑格爾哲學為代表,呈現為一個完整體系的表達。思辨的概念成為社會現實的本質規定,邏輯學中概念與概念之間的推演成為現實人的社會生活的演繹方式。這種顛倒性的認知是體系化哲學所特有的理論特性,實踐與理論在概念的邏輯推演所構築的歷史性演進中獲得完美的統一。青年黑格爾派雖然看似凸顯了這一體系當中能動性的維度,卻並沒有突破由黑格爾所構築的哲學體系固有的思辨屬性,因此也不過是黑格爾哲學一個片面化的發展。對於1840年代的馬克思而言,黑格爾哲學就是哲學的一般形態。而他在此刻所談論的哲學與哲學家,也不過是黑格爾哲學及其片面化的後繼者。所以,嚴格說來,馬克思對於「哲學」的拒斥,並不是對一般意義上的哲學的遠離,而是對於以黑格爾的思辨體系為代表的哲學的批判,甚至只是對片面發展了黑格爾哲學的青年黑格爾派的拒斥。因為後者不僅過度凸顯了黑格爾哲學意識內在性原則,實際上還放棄了黑格爾哲學中真正值得繼承的那種「強大的歷史感」。而正是這種強大的歷史感,不僅成就了黑格爾哲學體系的完成,同時還幫助馬克思實現了一種對舊有唯物主義哲學的真正超越。馬克思所遠離的與其說是哲學本身,不如說只不過是青年黑格爾派所特有的哲學。與此對應的,與其說馬克思建立了一種新的科學,不如說他構築了一種新的哲學。馬克思的哲學與此前全部西方哲學的差異,與其說是非哲學與哲學的差異,不如說是新的哲學表達方式與舊有時代的哲學表達方式之間的差異。
為什麼可以做出這樣的判定?在我們已經給出的唯物史觀的兩個特質當中,無論是唯物史觀的研究對象(邏輯在先設定了客觀性的優先),抑或是唯物史觀的研究目的(人之自由的可能性條件)都與傳統哲學中的問題域並沒有根本的差異。因為自亞里士多德以來,哲學從來都是對事物存在之最初原因的探求,在這種追問當中,邏輯在先的預設總是優先於時間在先。同時自康德以來對人之理性的自由本質的規定,將哲學轉變為一種哲學人類學的同時,讓自由之理性成了哲學的核心概念。馬克思的唯物史觀在這一意義上說並沒有脫離傳統哲學的問題域。但由於自康德以來,德國古典哲學將特定的「時代」意識帶入對哲學的考察當中,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哲學的表達方式。歷史性地考察人的理性之自由,以過程性的視角展開對於一種本質規定的探尋,成為德國古典哲學所特有的理論建構方式。而馬克思的唯物史觀不過是這一趨向的一種最為徹底的表現方式。在唯物史觀中,思想不再僅僅關注意識內在的超時代的抽象設定,而是更多地關注特定的時代中生活著的現實的個人所構築的世界。於是,此前並不能被納入傳統哲學中的問題如今都成為新的哲學問題,例如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既有的經濟架構的運演,以及人在這一經濟架構當中所特有的物質生產生活。在唯物史觀的表述方式當中,總是包含著特定歷史時期作為一種修飾的定語,以彰顯其表述的對象所特有的時代維度。這種表述方式並不存在於傳統哲學當中,但卻是傳統哲學經由德國古典哲學所特有的「強大的歷史感」所必然具有的一種推進結果。在這一意義上說,馬克思不僅沒有遠離哲學,相反,他的唯物史觀本身就是一種新的哲學表達方式,一種特定時代下的哲學革命。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夏瑩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