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紅樓夢》,更好的方式是把它當作一件藝術瑰寶,就像我們看世界名畫《蒙娜麗莎》一樣,有時候可能只是看著它就有美的享受,並不需要非得追求那微笑背後講了什麼故事。
同樣的,我們不用去追究《紅樓夢》究竟是不是跟清代皇宮歷史或者反清復明歷史有關係,我覺得非常沒有必要,你欣賞一個藝術品就是欣賞它的美。我們更應該欣賞《紅樓夢》的詩意,欣賞大觀園這個非常美妙的詩意世界。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部副主任胡文駿說。
2017年年底,由人文社推出的「四大名著」精裝珍藏版,定價遠高於市場上繁多的同類產品,但甫一上市,還是很快取得了銷量上的領先。「可見內容品質的優長(包括文字內容和裝幀設計等)和出版社的品牌號召力已經成為引導讀者購書的重要因素,甚至可以說是主要因素。
接下來講一講新中國《紅樓夢》的整理情況。這就要說到我們出版社,因為我們出版社是新中國第一個整理出版《紅樓夢》的出版社,1953年整理出版《紅樓夢》的本子。我手頭就有這個版本,就是這本老書,這本老書是1953年的《紅樓夢》,它是以1792年程乙本為底本,有一些紅學專家,像俞平伯先生、啟功先生他們注釋完成的。
這個本子出來以後,因為全國其他出版社沒有出《紅樓夢》的讀本,它大量流傳。一直到六十年代、七十年代都再版,比如這個是1957年的,重新改版。這個是七十年代的四冊版,這些都是一個版本系統,都是程高本的版本系統。
我記得我上高中讀《紅樓夢》就是讀的這個四冊的版本,那會兒是九十年代初,當時也是我們鄰居的一個老先生送給我一套《紅樓夢》,就是這個四冊小本《紅樓夢》。
這個版本一直通行到1982年,1982年為什麼改變了?因為曹雪芹生前一直到生後一段時間流傳的帶批語的早期抄本不斷被發現、被研究,紅學家認為從版本狀況來講,早期的抄本更接近曹雪芹原著面貌,我後面會再舉例說明它的優長之處。所以從1975年開始,由國家組織,當時是由文化部組織這個工作,牽頭的人是馮其庸先生和李希凡先生,他們組織了幾十位紅學專家,要做一個新的標點注釋版本,它的底本就是以庚辰本為底本。
庚辰本《石頭記》是《紅樓夢》的早期抄本之一,有大量脂硯齋的批語,這是更接近曹雪芹原著的一個版本,而且它有七十八回,對比八十回僅僅差兩回,它最是完整的一個早期的抄本,前八十回以這個版本為底本。後四十回沒有早期抄本流傳的,只能把程偉元、高鶚整理的版本拿來補充,用了1791年的程甲本作為補充。
在1982年的時候誕生了這個版本,當時叫做新校注本,新校注本是相對於1953年老的版本而言的,新校注本到現在也流傳快40年的時間。它現在是什麼樣呢?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套書,這是1982年一直流傳到現在,全國到現在為止發行量最大的一個《紅樓夢》版本,很多《紅樓夢》愛好者可能都是從這個版本開始接觸《紅樓夢》、了解《紅樓夢》。從1982年到今天它的封面,其實風格沒有特別大的變化。當然,書名字體有變化。第一版的書名字是集庚辰本裡面的字,後來改用著名書法家沈尹默先生寫的字,這個也是我們社《紅樓夢》的一個標誌。
第三,說一下讀《紅樓夢》要對底本的重視。
我剛才說半天《紅樓夢》的成書過程、版本情況,其實就是為了說要重視《紅樓夢》的底本。有紅學專家在人文社《紅樓夢》新校注本出來以後,把它和之前的程乙本底本的《紅樓夢》做了一個對比,對比它們之間的正文差異。大概有400多處重要的文字差異,這裡我舉兩個小例子。
第一個例子是只有一句話的差別。第十三回秦可卿去世,她去世的原因有很多爭議,這裡不展開討論。她的公公賈珍要大辦喪事,為她找棺木,要找非常好的,他不滿意普通的杉木板子,說那是普通人用的。這時候薛寶釵的哥哥薛蟠說,他們家店裡有一副檣木的板,這個木頭的板子跟鋼鐵一樣萬年不壞。為什麼他家有這個板子?原來是義忠親王老千歲定的這幅檣木的板子,但是因為這個王爺壞了事——就是獲罪被革職,一直放在薛家店裡。薛蟠跟賈珍說這個板子「沒有人出價敢買」。
大家注意這句話:「沒有人出價敢買」,這是庚辰本也就是人文社新校注本里是這樣的,而在程乙本里是說「沒有人買得起」。這兩句話乍聽上去沒有太大的區別,反正就是說沒人買的意思。但是我們仔細想一想,其實裡面的意思還是有差別的。第一個是「沒有人出價敢買」,重點在「敢」字上,第二個就是沒有人買得起。
我們仔細分析一下,這塊棺材的板子就算它再貴,有錢人想要還是可以買得起,他不買的主要原因,因為它是犯了事的,獲罪的一個王爺定的,沒有人敢去買它,怕買了這幅棺材板會出什麼事。像我們現在,比如有的人犯法獲刑,他的財產有可能通過司法途徑拍賣,現在有拍賣的方式解決,但那個時候沒有拍賣這種方式,還是放在他的店裡。這從側面說明什麼問題?說明賈府是不很在乎這一點的,管他是誰獲罪的什麼東西也好,賈府是敢要的。
所以我們從這一句話的區別來看,庚辰本這句話的意思要比程乙本這句話的意思豐富很多,表達內容也更多。
另外一個是一段話的區別。我們知道,王夫人的丫鬟金釧因為跟寶玉的關係被王夫人打了之後趕出去,投井死了,賈寶玉當然很傷心,在四十三回王熙鳳生日這天,他和他的小廝茗煙出去了,去幹什麼呢?他是去祭奠金釧。他特意找了一個廟叫水仙庵,因為金釧是投井死的,所以他找了一口井祭拜金釧。我小時候看87版《紅樓夢》電視劇的時候有這麼一段印象很深刻,茗煙看賈寶玉祭奠的時候不說話,他趴下來幫賈寶玉念了一段祝禱的詞。
這段祝禱詞庚辰本和程乙本也是非常不一樣的,庚辰本是:「二爺心事不能出口,讓我代祝:若芳魂有感,香魄多情,雖然陰陽間隔,既使知己之間,時常來望候二爺,未嘗不可。你在陰間保佑二爺來生也變個女孩兒,和你們一處相伴,再不可托生這鬚眉濁物了。」這段話挺拗口的,有一些很文言化的詞,有的又是口語化的詞,像「芳魂有感」、「香魄多情」、「鬚眉濁物」,這都是比較文縐縐的話,這是庚辰本。
林黛玉
程乙本是什麼樣的呢?它是這樣寫的:「二爺的心事難出口,我替二爺祝讚你:你若有靈有聖,我們二爺這樣想著你,你也時常來望候望候二爺,未嘗不可;你在陰間,保佑二爺來生也變個女孩兒,和你們一起玩耍,豈不兩下里都有趣了。」大家是不是覺得這段話風格比較統一,沒有很多文縐縐的詞彙。
茗煙是賈寶玉的小廝,他並沒有多少文化。在第九回鬧學堂的時候他還說粗口、打架什麼的,為什麼在庚辰本里他說這麼一段文縐縐的話呢?我覺得是更合理的,雖然他沒有什麼文化,但是他跟著寶玉那麼長時間,天長日久他會多少會接觸寶玉平時說的話,看的書,茗煙可能多少獲得一些文化上的修養,所以這種半文不白的話才更符合當時茗煙在這段場景裡面說的話,而且他是特意跪下來說一段祝禱的話。
所以庚辰本這樣的處理更能體現茗煙這個人物在當時的形象特點。賈寶玉經常說自己是濁物,他把女兒比作水,把男人比作泥土,他自己也經常說自己是鬚眉濁物,茗煙跟他在一塊可能也多少會聽到這個詞彙,而且茗煙說這段話估計醞釀了很久,想了很長時間才說這個話,我覺得這段話還是要用庚辰本這段半文不白的話更合適、更合理,意思也更豐富一些。
剛才我是通過兩個例子講底本的區別,各種版本的《紅樓夢》大概的情節內容沒有太多區別,但是要從細緻的地方讀出它的意味,確實要選擇更加優秀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