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人民日報頭版再次聚焦江蘇高質量發展

2019-10-20     群眾雜誌

此前,人民日報發表了《蹈浪濤頭再弄潮(長三角見證高質量發展·江蘇篇(上))》,「群眾雜誌」微信公眾號已作了推送:江蘇高質量發展,再登《人民日報》頭版!

今天(10月20日),人民日報頭版發表江蘇篇(下)。以下為全文。



《人民日報》 2019年10月20日 01 版 版面截圖

江蘇經濟強,強在實業。

製造業規模全國第一,實體經濟占全省GDP的80%、全國的1/8、全球的3%……江蘇經濟體量多年穩居全國第二,靠的正是實體經濟。

底氣十足、身位領先,是不是可以歇歇腳、喘口氣了?

「實體經濟依然大而不強」「創新能力亟待提高,不然很難長久立足」「產業變革日新月異,容不得半點懈怠」……江蘇人沒有陶醉於既有成績,對標高質量發展要求,不斷自我加壓。

「必須始終高度重視發展壯大實體經濟,抓實體經濟一定要抓好製造業。」「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必須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創新。」習近平總書記為江蘇實現高質量發展指明方向。

中流擊楫,精神振奮。行走江蘇大地,抓創新、強實業的好故事書寫不盡,全省上下正在高原之上再攀高峰。

問題導向找癥結

實體經濟大而不強,創新能力不足、和產業結合不緊

富士康、緯創、仁寶、立訊……沿著寬敞氣派的大道行駛在蘇州崑山市,一家家名頭響噹噹的電子代工企業令人目不暇接。一年生產近4500萬台計算機、4800多萬台手機,崑山可謂名副其實的「代工天堂」。

「組裝電腦和製造晶片都算信息產業,可組裝一台電腦,利潤還不夠一包高檔香煙。」蘇州市市長李亞平不為「拿手好戲」自滿,反而當著記者面主動「揭短」,「雖然蘇州電子信息產業規模已達萬億級,可許多企業研發、服務兩頭在外,利潤大頭被拿走,面對的不是『微笑曲線』,而是『無奈曲線』。」

 江蘇從不諱言發展的不足。

回望來路,短板猶存。從探索「蘇南模式」、發展鄉鎮企業,到承接產業轉移、發展外向型經濟,過去的江蘇依靠引進、模仿、跟隨做大了產業規模,實現了高速增長。然而,發展階段之變讓短板愈發凸顯:缺乏自主創新,技術受制於人,產業只能低位徘徊,實體經濟出現動力衰減。

立足現實,差距不小。全省工業企業專利的70%集中在傳統產業,製造業增加值率只有21.8%;多數產業仍處中低端,具有全產業鏈控制力、全球話語權的領軍型企業不多……

一句話,江蘇實體經濟依然大而不強。

 根源在哪裡?江蘇拿起「放大鏡」,探尋癥結所在。

與地方幹部對話,一個對比,耐人尋味:江蘇擁有167所高校、80多萬研發人員,高校數量、在校大學生數量均居全國第一。可廣東有華為,上海有中芯國際,浙江有阿里巴巴,為什麼我們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少「高峰」?

與科研人員座談,兩組數字,彰顯癥結:全省50%左右的高新技術企業沒有專利產出,創新能力不足;全國167個工學類一級重點學科中,江蘇僅占17個,創新和產業結合不緊。

 「不足」「不緊」,帶來的自然是「不強」。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不創新就沒有出路!

產業邁向中高端,發展實現高質量,江蘇把創新擺到了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確提出「建設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我們一定要把江蘇打造成為基礎研究原始創新的策源之地、產業技術創新的蝶變之地、創新人才集聚的鳳棲之地、創新活力奔涌的豐沃之地,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澎湃動力。」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說。

滿懷熱忱補短板

下定決心拿出魄力,挖掘創新潛力,激發創新活力

集體拒簽?

幾年前,當徐州工程機械集團準備像往常一樣參加一場國外展會時,骨幹工程師卻全被拒簽。徐工機械總裁陸川道出原委:「過去20多年,徐工一路成長,從全球機械行業的『小角色』變成了『大塊頭』。別人覺察到壓力,所以『處處設防』。」

壓力襲來,徐工人的鬥志更加昂揚。他們毅然走上自主創新之路,心無旁騖,攻堅關鍵核心技術。造出「全球第一吊」4000噸級履帶起重機、「神州第一挖」700噸礦用液壓挖掘機……幾年下來,徐工掌握了包括底層軟體、關鍵控制器、傳感器等在內的全套技術,成了國際同行中的佼佼者。

創新是一場你追我趕的激烈競賽。沒有堅定的決心、果敢的魄力,絕難輕鬆取勝。

創新時不我待,補短板你追我趕。2016年7月,開工建設;2018年10月,實現量產。台積電南京工廠不僅創下了投產的速度紀錄,更使200多家上下游企業蜂擁而至。三年多過去,南京晶片產業從幾乎空白躍升至全國前列。

創新捨得投入,科技經費只增不減。2018年,南京提出,5年要拿出200億元,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創新名城。一年過去,南京市科技局經費猛增了一半多。「政府要過『緊日子』,但再怎麼也不能『緊』創新,投入只增不減。」南京市副市長蔣躍建字字鏗鏘。

缺資金,就加大投入;缺技術,就加快研發。先選定13個重點培育的先進位造業集群,再對各種「卡脖子」問題進行地毯式排查,後向全社會「張榜招賢」、邀請有識之士「揭榜答題」,江蘇擂響創新的戰鼓,聚焦技術難關。今年上半年,全省製造業投資增長5.3%,工業技術改造投資增長10.1%,高新技術產業投資同比增長9.5%。

創新也是一項紛繁複雜的系統工程。沒有高超的智慧、有序的章法,難以及早竣工。

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培育產業鏈,促進產業鏈和創新鏈雙向融合。

 搭建平台,將創新能力充分整合。

「我們正在搞一個『大動作』。」來到南京網絡通信與安全紫金山實驗室,東南大學信息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張川難掩激動,「5G商用剛剛開啟,我們就馬不停蹄地開展6G先期試驗。它的傳輸速率是5G的百倍,能實現萬物相聯、天地融合。不久的將來,又會撬動一場產業大變革。」

「大動作」離不開大平台。當下科技競爭日趨激烈,單靠某個企業很難承擔重大創新任務。為此,江蘇組織整合創新資源,構築面向未來的重大科技平台。

國家超級計算中心棲身無錫,高效低碳燃氣輪機國家大科學裝置落戶連雲港……江蘇已擁有170座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級孵化器數量也均列全國前茅。

 暢通渠道,使創新成果充分流動。

「沒想到眼皮底下就有『黃金』,我們還捨近求遠,到國外花了一筆冤枉錢。」幾年前,江蘇擎天信息科技集團開發一款溫室氣體排放監測軟體,因算法遲遲難解,多方求助無果,只好購買國外技術。此後,董事長辛穎梅才在一次學術交流中得知,省內專家3年前就研究出了這項技術。

老闆與老師「擦肩而過」的背後,是企業與高校院所的「各行其道」。能否在中間架一座橋?2013年12月,帶著「架橋」的使命,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呱呱落地。幾年來,他們的主攻目標定位兩個:一是打通轉化堵點,讓實驗室里的「科技之苗」長成產業中的「參天大樹」;二是幫企業對接全球創新資源,化解研發痛點。

「我們要做的,就是高校院所不適合做、企業又做不了的事。」副院長鬍義東告訴記者,江蘇產研院至今已孵化664家企業,平均一天就能轉化3項技術。

 變革機制,讓創新活力充分釋放。

「在這裡,不用看論文、年齡、學歷,不必花大量時間填表、報帳,科技成果大頭歸研發團隊,就看你能為產業貢獻多少。」江蘇產研院研發人員鄭新友說,通過鬆綁和賦權,科研團隊的工作熱情被充分點燃。

「一座『紫金山』,就是一塊『科技特區』。」紫金山實驗室高度靈活的機制,讓像張川這樣的科研人員動了心:科研項目「分田到戶」,首席科學家根據研究需求,可自主組合人員協同攻關;一旦成果落地,收益中九成直接分給科研人員。

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江蘇一手制定出台「人才26條」,抓現有人才使用這個「最近一公里」,最大限度提升科技人員的創新積極性,一手抓人才引進這個「最快一公里」,加快速度匯聚創新人才。

姚期智,中科院院士、圖靈獎唯一華人得主、全球人工智慧領域頂尖專家。這些年,人工智慧產業風生水起,不少城市躍躍欲試,向他發出邀請。可最終,姚院士選擇了南京。去年4月,由他組建的新型研發機構——南京圖靈人工智慧研究院正式掛牌,當天即簽約孵化九大人工智慧項目。

有人打趣說,南京之所以勝出,是因為一份特殊的小禮物——當地幹部拜會姚院士前做了「功課」,帶了點他最愛吃的板栗。

善意玩笑,折射出南京求賢若渴。對全球頂尖人才領銜團隊「一事一議」「特事特辦」,資助額度上不封頂……靠著「大手筆」,南京一年引來3名諾貝爾獎得主、55名國內外院士。

彙集合力、挖掘潛力、釋放活力……江蘇全力以赴補足短板,滿懷熱忱擁抱創新!

闖出一片新天地

創新引擎高速運轉,為實體經濟注入強勁動力

創新循產業而起,產業因創新而變。創新引擎高速運轉,引領江蘇實體經濟闊步向前。

——核心技術「從無到有」,助力產業擺脫瓶頸制約。

納米,米的十億分之一。將一根頭髮絲「撕」成5萬根,每根厚度約為1納米。材料微縮到納米尺度,性能會發生質變,可廣泛用於平板顯示、生物醫藥等諸多領域。以前,我國納米材料要靠進口,國外企業一度「坐地起價」,每年上漲10%。

「不想看別人臉色,就要拿出自家本領。」在蘇州工業園區,納微科技公司董事長江必旺帶領團隊刻苦攻關,終於打破壟斷,產品價格僅為國外一半。

一點突破,滿盤皆活。關鍵技術的突破,讓創新者贏得回報,也給產業鏈上下游帶來利好。

距納微科技僅5分鐘車程的信達醫藥,對此深有體會。在生物醫藥分離純化過程中,功能性多孔微球是關鍵材料。「靠進口,一升微球12萬元。用上『自己人』的微球,成本大幅下降,國產藥競爭力更強。」信達醫藥董事長俞德超報告喜訊:企業獨立研發的國產PD—1藥物達伯舒,價格比進口產品便宜六成。

——高端產品「人無我有」,推動產業登上更高台階。

一根直徑幾毫米的透明玻璃棒,能有多大本事?

「就是這根光纖預製棒,難倒咱們數十年。」南通中天科技的工作人員解開謎題:預製棒被譽為光纖光纜產業「皇冠上的明珠」,在整個產業鏈的利潤中占比達七成,遠超其他環節。

功夫不負有心人。中天科技先後實施158項新品種研發技改,終於摘得「明珠」,登上產業最高端。

參觀一家家江蘇企業的展廳,總會被主打明星產品吸引。走到這裡,講解員一般會抬高聲調:法爾勝集團生產出的斜拉索,強度相當於用一根頭髮絲拉動2噸重的汽車,「港珠澳大橋能經受超強颱風考驗,咱們的產品功不可沒」;常州天合光能,連續18次創造刷新光伏電池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靠著我們的技術,我國太陽能發電成本降到之前的1/6。」

 ——新興產業「人慢我快」,產業開啟新的增長空間。

石墨烯,一種新型工業材料。2011年,當石墨烯頭頂「材料工業革命性突破」的光環初露頭角之時,常州便先人一步,率先開建產業園,開啟了石墨烯的全球產業化之旅。

一步先,步步先。兩條全球領先的石墨烯生產線投產,全球首款由石墨烯做的智能發熱服、觸摸屏手機誕生……目前,常州已培育出完整的石墨烯產業鏈,年產值30多億元。

技術引出產品,產品牽出產業,「頭雁」領出「雁陣」……這些年,頂尖技術有什麼,江蘇就因地制宜做什麼。

無錫力求讓物聯網的朝陽率先在太湖之濱升起。政府建孵化平台,吸引華為、浪潮等高科技企業入駐,物聯網產值規模已接近江蘇的1/2、全國的1/4。

鎮江緊盯國產大飛機配套技術,吸引航空中厚鋁板項目落地,以此為支點,打造整機零部件研發、製造、運營的產業集群,航空航天產業鏈銷售過百億元。

新材料、節能環保、醫藥、軟體、新能源等產業規模全國第一,光伏產業體量占全國近半……眼下,新興產業在江蘇群雄並起、蒸蒸日上。

——傳統製造「人有我精」,產業樹立新的競爭優勢。

先進位造業不能被技術瓶頸「卡脖子」,傳統製造業也要插上信息化的「翅膀」,實現質的飛躍。

推廣智能製造,讓傳統製造業更高效。

聽不見機器轟鳴,看不到工人穿梭,工作人員只需一部手機,就能對設備實現遠程監控。走進南通大生集團,記者見識了全國首個全國產、全流程數字化紡紗車間,這裡每月產紗450噸,工人只需70多個,萬錠用工僅為普通車間的1/3。

嫁接工業網際網路,使傳統製造業更「聰明」。

「多虧了『雲腦』!」前不久,蘇州協鑫光伏公司新建了一個切片生產車間,不良率始終比其他車間高7個百分點,工作人員大費周折找不到癥結。後來,通過「雲腦」大數據分析,發現問題出在精度相差零點幾毫米的備件上。調整後,一下節省上億元生產成本。

22萬家企業「上雲」,先後推廣2200多個工業APP,示範企業生產成本平均降低22%……推廣應用智能製造,促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讓企業有效克服了要素成本上升壓力,也助力「江蘇製造」加快邁向「江蘇智造」。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讓產業轉型升級活力迸發,讓江蘇實體經濟迎來華麗嬗變:去年,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全省GDP的比重增至2.64%,科技進步貢獻率升至63%;今年上半年,戰略性新興產業銷售收入、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分別增長8.2%、6.4%,在規模以上工業中的占比分別提高到32.5%、44.7%。

與時間賽跑,用奮鬥發聲。如今的江蘇,正在創新激流中奮楫前行,全速駛向更加廣闊的天地!

來源:人民日報

記者:田俊榮、何聰、劉志強、王浩、許志峰、林麗鸝、姚雪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vMIH6W0BMH2_cNUgy7N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