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這個街道的養老服務,何以入選全國典型案例?

2020-03-26     群眾雜誌

2019年12月,國家農業農村部和國家發改委聯合發布首批18個全國農村公共服務典型案例,南京市江寧區谷里街道以其「多元化綜合養老服務體系」創新實踐,作為全省唯一的街道案例入選其中。


谷里街道在建設美麗鄉村、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因農村人口老齡化帶來的養老問題日趨突出。


主要表現在:一是老年人口比例高,60歲以上老人有9348人,其中,80周歲以上有1241人,90歲以上有130人,百歲以上有2人,老年化率達23%;二是農村老人社會保障水平低,留守鄉村的老人普遍文化水平低、健康狀況差,家庭難以承受社會化養老帶來的經濟負擔;三是養老服務存在短板,對照高質量養老發展的要求,街道養老設施不健全,社區居家養老功能不完善,養老服務理念跟不上形勢發展。


面對老年化社會帶來的挑戰,為更好滿足農村多樣化的養老需求,谷里街道確定了「全面抓好托底養老、全面完善社區居家養老、全面發展社會化養老、全面推進城鄉融合養老」的工作思路,在養老服務主體、對象、方式、產品等方面進行多元化探索,努力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化運作、家庭參與的「城鄉一體」養老服務模式,打造「康養谷里」。


緊扣頂層設計統籌,在推動養老規範化上促協同


在推動多元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谷里街道堅持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


完善制度設計。街道黨委會多次專題研究街道養老服務發展方向和發展舉措;按照區級養老工作的精神,抓好補貼政策的宣傳與落實,通過購買第三方服務的方式加強養老機構、養老設施的監管與評估,提高街道養老機構管理能力;出台《谷里街道關於進一步加強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方案》《谷里街道關於社會組織培育和發展的意見》,確立目標任務,明確部門職責,建立部門和社區的聯動機制,探索多主體參與養老工作的模式。


強化資金保障。街道將養老服務經費納入年度財政預算,引進社會組織的資金,對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建設和運營補貼按區標準予以1∶1配比,推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在建設服務、管理運行等方面良性有序發展。2018年,街道投入1000多萬元對原敬老院進行適老化升級改造,投入300多萬元打造「康養谷」——街道居家養老綜合服務中心。


加強隊伍建設。街道充分發揮黨員帶頭作用,積極利用社工、網格員,以及工會、共青團、婦聯、老年協會等群團組織力量開展養老服務。在引進專業社會組織、發展志願者的基礎上,成立自我服務組織,建立低齡老人照顧高齡老人機制,開展各類針對性的活動;推廣志願服務「時間銀行」,實現社區老人老有所為的美好願景。同時,多方面培養老年保健、護理康復等專業人員,多層次開展居家養老服務機構的交流探討,不斷壯大街道的養老隊伍。


緊扣美麗鄉村建設,在改善養老條件上出實招


谷里街道努力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已成為南京市首個全域美麗鄉村和全域旅遊示範街道,為發展街道養老產業打造了優越的環境基礎。


改善街道養老設施條件。2018年,街道對敬老院進行出新改造和內部裝修,安裝消防和呼叫系統,加裝電梯,購置適老化家具,讓老人有一個舒適溫馨的生活環境。還對閒置的辦公用房進行改造,建設街道居家養老綜合管理指揮中心,內設居家養老(日間照料)中心、老年護理中心、老年學校、社會組織發展中心、「小江家護」谷里分中心等工作機構,設置了老年中心食堂、休息室、沐浴間、醫療保健室、康復訓練室、心理疏導室、棋牌室、書畫室、多功能教室等功能室,完善硬體設備,以滿足養老服務需求。


完善社區養老服務陣地。藉助街道各類激勵性舉措,各社區充分利用閒置的資源,加大投入建設社區居家養老中心,根據老人實際需求,推出助餐、助學、助浴、助潔、精神慰藉等定製化服務。現全街道已有14家居家養老服中心,其中有2家5A級、1家4A級、5家3A級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箭塘、親見、周村等社區正重建新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向陽社區正利用碧桂園的配套用房,全力打造全區乃至全市一流的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加強專業養老機構融入。街道引進江蘇省省級機關醫院(老年醫院),共同在轄區特色田園鄉村——馬府院,打造田園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醫務人員每周來中心巡診一次,為所有住養老人提供老年綜合評估、慢病管理、隨訪、康復運動、用藥指導等服務,讓老年人享有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敬老院和康養谷改造後,街道還引進省內知名養老機構——江蘇悅華養老產業集團託管服務,通過更新服務理念,抓好護理人員培養,有效地提高了谷里地區的養老水平,推動了城鄉養老融合發展。


緊扣新型技術應用,在實現養老智能化上求突破


谷里街道在「軟服務」上下功夫,利用大數據、移動網際網路等信息化技術為老年人提供更好的服務。


全面推廣「網際網路+養老」系統。依託區級「小江家護」信息化養老平台,谷里為769位老人申請了線下定期上門看護服務。街道還建成了「小江家護」谷里街道分中心,與區級養老信息網絡中心聯網,依託大數據技術,對「小江家護」工作人員上門提供養老服務情況進行實時監督和反饋,促進了養老服務質量的不斷提升。


開展線下上門服務。以民政部門工作人員和社區網格員為主,深入到各社區宣傳養老服務政策,對符合上門服務的對象做好登記和網上申報工作,安排專業的服務人員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文化娛樂、康復保健等個性化服務,讓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專業人員提供的高質量照料。


發放智能設備。按照區民政局的要求,街道為符合條件的特定老年人免費發放智能手環,提供實時定位、24小時呼叫中心背後支持等功能。截至目前,街道已有613名老人使用上了智能手環。下一步,街道計劃將轄區內的各養老服務點與中心進行聯網,加強對養老機構的實時監督。


緊扣社會力量協助,在促進養老專業化上聚力量


谷里街道充分發揮社會各界力量,促進養老服務發展水平不斷提升。


藉助老年教育力量,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街道現有老年大學1所、社區老年學校11所、敬老院分校1所。參加老年學校學習人數達2612人,街道老年人入學率達28.4%,參學率達37%。在街道,通過邀請專業的授課老師,開設了舞蹈、書畫、聲樂、柔力球、太極等課程,極大地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在社區(村),聘請本社區、本街道的鄉賢、退休老教師、老專家擔任老年學校的兼職教師,根據社區老年人的需求,開展多樣化的文化活動。


藉助社區衛生服務力量,推進醫養結合。街道要求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和社區衛生服務站融合建設,深化健康知識宣傳和良好衛生習慣引導,加大對社區老年人健康狀況的監測,並為其建立健康檔案。各社區社會組織還積極組織市區級醫療志願者,為社區老人開展體檢、問診、健康教育等活動。


藉助社會組織力量,豐富老年服務的內容。自2016年起,街道就開展公益創投活動。2019年,街道投入326.68萬元資金,進行第三屆公益創投招投標工作,引進了29家專業的社會組織,開展社區服務。這些社會組織充分發揮專業特長,開展形式多樣的服務,對街道和社區的養老工作進行了有益補充。


藉助志願者群體力量,深化養老服務工作。街道和社區深入挖掘社區能人,努力發展志願者,成立志願者隊伍。現全街道有社區能人50多個、志願者300多人、自服務組織20多個,對社區內的老年人開展結對幫扶活動,為老人提供溫馨多樣服務。對活力老人,組織在社區居家養老中心集中開展文體活動,對失能老人,堅持定期上門關愛。


摘編自《群眾》2020年第5期,原標題為《多元化綜合養老服務的創新實踐》

作者:湯小南(作者系中共南京市江寧區谷里街道黨工委書記)

責任編輯:尤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6fohK3EBfwtFQPkd0ltF.html